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个人日记



  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它几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经",尤其引起东南亚"儒家文化圈"和中东伊斯兰社会的强烈反响,引得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各执己见、纷纷加以评说。

  针对"文明冲突"论,曾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院长的姜林祥教授说:"儒学在新的世纪里,既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也不会对西方文化构成威胁。因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讲的是'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喜欢圆融,不喜欢冲突',是崇尚王道贬抑霸道的文化,中国从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大而不霸的国家。西方对于中国的偏见,之所以那么根深蒂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对于中国的不了解。"

  媲美《圣经》

  孔子的著作同希腊和罗马哲人的训言相比,它的总旨趣是良好的,在应用到它所处的社会和它优越的实用性质,则超出了西方的哲人……"四书五经"的实质与其他著作相比,不仅在文学上兴味隽永,文字上引人入胜,而且还对千百万人的思想施加了无可比拟的影响。由此看来,这些书所造成的势力,除了《圣经》以外,是任何别的书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美国汉学研究家卫三畏

  中国儒学传统文化开始传入欧洲,主要应归功于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耶稣会士。耶稣会士往来中西之间,欧洲人对中国的见闻"最典型的传送方式就是透过在东方的教士之书信",托寄回在欧洲的教士。这些书信结集出版后,成为18世纪欧洲士人间大量流通的读物。据统计,仅法国一国派往各国的耶稣会士寄回法国的信函就有34卷之多。

  意大利人利玛窦第一个将《四书》进行翻译后寄回本国。艾儒略在《大西利先生行迹》中说:"利子尝将中国的'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本国。国人谈之,知中国古书,能识真原,不迷于主奴者,皆利子之力也。"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500年间,欧洲流行的是"东方主义",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对东方的一切都着迷",东方被西方涂上了一层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特斯也说:"一直到18世纪中叶,一般都认为中国远胜于欧洲,不论在科技或在经济上皆然。或许实情亦复如此。"即使有人攻击中国,总挡不住"中国热"的主流,这种情况直到19世纪才真正有所改变。

  事实上,孔子和儒家学说为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启蒙思想家就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儒学传入美国比传入欧洲要晚两个世纪,但是其有关中国的研究却后来居上。1830年,儒学首先通过传教士传入美国;1842年,美国为了与西方列强争夺东方,开展对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的研究,成立了第一个专门研究东方的学术机构--美国东方学会,并出版刊物,从此开始了有组织的中国学研究,并在中美关系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其中费正清、狄百瑞、杜维明等对儒学的研究影响尤其深远。美国汉学研究家卫三畏说:"孔子的著作同希腊和罗马哲人的训言相比,它的总旨趣是良好的,在应用到它所处的社会和它优越的实用性质,则超出了西方的哲人……'四书五经'的实质与其他著作相比,不仅在文学上兴味隽永,文字上引人入胜,而且还对千百万人的思想施加了无可比拟的影响。由此看来,这些书所造成的势力,除了《圣经》以外,是任何别的书都无法与之匹敌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