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敦煌

个人日记

    敦煌,想象中一个神秘、陌生、遥远而令人神往的地方,打从知道世间还有这么一个梦境一样的所在之时起,每每提及,内心便即刻浮现出神奇的月泉鸣沙、沉寂的雄关古道、摄人心魄的戈壁雅丹,以及那浩如烟海的经卷、身姿曼妙的飞天和那些千姿百态的洞窟塑像……

    敦煌真正成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重镇和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应该肇始于西汉、鼎盛于隋唐、颓废于明清而复兴于当今,期间中西文化如长河在此交汇并奔流不息越两千年,成为大中华文化圈最富传奇和多彩多姿的一部分。 
    
    千载之下,岁月改变的不光是环境面貌,同时还有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习俗。千年前的商旅到敦煌并由此深入荒漠远至西亚地中海沿岸,那时多半靠的是以沙漠之舟著称的驼队为主的交通方式。眼下去敦煌,除了本地区的人或真正的驴友有闲工夫和毅力肯用双脚去丈量那条风沙弥漫的绵延古道,一般人大概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经兰州乘火车迤逦西行,一是转道西安乘飞机。乘火车的速度总体上比牛车快,如果不是特别急的性子,借机正好可以一路领略河西走廊的独特风光,体察大自然的刻刀如何把这片广袤的土地雕刻的如此奇绝而饱经沧桑。车到敦煌,正对火车站小广场的那条路叫“阳关大道”,这一称谓应当是从古“阳关道”沿袭而来,阳关古道因在玉门关之南
故名。阳关和玉门关相距不远,同为当时沟通西域的重要门户,其中,玉门关通北道,而阳关通南道。从现存的阳关故道遗迹推断,当年该道宽近30米,在当时那种交通运输条件下,这种规格的道路当然是非常宽阔的了,所以被引申为前途平坦广阔之意,著名的民间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原意当来源于此。乘飞机要快捷的多,而且从飞机上俯瞰,地形地貌的变化一览无余,茫茫戈壁荒滩和大漠流沙如风光片般在视野中移动和变幻,让人惊叹造物神奇的同时,对用双足踏出这条璀璨千年的文明之路的先人们,一时便充满由衷的景仰,正是走过这条路的一代代先人,延续了中华民族最富生命力的血脉。

     围绕敦煌,不但古迹文物和文化遗存繁多,而且有关敦煌的传说和各种文学作品也俯拾皆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然说的就是敦煌的玉门关,从诗中可以隐约窥见,玉门关外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敦煌独特的沙漠绿洲小气候晚至唐代就已经形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这首诗,可谓脍炙人口,诗中的阳关正是敦煌的阳关,而传统名曲《阳关三叠》据说就是根据这首诗谱写的一首琴歌。当年的阳关城如今已荡然无存,如今在阳关故址还能看到一座汉代的烽燧遗址高高耸立在墩墩山上。登墩墩山远眺,雄关古道历历在目、戈壁流沙远接天际,暮霭沉沉一照残阳,使人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回到了远古。墩墩山下便是著名的“古董滩”,此滩因其中经常发现汉唐各代生活和军事等古文物而得名。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堡,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唱和魂牵梦绕的小小城池,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总是充满凄切悲惋、寂寞荒凉。
  
