千山游后记

个人日记

           去千山,是在去年5月末的事了。适逢春暖花开季节。千山之行不是刻意的旅游,是我和家人回敦化老家给母亲过完80岁生日之后,妻子想借此机会,回一趟她的老家大连,看望她90岁高龄的大舅,在我们探亲返程回家途中去的。因为旅途要经过鞍山,千山就位于钢都鞍山的东南20公里处,如果不借此机会去游览千山,那一定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去千山,首先要说一下鞍山市。
鞍山市地处辽东半岛中部,位于沈大黄金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哈大铁路、沈大高速横贯其中,是东北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城市与辽东半岛开放区的重要连接带。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鞍山市得名于南出口海拔高度2538米的两座形状似马鞍子的山峰--神女峰。

 我们于5266.30分在大连北站乘高铁,8.10分到鞍山。旅途不到两个小时。由于我们预定了26日当天下午的返程回家的车票,所以只能在千山玩不到一天的时间。我们花50元在鞍山北站租了一辆出租车,走绕城高速,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进入市区,先将旅行包存放到鞍山车站,然后就直奔千山。大约在15分左右就到了千山景区大门。

千山,因峰峦近千,故称千山,因山形颇似千朵莲花盛开,故又称千朵莲花山。南北绵延200多公里,纵贯整个辽东半岛,素有“北国小黄山”之美誉。千山又是我的家乡长白山的一条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

   千山之行很短。从我们买完门票进入景区大门,到下午四点乘大巴返回鞍山火车站,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虽然只到了几个景点,但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千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体。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千山有寺、观、宫、庙、庵等20余处,宛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寺庙,有的高耸于险峰之上;有的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阳坡上;有的隐蔽在古松怪石之阴,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雅致、幽静的动人画面。正如清代诗人描写的那样:“梵宇起中天,香岩响碧泉。虚堂清晓露,幽壑静鸣蝉。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巅烟。寺以峰为屏,山借寺为显。”除庙宇外,还有无数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去过很多的景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风景名胜,大都是因为奇丽的山水或附庸风雅的建筑,一旦身临其境,不必别有因缘就能够唤起游人的快美之感。古迹则不然,它激荡游人的情感,不在境物本身,而植根于过去的历史。尽管我对这样的人文景观依然有着未泯的恋寻,但是,游千山却更多的是想去寻找和体味一种超越了人为色彩的率真和质朴。

进入千山,便进入了葱郁清幽之境。循石级西行,即进人北沟景区,沿途的主要景点有无量观、祖越寺、龙泉寺、五佛顶等。这些主要景点四周,又都点缀着若干小景点,可谓足资一游。脚下是清洁的山景区柏油路,空气湿润新鲜,透明得像是滴出水来。身边不时有直达山顶的游览车经过,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步行。置身于一条青幽幽的山路中,不觉就把目光投向了两侧浓郁翠绿的山壁,沉迷于别样的宁静和清幽之中。我猜想着,就这样沿着清幽的小路走下去,那种“梨花林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景象一定会不断出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我也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千山走着上去才有味道。随之,整个心情便展开了一派曲径通幽般的重峦叠嶂。

但未想刚走出几步,狭窄的山路豁然开朗,游人也多了起来。猝不及防地,一片宽阔的水域就出现在幽壑丛林之中。隐约可见一块石碑,上书“放生池”三字。山间有湖自古有之,但在这样古林老石中间,竟有一处清澈见底的泉塘则不多见。放生池约有丈把见方,前有潺潺作响的溪水,后有绝峰峭壁,四周是青葱的古树,中间还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凉亭,虽不如想象中的惊艳,但那绿得出蓝的水,衬着阳光下一大片的波光潋滟立刻让我喜欢上了它。此池据称常年流水潺潺,与传说中的“龙涎吐水”极为相似。池畔的老树与杨柳,正在着意描写青春的妍华,古朴的小桥,幽默的把影儿倒绘在柔碧的水面,池中聚满了数以千计觅食的红鲤鱼……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倒映的夕阳灿烂辉煌。原以为此景只应江南有,未想在北国亦能见着。虽说没有苏州园林精致,但却多了几分巧夺天工的坦荡和天成。

