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记忆(二)

个人日记

傍晚,暑气渐退,霞光映红半边天空,四野里暮气开始升腾,一切隐入诗意的境地。忙碌一天的的人们络绎从田间归来,还得忙这忙那,在主人的吆喝下,牛羊“哞哞”“咩咩”进圈了,鸡鸭“咯咯”“嘎嘎”钻笼了,猪崽儿则在圈里“嗷嗷”地叫着,不时用嘴拱着圈栏,提醒着主人赶快来喂食。

 

暮色渐浓,一家家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渐渐汇成万家灯火的壮观景象。那时还没有电灯,所谓万家灯火,其实就是一盏盏洋油灯(这个词有一点时代特色,其实就是煤油灯)。我常常喜欢在灯光下发呆,看一盏小油灯用昏黄的光,把人的影子映在墙上,有时显得硕大无朋,若巨人,有时又像小小的皮影儿,在做着游戏;抑或看人影投射地上,时而拉得老长老长,时而又缩到身边,几乎不见;也有时很看灯火跳跃,就自然联想青灯古寺的大殿,肃穆,安详。外婆和小舅、小姨(那时,大舅、二舅已经成家,分出去了)在这样昏暗的油灯下有条不紊地继续忙着。

 

经过白天阳光的曝晒,我的身上早起了痱子,这时候往往开始痒起来,再加上蚊虫的侵扰,我开始浑身上下地挠,有的地方挠破了皮,渗出血来,又开始疼了。小舅见了,就安排我先洗澡。我洗完澡,小舅把我抱到门外的凉匾里,找来从供销点买的痱子粉,把我全身拍了个遍,我顿时感觉凉丝丝的,不那么痒了,浑身白花花的,我想如果头上再插上两根翎羽,就该像印第安人的小酋长了。

 

待他们都洗完澡,我们就在门外的小桌旁团团坐,就着月光,沐着晚风,享受起晚饭来。晚饭大抵很简单:一大锅粥(我们这地特有的糊糊粥,有玉米糁儿的、元麦糁儿的),早就烧好了,放在外面凉得差不多透,喝起来很爽口;蒸几个白面膜或者油煎的水酵饼;一碟小菜,有自己腌制的萝卜干、酱豆、黄瓜,也有刚从地里摘来的茄子,切条拌些盐渍去点水分,吃起来带着脆脆的清香,很爽口。因为我这个小客人,所以也间或到东头肉店买点肉,称条鱼什么的厚待一下,记得那时小舅烧的干咸菜红烧肉很好吃。当然,那时吃什么,我不太在意,简陋的生活过惯了,并不觉得有多苦,我最享受的是那离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大家边吃边聊,有时邻居也会端个碗来串门子,外婆也会招呼他们随意吃点,他们也往往不拘束,就跟在自家一样。(据说,那儿现在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邻里谁家吃好的,比如馄饨、饺子,就会几户人家一起来参加,大家轮流着喊,像过节一样。)几个年纪大点的会天南海北地聊起来,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们讲故事,尤其是带着点鬼神色彩的,听时既感到害怕,又十分急迫地想知道结果。尽管现在想来都是些骗人的东西,但那时却在他们玄乎玄乎的描绘中,也跟着晕乎晕乎,不亦乐乎。

 

现在印象依然深刻是东邻王老爹讲一个老太婆“过阴”的事。“过阴”是一种迷信活动,是人在“大师”的引导下,据说可以见到自己死去的亲人,了解他们在那边的生活状况。一个老太婆早年丧夫,一日据说丈夫托梦与她,在那边生活凄苦,缺吃少喝,还经常受小鬼欺负,老太婆急得梦里大哭,哭醒了就生出想到阴世看望死鬼丈夫的念头。那时,好像很流行这些活动。于是,她花了一笔钱,请来了一位灵验的“大师”安排法事。大师摆了香案,举行了祭拜仪式,拿一块黑布把老太婆的眼睛蒙了,然后让她端坐凳上,口中念念有词,神奇的是,“大师”让她开始走,那老太婆的脚居然就不停地动起来,宛若走路状,不过人还是在原地。再过一会儿,“大师”问:“看到你的老头子了吗?”老太婆回答:“看到了,在干活儿呢!”“记住哦,千万不要喝那边的水,吃那边的饭。”“嗯。”老太婆答应着。然后不一会儿,就听见老太婆絮絮叨叨地跟人打招呼,旁边的人听出来,都是些死去的人,老太婆模仿的语气都极像。从话中传出,老太婆的丈夫因为子孙没烧钱,生性又好赌,结果败了家了,住着破房子,没法生活,只好跟人做苦力,旁边时时有小鬼儿看着,稍有些懈怠,就会挨上几鞭子。老太婆哭诉着相思的衷肠,央求着小鬼儿手下留情,答应回来多烧纸钱过去,为老头子赎身,交代老头子好好过日子。旁边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宛若老太婆真的进了阴间,遇到了老头子一样。

