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感悟六则
个人日记
楷意人生 韦斯琴
年少时习楷书,因为楷书便于认读。埋头写,用点横撇捺搭建着,起初蛮有趣。后来就有些倦了,频换帖,想找捷径,想找到一种写来轻松又容易贴近的字帖摹写。来来回回折腾了一番,见别人只盯着一本字帖临写,写得有模有样,不禁后悔。遂又沉下来,认准一本好帖反复临,渐渐上手,渐渐熟络,渐渐难舍,渐渐读出韵致,渐渐写出性情……
原本以为习楷书只是打基础,那么打好基础便可建高楼大厦,却发现其实楼高未必真风景,依着牢靠的基础,接着葱郁的地气,承着无碍的阳光,心底倒有了无比的畅达。而那些匆匆架起的高楼,却时时有着倾覆的危机,又处处隐着缺少支撑的空泛。
写得久了,越发觉得楷书是基础架构,有了坚实的支撑,又拥有合理的布局,然后再层层攀升才会拥有云的自在与风的优雅。当然,这样的空间是精神的,以文化的足迹抵达,以书写的方式徜徉。
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将一棵树苗坚守成满树冠的花果,然后以玉树临风的态势承接岁月。也很少有人能守着一丛小花,以不变的诗意迎送无限的春秋。
所以用一生来研习楷书的人,务实,坚韧,沉得住气,有全局观。而想把楷书写出韵致、写出情趣来,还得善于吸纳,善于变通。楷书虽然是入门,是基础,但其真正的高度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如同我们教育小孩时,总十分强调要品行端正。但真正想修炼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需经历漫长的自律与苦行。所以,很少有人能达到让人仰视的高度。
而寻常人的一生,亦如习楷,总以为有捷径可走,事实上,老老实实地完满自己的架构,笔笔送到位才是唯一的出路。
常常,我们觉得风景都在远方,立得高才能望得远,于是好高而骛远。其实,读出一朵花的微笑,坐享一棵树的浓荫,便是最美的境。
人生总免不了忙碌,但忙碌不是目的,我们最终的愿望还是坐下来闲望云飞。岁月静好,而习楷是抵达彼岸的轻舟。
学 书 感悟 王锰
小时候,偶得天趣,便和这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无论是十年寒霜、投笔从戎,还是公务繁忙,我一直放不下和面对的就是这计白守黑了。为此当年我不消囊中羞涩,不顾路途之疲,不怕遭人白眼,先后求教了徐立明、黄惇、孙晓云、尉天池、张海、沈鹏、启功等名家、大家。使我无论在书法理论还是技法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今我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专业性书法大展赛中入展、获奖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但我仍不敢懈怠,为追求这门艺术常被世人误为不通世故。随他了,躲进书房潜下心,任他哪股事态风。
我推掉了许多应酬,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书法研究上,在临写古帖时,常被古人的才学、笔法、技法、章法、墨法所折服。时常叹惜自己离古人之学太远,今取得点成绩实在是微不足道。
说实在的,面对今天突起的书法大军,和各大院校招收书法班及各种书法培训班,可谓书法人才辈出。我常感自己很愚笨,天分不足。凭心而论,学习了30多年的书法,搞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不怎么高明,没办法,谁叫我这么执着痴迷她呢。那我只有更加勤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墨海而求索。
我 写 楷书 叶靖
我自幼喜爱写字,那时,还不懂什么叫书法,但已遍临颜、柳、欧、赵诸家法帖,对前贤敬若神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长期临写,使我对唐楷的认识逐渐深刻,对其书写技巧也日渐熟练。一个偶然机会,在朋友处又见到张猛龙拓本,开始接触魏楷。其结构之险绝,点画之飘逸,转折之斩钉截铁,让我心灵顿慑。遂借而习之。再后来,接触魏楷范围渐多,龙门二十品,郑文公造像等墓志拓本让我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神密世界,心追手摹,使我对楷书的认识也日渐成熟。