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就希望体味那种文化宁谧的后院,放生池无疑是这个春天令我最心动的。

离开放生池,我们开始徒步登五佛顶。一路前行,看到那些篆刻石壁上的文字,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古以来,稍有成就的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酒酣得意之时,便吟诗作画,后人就把墨迹镌刻于悬崖峭壁之上,一些信奉宗教的乡绅富豪也因此而不惜斥巨资修建庙宇道观,祈求福泽恩临。渐渐地,几乎所有的名山都成了宗教文化的承载地。古老而宏伟的寺庙,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雅致、幽静的动人画面。众多寺庙终日香烟缭绕,钟鼓幽鸣,一派仙人福地景象。

因妻子信佛,我们走的这一线多以道观为主,最著名的要属康熙六年修建的无量观了。传说全真教龙门派第九代弟子刘太琳,奉师命来千山扩大道教势力,寄居在佛教寺院里。开始僧人对他十分尊敬,后来发现刘太琳有传道入山的迹象,就把他软禁在后山罗汉洞内。刘太琳十分苦闷,40余日不进饮食。后来同门俗家师弟洪将军来看他,发现他的境遇十分狼狈,就帮助他修建起了一座道教庙宇。因刘太琳40余日无粮,而且罗汉洞是无梁洞府,就起名无粮观或无梁观,后来取道教功德无量而改名为“无量观”。整个建筑群包括:罗汉洞、观音阁,玉皇阁、山门、老君殿、三官殿、观音洞、八仙塔、祖师塔、葛公塔、客堂、经房等。山门是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石雕门枕上雕有小石狮一对,门上方悬挂“无量观”三字匾额,门两旁桂楹联,篆刻“灵谷空青元鹤起舞,仙华隐秀天赖齐鸣”。无量观右侧的西阁,依山筑屋, 曲院回廊皆掩映在层林之中,可谓幽深雅致。,

那天,在无量观门前,我看到几位道士,在青烟袅袅中,穿着名牌旅游鞋,看着时尚的报纸。虽身着道袍但眉宇间已无清幽神秘和仙风道骨的飘逸之感,怎么看也不像修行之人。

出无量观,由西阁向下行,即至祖越寺。但见寺观相连,此即佛道合流的又一个标志。祖越寺现存大殿三间。寺后崖壁上刻有“独镇群岳”四字,为明隆庆二年(1568年)书,字体遒劲,足与千山的雄姿相称。由天台石北行,再西行,经“天桥”架在涧间的铁索桥,下行数里即至龙泉寺。龙泉寺为五大禅林之冠,因寺中有清泉,其喷涌之势如龙吐水,故称龙泉寺,龙泉寺内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唐,重修于明万历年间,所以有明建筑风格。龙泉寺深隐于苍松翠柏间,四面环山,景色绝松特立,仿佛瓶中插花,妙不可言,人称此景为“瓶峰晨翠”,乃千山著名景观。

出龙泉寺,沿阶西上数里便到了普安观。普安观建于五佛顶的绝壁下,其所处地势远在千山诸寺观之上,所以当地俗谚称,“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顶,”由普安观东上,经过梯子松、救命松等险途,我们便登上了五佛顶。五佛顶海拔500余米,为千山第二高峰,因其上有5尊半身石佛像,故称五佛顶。由五佛顶上远望,千山北沟风光厉历在目,烟波浩渺,云海翻腾,峰峦叠翠,松涛阵阵,令人陶醉。

在千山的所有庙宇中,慈祥观的松树可谓“奇”。可与黄山松媲美,要不怎么会有“北国小黄山之美誉”呢!驻足慈祥观,观前的松树宛若一把扫帚在天空张开。它枝繁叶茂,状似归帚,故称扫帚松。据说扫帚松为松中稀品,世间难得。在观的后面还有一棵松树,叫探风松,它遇风摇曳不停,姆娜多姿,仿佛舞蹈一般,人见之无不称奇。