 

最后,“法事”在“大师”的一通咒语中结束,“大师”把老太婆眼上的黑布去了,人才悠悠的还过魂来,不过已大汗淋淋,真像是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疲劳极了的样子。

 

我记得在恐惧中听完故事,还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就怯怯地问:“为什么蒙黑布呢?”王老爹笑着说:“阴间黑魆魆的,看不见光,不蒙起来,就进不去,中途还不能拿,拿掉了,眼睛会被阳间的光刺瞎的。”我又追问:“为什么不能喝那边的水,吃那边的饭?反正——又看不见。”王老爹瞅了我一眼:“那边的东西,千万不能碰,一碰,魂儿就回不来了,魂儿回不来,就也死了。前年东村的张辣子过阴,据说就是喝了那边的水,就没能回来......”他说得煞有介事,仿佛千真万确,旁边的人有的惊得张大了嘴巴:“真的吗,真的吗?”有的点头赞许:“是的,是的,我也听说过呢!”也有的开始发愣,不知想着什么心思。

 

啊,天下居然有这种事,这么了不得的人,居然能让人在阴阳两界自由行走,简直太神奇了,我寻思着,可不可以到阴间看看啥样儿,顺便看望一下死去的爷爷呢?一时间,我的脑子里闪出许多念想,很兴奋地想要尝试一下那种感觉,但一想到万一回不来,咋办呢?我的这些个念头犹如刚刚涨大的肥皂泡,“啵”的一声,瞬间又破灭了。

 

文章评论

河边柳

品读这朋友的文字,感受着你的童年。匆匆忙忙逝过的岁月,从我们的身边流走,那些曾经的故事留在了记忆中,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的难忘,多么的美好。

晴空万里

[ft=,2,]朴素纯真的童年,不灭的印记。[/ft]

月光晒谷

[ft=#0000ff,5,][B][I]文中写的几件事,我都有似曾相识的感受,旧时的记忆,真好,过去的时光,真是难忘![/I][/B][/ft]

つ_陌上紅尘°ゝ

在我的记忆中也曾有相同的趣事发生,但回不去了,所以倍加的怀念

绵羊天使

[B][ft=#339900,4,] 杏林,读你的这些童年往事,真的好亲切!也许我们相距不是太远的缘故吧,你所记载的许多生活习俗似乎都与我少年时很相像。甚至文中关于那段“过阴”的详细描写,与我的童年记忆也如出一辙。我至小就非常胆小,也特别怕鬼,所以从不敢随大人去看什么“过阴”、“关房”等迷信活动,偶尔放学回来听到妈妈与奶奶谈论时,也只是远远地躲在一旁,看着她们脸上流露出的神秘和虔诚表情,全身的汗毛便立刻竖立起来,以至整个夜晚都会在惊恐中度过。你相信么?羊羊现在读到你的这段文字,回想到儿时的那些夜晚,心还在突突地跳。由于害怕,所以一直不敢多问,更不敢去深究,故而,到现在脑子里对此事还是个迷,不明白那“大师”是如何让人走到阴间去的,据说目前有些地方还有这些迷信活动。虽然我一直是个唯物论者,可面对妈妈的亲眼目睹和振振有词(就如你文中活灵活现的描写),我只有理屈词穷,无法解释个中因素。也许正因无法解释,心中才有胆怯吧。[/ft][/B] [B][ft=#339900,4,] 呵呵!不多想了!清晨,还是让心归于宁静吧。[/ft][/B]

曲曲如屏

[ft=#cc0000,4,楷体_gb2312]这些童年只能留在七十年代前生的脑海里,七十年代后的童年是没有这样自由自在的原童话了。那个年代虽然物资贫乏,但有一个随性自由的童年,没有惬意的童年终生都是一种遗憾。现代社会夺走了幼儿的童年,确实是人类的悲哀啊。[/ft] [ft=,2,][ft=#cc0000,4,楷体_gb2312]清晨匆匆留言,祝朋友早安[/ft][em]e183[/em][/ft]

凤凰传说

[ft=#ff0099,4,]拜读文章,很亲切,因我的童年就是在农村,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文中所阐述的都很相似,仿佛就是我的童年,随着文字的延伸眼前浮现了那一段难忘的过去,一幕幕,一件件,记载了活泼浪漫,童心童趣,仿佛就在昨天。虽说那时期生活都处在很清贫阶段,但无论谁生活的都很轻松,很实在,更多是快乐...谢谢你,辛苦[em]e160[/em][/ft]

