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里尘世百态

个人日记

一、待人
外圆内方、外柔内刚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实质是待人以宽、律己以严。待人之所以要宽,因为人非圣贤,谁都会犯错,要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律己之所以要严,因为人要努力成为圣贤,不严会使自己懈怠。如果一个人“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就很难赢得别人的信任,也就无法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否真正做到待人以宽、律己以严,关键是自悟。当你真正悟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你就会得到他人欢迎,使自己时时喜悦。
二传承
天下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若从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并未要求有相应的回报而言,这是对的。但孩子毕竟是我的,因为是我的孩子我才爱,从这一角度看,那又是“有私”的。父母对孩子真正无私的爱,应当是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宽大的心胸和慱爱。中国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观念,即是大爱长情的慈悲心怀。父母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就有一颗慈悲心,那便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终生礼物。
三、德性
人与人之相识,靠缘,所谓“前世有缘,今生相遇”,人与人之相知,靠德,也就是靠相同的德性,即价值观,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老子著有《道德经》,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先有道,后有德,因此就有“道德”一说。人由相识而相知,由相知而相交,这是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相识的人多,相知的人少,相交的人更少,这是相互筛选的结果。“朋友”是同形同向、月月相伴。之所以月月相伴,因为有共同语言、共同思想、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观。所谓“打交道”,实是因为相互交换的是“道”,志同道合是基础。朋友、朋友、碰碰就有;碰碰就有,朋友长久。
四、声色
一个人若要被人尊敬、受人欢迎,必须先照顾好自己的“声色”。所谓“声”,就是与人交谈时轻声慢语;所谓“色”,就是自己的仪容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有人事上的矛盾和烦恼,此时此刻正是考验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的时候。明理者要有宽容的度量,包容别人,不可得理不饶人,不可口出恶言,轻侮甚至训斥他人。“声色”是由心而起,修行之人要常培养慈悲心,降伏嗔恨心。慈心生而嗔火灭,待人接物时须有柔和的气质和风度,若能柔和、慈悲,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间再大的困难都可解决。
五、自大
所谓“自大”,就是自以为大,其实并不大。敢于把自己说小的,往往是大人物;敢于把自己说大的,往往是小人物。人若自大,不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难以正确看待别人。人若自大,就会轻慢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像人人生下来肚子都有凹进去的一个肚脐眼。若要成就自己,必须先养成良好的品行。放低自己,抬高别人的结果是升华了自己的人格,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内能自谦是功,外能礼让是德,内谦外让是功德。
六、善解
有人说,好女人的标准是“善解人意”。其实,这一标准不仅适用于女人,同样也适用于好男人。所谓“善解人意”,就是善于理解别人,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别人的想法。“善解人意”是人际沟通的有效诀窍。修行的目的是进入欢喜地,就像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不去自寻烦恼。有时,别人的言行使你不悦,但或许别人并无心伤害。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意去接受别人无心的伤害,那正是自寻烦恼。即使是有意中伤,也应该想到对方必有烦恼而加以宽恕,如此方能提升自己的美德,时时使心中充满欢喜。善解的前提是拥有善心,对人时时怀有恭敬心,时时怀有感恩心,时时怀有明智心。
七、利他
所有的烦恼都是和“我”有关,而根本的快乐在于“利他”。因此,帮助别人,正是快乐自己。不要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别人。其实,一个人在关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会使自己忘却痛苦,也就是帮助了自己。不会顾及帮助别人,往往是一个人最大的问题。
八、品行
人有地位、权力、钱财、美貌的不同,但就人本身的人格而言,众生平等。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绝不可以权、势、财压人。尊人者人尊,敬人者人敬,要以德服人。当一个人不把别人当人时,他已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品行。
摘自《镜头里的尘世百》

文章评论

唐诘诃德

@{uin:649473807,nick:华南虎,who:1} [em]e183[/em][em]e100[/em]

唐诘诃德

@{uin:1132376104,nick:心游万仞} 谢谢妹妹!遥祝安好![em]e183[/em] [em]e163[/em][em]e178[/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