    我们在五龙宫逗留的时间很短。五龙宫建于千山五峰之间,形如五龙戏珠,故称五龙宫。四周景色绝佳,宫前有溪水长流,潺潺有声,其后有绝峰挺立,古木森森,宫前巨石下有清泉一泓,其水甘洌,俗称“五龙水”。论水质, 它在千山诸泉中,堪称第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仙人台,据同行的游客介绍,仙人台为千山之巅,上有巨石屹立,状如雄鹅的颈首,高约3丈,有梯可登。相传古时曾有仙人登此台弈棋,故称仙人台。站在台顶凭栏四望,千山诸峰尽收眼底,恰似儿孙罗拜,令入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千山人文历史遗迹颇多千山历来是引起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不仅有唐太宗李世民驻跸和薛礼兵营遗址,还留下清帝康熙、乾隆和近代名人游历的足迹和诗篇。在通向千山峰顶的沿途,除了“五寺、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几十处人文遗迹之外,还有一座洁白素雅,弥漫着道教气氛的白塔——葛公塔。这是民国八年,张学良将军和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

在一块碑石上镌刻着葛公塔塔志。葛月潭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曾是张作霖的幕僚好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为人善良,每遇灾荒,都会写字作画换得银两赈济灾民,他还在沈阳专门为穷人家的孩子开办学校,是东北有名的慈善家和教育家。葛公塔高约十米,为密檐卷云式建筑,从塔基至塔顶均为细晶花岗岩,六面塔壁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绘制的兰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的“淡泊宁静”四字,想必代表的是葛公一种超脱的境界。 

过了葛公塔,就可见一座古朴肃穆的古塔前,这是刘太琳的羽化墓塔,名为祖师塔,此塔为六角七级精品花岗岩的密岩式宝塔。与之遥相呼应的是百米之遥的是千山真和尚塔,塔身矗立在沿途的龙泉寺和祖越寺之间,是悟彻法师的灵骨塔,四周的“松门塔影”、“瓶峰晨翠”则是千山最负盛名的景点。此二塔和葛公塔虽均为七级浮屠,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或许这也是千山文明的特色吧。

再耐心等待妻子朝拜之后,我们绕过烧香拜佛的人群,进入千山自然风景区。这里的游人少了许多,山路也越变越窄、越来越陡,经过一百多级陡峭的台阶,忽见一块重达数吨的大石从天而降,将本不宽敞的小道挤成了一道又细又长的石缝。这就是著名的千山一绝——夹扁石。夹扁石,是天然巨石堆垒形成。巨石高10余米,两石之间,天然一罅缝,长4米,高3米,上宽下窄,平均0.5米两壁平坦,恰如鬼斧神工之作。从夹缝穿过,可达峰顶。清时叫透明石。民国年间叫夹鳖石,后易名夹扁石。游人不管胖瘦,只可侧身而过。从缝里望去,归来的游人,笑声朗朗,其乐陶陶,似乎所有登山的疲劳都被“夹”得一干二净,那种怡然的神情,让我觉得石缝的另一端定是一个宁静的大千世界。

    “一步登天”是一处陡壁,壁上安有铁环,游人手拉铁环,足登石壁,一跃而上,登上岩顶,到达“天上天”,因此叫“一步登天”。前人白星烈在一块陡峭的一块石壁上诗曰:“一步登天芳草凄,危石高耸与云齐。桃梨万树开荒野,松柏千峰阴绿溪。丹鸟浮空掠客过,黄莺振羽向人啼。尘心我已随水流,筑石山林愿人栖。” 来到“一步登天”,这里群山层叠,山势巍峨,峰奇石怪,苍松翠柏,风光缭绕,紫云笼罩……无法形容那是怎么一种壮观。