我写楷书,立根得益于唐楷,求变得益于墓志。唐楷出自上流,法度森严,结构严密,如大夫般正襟危坐,似淑女般秀丽端庄。而墓志大多来自民间,从唐楷字如算子的僵化状态中脱颖而出,代之以趣味化、多元化,不追法度,疏野颠狂,妙趣横生,尽显山野之趣,让人耳目一新。我的楷书学习与创作游戈在唐魏之间。尤其侧重字的变化与跳跃。不求把字写正,只求把字写活。从汉字结构的变化到字里行间,或重或轻,或浓或淡,或厚或薄,力求顺其自然。挥运之际,杂念俱消。清心沐手,使自己完全进入空旷之境界。在这里,天外云卷云舒,庭前花开花落,鹤游鹿鸣,虎啸猿啼,月明夜空,清泉石上,高士饮酒,牧童晚归,大河咆哮,大江东流……,我仿佛一位歌唱家引颈高歌,时而激越;时而低缓;时而明快;时而沧桑……一任情感之喧泻,观念之流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笔墨当随时代。书法走到今天,字写好容易,求变难。我敬畏前贤及其他们的杰作,但我更敬重敢于创新、敢于思想的探索者。
学书心得 叶武
书风喜于倾向典雅、精美的一类。近年执着于晋魏楷书,于墓志用功尤勤。尤好《元略墓志》、《崔敬邕墓志》、《李谋墓志》,结合魏碑墓志的笔法、结体和特征的继承,并增加些魏碑墓志以外的灵动、活泼。注重遒丽、宽和、朗润的熔铸和取舍。唐人《书议》云:“然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法固不定”,我理解则是对技巧和才情的最高要求,“法”是要遵从与恪守,“道”又有“不定”的需要,法无定法方能出神入化。
习书感想 任娟
如今写字,写什么和怎么写,面临多种选择。我觉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自己喜欢又有表现欲望的,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从孩童的第一次拿起毛笔最先接触到的是唐楷,至今对楷书有不解之缘。
朋友相聚时总爱开我玩笑,好羡慕你可以有时间玩弄笔墨。好雅兴!是的我唯一自在的是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话说回来,我的确是把写字当作很严肃认真的事来做的!宁可写得慢,写的笨拙,也不追求浮光掠影的“帅气”,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避开外界的喧闹。时常在家一边听音乐,一边细心地临写,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习书的过程中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在“水,墨,纸,笔”判断上应极精确,方可心随笔运,腕底神行。楷书尤其讲究纸张的使用,平日惯用半生半熟宣,其性不急不躁,温文尔雅。二,要注重“量”的积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产生质变,正所谓的水到渠成。三,要会取舍,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古人的经典笔法记下来细心琢磨,引为己用。四,要体现书法的气韵,展现自己的性情。古人云:“书道之妙,神采为上”。每个字每一笔都是有灵魂的,要让大家在看你的字时能感受到你的体温,不是冰冷的,是有生命的。这样才不会把楷书写得“俗气”。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习书要求做到八个字:判断,分析,取舍,提炼。今日有幸在诸位老师面前浅谈自己的习书拙见,请老师们大胆地批评,指教。有助于我日后的提高。
东坡先生云:“天真烂漫是我师”。真书之精髓也。总之,凭着自己的艺术感觉,顺着自己的性情,用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方式去写自己的东西,去寄托自己的精神,乐也。
习书感悟 赵凯云
余学书以来,埋首案牍,浸淫古帖,十数载不知有汉,此喜忧参半之举也。浸淫古帖则心息神宁,几无旁骛;而埋首案牍,则视野狭促,不能俯仰,未免有闭门造车之恨。然细品古法,琢磨时下,亦不无感概。
世言: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书道亦然也。此固金科玉律,而今人直师魏晋而不顾唐宋,余向未苟同。赵孟睿】蠹乙病S谖航蹋詹厣醴幔······,以身法古,其情殊益。而纵观子昂小楷,似取法唐人写经,未有今人所见魏晋碑刻之隶意,何哉?以其得观古人墨迹之益也。而子昂至今又七百余年,碑刻之笔力画势多有损略,今人直师未免贻误。况今人学书,去古远矣,又无师承之谊,若不循墨迹真帖,而先习碑刻,实为本末之倒置也。
夫魏晋楷书,古拙率性,天然成趣,自为上品。然其结构萧散,笔画钝拙,若不先习唐人笔势,其结构必难把握,而其笔势益难相仿。余既悟此,则先师唐宋,后取颜欧柳赵,再追魏晋,以钟王为法。纵观王雅宜、米南宫书作壮岁尚规模于古人,未见己意,何忧吾辈老矣。克绍箕裘,已属不易。倘朝学执笔暮欲求变,实非正道矣。
然余虽遍临诸帖,却未能一一消磨,化为己有。余尝悬帖壁间,早晚揣摩,自以为烂熟于胸,而猝然下笔,则心手不应,两不相顾,此手生之故也。抑或心花骤放,剖略时人,取舍之间辄心浮气躁,顿无古味,此皆余之病也。吾辈戒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