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感觉真豪情

个人日记

        家有酒鬼老公趣事多,说实话,若是酒至微醺不太闹心时,也感觉酒后的男人蛮可爱的,会撒娇,会耍赖, 
        早上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个名字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读来更是有意思,又贴切的很,不禁很多酒后趣事涌入脑海。摘抄下来与爱喝酒的朋友们分享,对对号,入入座,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有人把喝酒分为四个阶段:猴子,能耍能叫;孔雀 ,连拍带吹;老虎,六亲不认;猪,迷迷糊糊。(我倒觉得老公想一只憨憨的、可爱的小猪。 )王蒙认为喝醉的人一瞬间麻痹的生命,在醉与不醉之间,存在一个分界线:往往在兴致高昂的时候,毫无征兆的就失忆了。因此,因此饮食是胃肠的需要,而饮酒往往是精神的需要。
        晋朝江统在《酒诰》中写道: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可以推见,原始的米酒是吃剩饭时无意中发现的。这种既可生热御寒,又可提神醒脑之物,很快受到士大夫的欢迎。所谓勾兑而成的液体,真正勾兑的其实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是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吗?
一种境界是浅酌低唱,就是慢慢地从牙缝舌尖滑进喉咙,大家轻言细语,互诉心曲,所以叫饮酒;而喝酒则是大口猛灌,讲究一种热烈的气氛。柏杨认为:“酒朋友如不能雅,就不如豪。”进而列出五种饮酒方式:
    雅饮:赤壁泛舟之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境界;
    豪饮:打牌看人品、喝酒出性格,所谓豪,就是当得起一个“量”字;
    可怜饮:不得不饮,或饮酒避祸,如阮籍为避婚而装醉六十天;
    半掩半饮:能喝却不喝,劝他喝,扭扭捏捏,不劝他喝,恨你一辈子;
    王八蛋饮:丑态毕露之饮也,分为凶饮,驴饮、葬饮、尸饮四种。
        柏杨街头遇见二十年未见的好友,对方非要拉着他下馆子 。不料这主儿酒品太差,从微醉到中醉,直至大醉。先是谈,继而骂,后来打,把美貌太太的旗袍都扯破了,然后口吐白沫的被拉走了。可事情还没完,账单花了柏杨近两个月的薪水,于是这位大才子生出感概,写了不少关于酒的文章。
        儒、释 、道三家对饮酒的态度有所不同。以为力可降龙的佛家弟子醉后突出秽物,被狗吃后,同卧一处,佛陀鉴于此,制订了酒戒,认为饮酒是破戒的最大媒人。孔子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唯酒无量,不及乱”等议论,觉得喝酒不要强人所难,无论如何不要达到乱性的地步。
        《庄子》一书有三处谈到酒,一是“饮酒以乐”,当以快乐为主;二是在《人世间》中描写了从规矩到失礼乃至放纵的三部曲;三是提出“醉可神全”,认为就是喝醉了掉下车来也摔不死,是一种“无累”之境界。我有一位朋友喜欢饮酒,总强调中年无他,喝点小酒调节一下而已。又一次劝他喝碗醒酒汤这家伙竟说:“解什么酒呀,这种迷迷糊糊的感觉,正好。”

        鱼儿从不饮酒,凡是在酒场上的规矩也是知之甚少,我只是明白,小酌怡情不假,有些事离了酒桌似乎也不成礼仪,但是,我更清楚,胃是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人常说,有时是不想喝的,但在酒场上会身不由己 ,这我也能理解。现在欣慰的是,到了这个年纪爱人的确是喝的酒少了,更能体会到了一份来自家庭的责任。躲避不了的应酬是难免的。
        我不拒绝饮酒,但是方式要有个度不是!在此,也奉劝爱喝酒的朋友,情感的深浅不在酒的量上,而在平常真诚的交往上。记得在微信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劝别人喝酒,除非你和他有化解不开的深仇大恨!”  


文章评论

细雨芊芊

小酒怡情,大醉伤身。酒文化,看透不一定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