静立于山头,纵眼向云天眺望,寸胸迥然高旷了。满眼碧翠,群峰争奇,使人确有置身天上之感,不禁心生感慨,陶醉于这大好河山之中。一阵山风荡过,水气像云雾般铺满了墨绿色的山谷。千山像刚刚融化的一股清洌雪水,深深浅浅地流淌开去。这样的景色让人难以分辨梦幻和现实的界限。有些凉凉的山风更加重了这种不明确的感觉。

侧身远眺,肃穆而庄严的浓绿中,几块陡峭的光秃石壁格外突兀,我不禁暗暗称奇。身旁的一位游者手指不远处的一座山峰,告诉我,曾经有人看到远处的山头有一只老虎俯瞰群山。如今,老虎已不见了踪影,却见许多或如狮虎雄踞、或如卧象盘龙的奇峰巨石,或连接成岭,或如屏风数叠。顺着朋友的所指,从高处回首,真不敢相信我们是如何一步步爬上来的。

俯瞰千山,又似一具玉石之觞,斟满了沁人的老酒,晶莹而甘甜,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诗意的发现。难怪有诗云:“一石一泉皆化育,千华千顶孰雕锼?”地处东北平原,让千山多了一份遗世独立的大气灵秀,而背负历史,又使千山浸润着一种王者之气。千山云雾环绕、白云忽起忽落,云海中还夹杂着松涛声,风声、水声,更显得变化莫测。

我们在游览中,总以为更好的风景在前方,所以总是脚步匆匆,其实走过之后才发觉错过的其实都在来时的路上。而游千山,让我在行进中找到了久违的自然和最好的景致!而这一切的获得都得益于我们放慢脚步,与细细品味中,沐浴着千山的灵秀。

美妙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的,记得去年当列车开动,离开鞍山的那一刻,千山的身影越来越远时,我知道,人生所要经历的风风雨雨和千山的影子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的远离。

远离了千山,我默默地希望若干年后,那片天人合一的纯净风土依然哺育着千山美妙风景。即便是再次踏上旅途的机会很少很少,我亦会常常到我的空间阅读我的千山之旅,千山,将永远焕发古韵灵秀而又独领风骚的永恒魅力……

 

                          2014年7月23于嫩江

 














文章评论

雨荷

千山,我一个未了的愿!你能如此祥尽的介绍各个景观,我心生敬佩!感谢!

凡尘

真美文。此处让我 读见千山,更读见千山之外。犹如亲游,又是相见。何其贵也![em]e183[/em]

*★*红叶*★*

哇你太厉害了[em]e179[/em] 你了解千山了解的真透彻[em]e179[/em] 我住在鞍山,对千山了解的不是那么多,你比讲解员讲的都好[em]e142[/em] 就像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千山[em]e183[/em] 谢谢您[em]e183[/em] [em]e100[/em] [em]e156[/em]

雪児

文章对千山描述的非常细腻。如同自己身临其境,跟随笔锋登上山间崎岖的小路观赏千山的美景。哈哈 谢谢俺也借此一游千山[em]e183[/em]

一抹淡蓝

美景配美文,读后都有了想去一游的冲动。[em]e160[/em]

云朵

跟随着主人的脚步,免费游遍了千山,陶醉在美景中[em]e192[/em] [em]e192[/em]

踏雪寻梅

看到哥的旅游日志真的好欣喜!呵呵!我曾经说过因为工作关系,我的旅游大多数只能局限在二小时车程的景点。通过哥的美文,让我开阔了视野,欣赏了美景!拥抱一下作为奖励吧,以后要再接再励哟!

涓涓小溪

拜读夜风才子的美文,如同来到了美丽的千山,心灵受到了洗涤!

凤羽霓裳

[B][ft=#fbe2e2,,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ft][/B]总以为更好的风景在前方,所以总是脚步匆匆,其实走过之后才发觉错过的其实都在来时的路上。 [em]e179[/em] 文章好!拜读了!

墨叶飘香

千朵莲花山确实很美,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随单位集体出游的零星片段,同行的胖子过不去夹扁石的情景还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