    不知起于何时,
“两关遗迹、千佛灵岩、危峰东峙、党水北流、月泉晓彻、古城晚眺、绣壤春耕、沙岭晴鸣”成了著名的敦煌八景,现在,因气候、地质地貌变化和人为原因,除了古城已不复存在、党水也不再丰沛之外,其余景致大致虽在,只是难以寻觅到多少汉唐的余韵了。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几十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洞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远远望去,石窟密集,状如蜂巢,洞窟中的佛教彩塑和壁画千姿百态、摄人心魄。虽然莫高窟遭自然和人为破坏极其严重,经卷、字画等纸质和绢帛类的文物绝大部分已毁灭或流失海外,但它依然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悠远的历史传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佛教艺术圣地。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十几里,从敦煌城内的鸣沙路南望,鸣沙山沙岭如屏、峰尖如刃,山以路通、路以山名。 据传,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流沙积聚、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其外貌成峰成岭、细看其表则纹理连绵如水波荡漾。游人游鸣沙山,多半只听“沙动有声”之说而每每徒劳地在沙丘上跳跃蹬踏,希望以此引发所谓鸣沙的奇妙现象,岂不知此所谓“沙动有声”乃指风吹沙动而发出的共鸣,这种效果是人力所不能企及的。需知,所有沙丘无不是风力搬运的结果,这种作用力是巨大的,当发生搬运作用时发生轰鸣也是自然的,非独鸣沙山如此,其它沙漠亦当如是。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水面酷似一弯新月,岸边沙地湿润、水草萋萋,岸上树影婆娑、庙宇巍峨,游人从沙丘中艰难跋涉,当眼前忽然出现这一景象,恍惚进入海市蜃楼的幻境一般。这一湾碧水、几座楼宇若放在江南随便哪个城镇大概都算不了什么,但在漫漫荒漠、滚滚流沙中就不能不让人震撼。尤其让人称奇的是,月牙泉四面沙丘紧逼、四时风沙不息,而泉水历千年未被掩埋,沙移水枯、自古如此,沙和水就像水火一样历来不能相容,但是月牙泉就像镶嵌在沙漠深处的一枚珍珠,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因此,去过月牙泉绝不会像一般旅游景点一样随着时过境迁而被淹没在记忆的流沙中,就像歌中唱的:
    在很远很远的天边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绕梦牵
……

    匆匆而来,城市的喧嚣渐行渐远,伫立在沙漠荒丘或颓圯的古堡城头极目远眺,大漠迷离、间有驼队从此远去;碧空如洗、偶见候鸟悄然从头顶飘向天际。就这样定定的冥想,恍惚间便穿越千年,时间的长河忽然在此弯曲并停止流动,万里黄沙一时幻化成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无涯湖泊,尘世的阴霾于是冰消雪融。匆匆而去,遇见敦煌的震撼,尽管让我心中充满就此流浪、一去不复返的冲动,那种感觉就像出走的孩子,面对陌生而向往的世界,迷惘而决绝、忐忑并欢欣。我知道,在时间的荒漠中,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不过是一枚小小的沙粒,有过的交集既是宿命、也是幸运,遇见并懂得而且为之心动这已足够,此外已是奢求,只是这种匆匆,让我无法真正去仰望敦煌的那份厚重因而心内会隐隐生出些许遗憾和愧疚。

    时已四月,关外沙原上稀疏的衰草尚未返绿,阿克塞远山还笼罩着积雪,而中原此时已是荼蘼花事、落英缤纷。“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逃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也无关风花雪月,我们需要的也许仅仅是一次遇见。 
  
    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大观正逐渐湮灭在岁月和
流沙之中,汉唐鼎盛时期的敦煌故城几乎已无迹可寻,如今我们来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寻根和凭吊,从那些支离的简牍、斑驳的壁画、兀突的残垣断壁中去探究我们来时的路、深植的根,去追寻那黄钟大吕的余韵,去轻轻叩响历史、那半掩的门扉…… 

图片 








文章评论

老靓汤

看了二遍,咋不用含笑的《飞天》做为日志音乐?

老靓汤

“天时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正如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不光光是敦煌,许多古城,恰如国人千年商道、人道的缩影,让我们这些在所谓现代文明中成长而茫然失措的人,依稀看到微弱的光明。昔日的繁华早已经弥散在岁月的风尘中,人来人往,都不过是匆匆过客。繁华落尽是沧桑!

天边的云

老郑的文笔敬佩30余年了,依然敬佩[em]e179[/em]

钟禺

我感觉您是一个会享受生活并且爱好文学的人[em]e121029[/em]

谢恩

读来实在是美,可惜我还没有去过,看来敦煌我是必须得要走一趟了。

那一袭紫衣

男人除去寻根,凭吊,他的希望是最好轻叩柴扉时,从柴扉的后面能半遮掩的人面桃花出现。

漫天雪飞

对您的游记,向来是佩服而无言可评的,如果有照片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然,图文并茂不是您的风格,这次配上音乐已经很稀罕了)逐字逐句读了,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窃以为后面的内容再丰富一下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