[ft=#990000,5,宋体] 虽没有农村的生活体验,可杏林儿时的生活在杏林的笔下活生生呈现,读文仿佛自己已置身在那些有趣的神秘的生活中。大家围在一起吃饭聊天定是非常快乐吧,大人天南地北神聊,孩子们端着饭碗围观,话语不断,笑声不断......晚上,没有电灯,一定是在屋外吃饭喽?[/ft] [ft=#990000,5,宋体] “过阴”这段描写令人印象深刻,跟电影里看到的一摸一样的感觉,的确是神奇!那种迷信若是大家一起进行,不由人不相信那不是真的。小小年纪的孩子想来肯定是又害怕又好奇又好玩吧。[/ft] [ft=#990000,5,宋体] 杏林文笔朴素,写出的文字令人觉得那就是生活,儿时的生活......[em]e163[/em][/ft]

[ft=#990000,5,宋体]自由自在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虽然物质匮乏,生活贫困,可心灵却是自已的。记得沐子童年时,最喜欢爸妈上班去。爸爸、妈妈前脚出门,沐子后脚就冲到了大街上,小伙伴像是都约好了一样聚在一起,晚上,跟着哥哥满街道“藏猫猫”,或以电线杆为站“接力赛”,或是“打嘎喽”,有时还“抗驾驾”等;若是白天,女孩在一起“跳房房”,“抓特务”,“打沙包”等。不过,沐子最擅长的是带几个小伙伴编排节目,在街头或剧院门口演出.......[em]e113[/em][/ft] [ft=#990000,5,宋体] 儿时的世界是我们的!......[em]e163[/em][/ft]

竹语随风(拒绝闲聊)

杏林老师写的真好,看过之后好像又回到自己的童年,煤油灯在熟悉不过了,想想那时候晚自习不叫晚自习,那叫上夜学,我们每人都端着一个小小的煤油灯,只要稍大的的一点风,都会被吹灭,所以要用书好好的挡着,那些院子里的鸡狗鹅鸭,在你的笔下都活了,我出生在农村,感觉好亲切哦,儿时的世界无忧无虑,除了物质的匮乏,也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多的零食和花衣裳,估计找不到什么烦恼的事情了,更没有学习上的压力,我们的父母也不像现在的父母一样,那是真正的顺其自然,上树捉麻雀,下河捉鱼虾,成群结队去看电影,真的好向往。老师辛苦了[em]e160[/em]

艾菲儿

[ft=#003333,,]嗯,亲切的文字,熟悉的味道,喜欢。[ft=,,新宋体]相守一篱杜鹃,一池绿荷,一架葡萄,一树垂柳,一丛桂花,相守一庭月光照东篱。向往一种生活,饲弄一圈猪娃,一箕蚕蛹,一畦菜蔬,一亩闲田,一间草屋,侍奉白发双亲话斜阳。都市霓虹灯华美,因失了原色不再耐看;精致奶茶香甜,因失了原味,不再耐品。[/ft][/ft] [ft=#003333,,][ft=,,新宋体]问好,周末愉快。[/ft][/ft]

竹韵琴心

[ft=#006600,4,][B]童年的记忆纯真而美好,虽然没有漂亮的衣服和昂贵的玩具,却有一片自由的天地。那些童年趣事就像是散落的一颗颗珍珠,不经意捡拾就会发出眩目的光彩,让人在平淡的日子里回味无穷。。。[/B][/ft]

泠盻

[ft=,4,]这样的事?太神奇了,我要是遇见了,我指的是亲眼见灵验了,我一定也去过阴,不是说人死了很快就投胎去了吗,怎么能见到那?[/ft]

婉如清扬

[ft=#ff0066,5,楷体_gb2312] 这个“过阴”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感觉这是人为的安排去做的事情,就是由大师安排生者去阴间见死去的人,看这情景活灵活现的,又神秘又恐怖;苍苍倒是听老公和小姑子讲过在农村被叫做“唱课”的奇怪现象:就是“生者”突然被死者附身,无论是声音还是动作都具有了死者的特点。那是08年大年初二晚上,我们都去给老公大姨拜年,吃过晚饭我去找住在附近的大学同学了,他们在家里打牌,等到子夜一点多时,已经睡了觉的他大姨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声音、动作都变成了他死去的大伯,惟妙惟肖啊……这可是一家子人都亲眼目睹的事情,只是我无缘得见吧,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处于信与不信之间,呵呵……[/ft]

婉如清扬

[ft=#ff0066,5,楷体_gb2312] 呵呵,小时候最怕听也最喜欢听的就是鬼故事,一栋房的小朋友围在一起,一个接一个讲着鬼故事,讲到惊险处常有那调皮的小朋友突然把灯一灭,屋里一片漆黑,于是恐怖的叫声响成一片,那又刺激又热闹的情景,到现在都难以忘怀啊,这也是同年趣事之一,呵呵……[/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