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见就“鸣个喇叭”

个人日记

    这个季节,北中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若久在户外,就算穿了羽绒大衣等保暖装备也难免因严寒而瑟缩。要想得瑟,就得选择在这当口一路南下,旅途中不得不做的事就是不停的脱:先是脱掉大衣,不久就得脱掉毛衣,当长衣长裤也被迫统统脱掉、直到脱得只剩裤衩、背心且必须打赤脚的时候,缅甸,到了。
图片 德耶,伊洛瓦底江畔的民居

    数度去缅甸,来去匆匆,亲朋每每问起异国他乡的见闻和感受,每当此时,不知缘于何故,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忽然冒出一个短语:“鸣个喇叭”!

    “鸣个喇叭”(ming ge la ba),是缅语一句问候语的发音,之所以用这几个字对译,是联想到熙熙攘攘的人海之中,两个有缘人遇见犹如两辆汽车交会,相互鸣个喇叭以示致意和友好,显得文明而自然,这样翻既生动又达到音意具当的效果,实在再恰当不过。在缅的日子里,不管工作还是购物、观光,凡遇老缅,一声“鸣个喇叭”,对方无不报以热情回应,双方距离瞬间就拉近了不少。
 

环境优美
    缅甸属热带季风气候,常年炎热而无四季之说,就算在最凉爽的“凉季”(11月至次年2月),白天气温也可达35ºC左右。由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所以在这个国度不管山区还是平原、乡村还是城市,到处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四野葱茏。缅甸近乎原生态的优美自然环境得以保持,觉得一是因为上帝的格外垂青;二是得赖全民笃信宗教。宗教教化的显著作用就是让缅人普遍安贫乐道,没有太高的物欲追求和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三是受益于美帝国主义及其西方盟友的长期制裁,因为长期制裁,缅甸的基础工业几乎还是空白,国民经济几十年没有发展,但也因此没有发生明显的工业污染和生态问题。也许这是上帝的安排,给你关闭一扇门,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似是而非之中徘徊。如果让我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工业文明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始农耕文化之间抉择,我宁愿要一片碧水蓝天。

    缅甸风光是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典范,不管在繁华都市还是偏僻乡野,凡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佛塔和寺庙,那些以红、黄、白为主色调的佛教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就像林莽之中间或盛开的花朵,建筑精美考究的寺庙附近多半是简陋的民居。在这里,常见僧侣和村民比肩走过、侃侃而谈,寺院的广场上无不聚集着许多神色恬淡的流浪狗以及悠闲的鸽子,敲打心灵的诵经声和着江水、伴着炊烟抑扬顿挫,一切似乎都是那样安谧而自然,包括神圣和平凡、包括宗教和世俗、也包括自然和生活。久负盛名的仰光大金塔也许是个例外,它的金碧辉煌和庄严肃穆似乎就是为了让人景仰和膜拜的。
图片
晚霞夕照中的伊洛瓦底江
 

    绿野、佛塔、江流、湖泊,缅甸景色总体是安静、雷同而不是震撼的,所以,时间久了难免会审美疲劳。走过许多地方,但感觉欣赏缅甸美景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在曼德勒山看日落了。
曼德勒山旧称罗刹女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宣扬佛法曾路经此山,那时此处还是一片广袤的原野,佛祖在此说法,并指着山下预言,若干年后这里必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果如佛祖所言,此地在东国王统治时期成为高度文明和发达的王城,城因山名,繁荣至今。曼德勒山并不高,从山下到山顶建有石阶,因为是佛教圣地,来此观光者被要求从山下开始就得打赤脚,连袜子也不能穿,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女士的裙装必须过膝,衣衫不整、露股露沟的概不放行。从山下拾阶而上,沿途曲径回廊、庙宇林立,一路登山、一路感受来自佛祖的信息。抵达山顶,其建筑迥异他处,带有显著的印度风格,其显著特点是成排的方柱和环环相扣的斗拱。塔顶和殿宇飞檐满贴金箔或涂刷金粉,廊柱上镶嵌着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图案,夕阳西照,满目金碧辉煌,使人恍如置身天宫。山顶观光台游人如织,不光有外国人、也有当地人和僧侣,不同身份和肤色的人同赴这惺忪的黄昏之约,人人面呈醍醐灌顶般的喜悦。凭栏远眺,曼德勒城尽收眼底,当暮色低垂,一抹晚霞横陈天际,伊洛瓦底江静静地从脚下流向远方,江畔渔舟徜徉、鸥鸟翻飞,在霞光波影中,一时就忘却了身为他乡游子和昨日的烦忧,融进这美景中了。

图片

图片
傍晚,在曼德勒山看日落的游人和年轻僧侣 

基础很差  
    到了缅甸,用不了多少时日,一般人都会得到两项特别福利:一是香港脚(脚气)很快就好、二是便秘马上不治而愈。这是因为,在缅国,不论男女老幼、民间官场,还是僧俗两界
、高低尊卑,几乎人人腰间围一条“隆基”、脚上趿拉一双“人字拖”,“隆基”的好处是后话,穿“人字拖”不但一双赤脚几乎完全暴露,而且脚趾还要分丫,这种造型再加上炎热的环境,富贵的“香港脚”当然很快就返璞归真了。而此处不会发生便秘则归功于缅国的饮食,目前在缅国,不管城乡,饮用水一般都是直接取自江河湖泊,顶多沉淀一下就用,绝对不会采用既麻烦、又费钱的水处理,打井也是费工费钱的,因此打井取水的事也是极为罕见的事。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江边是随便堆放的垃圾和游荡的牲畜、家禽,江中近岸浅水的地方同时有人洗澡、刷牙、淘米、洗菜、洗衣服,临了拎一桶水回家做饭。在集贸市场,苍蝇不光光顾鱼、肉等荤腥目标,就连粮食和蔬菜上也是密密麻麻的一层。初来乍到的天朝上国之人对用这种水和食材加工的食物,肠胃比口腔的反应大得多,用过两顿缅餐之后,莫说便秘,只能老实呆在房间不敢走远,想止都止不住。
图片
江畔耕耘的农妇

    缅甸不光生活条件差,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也非常落后,从仰光到曼德勒的所谓高等级公路全国仅此一条,从仰光到德耶,相距不到300公里,一路颠簸8个小时才能到达。在德耶,全城只有一个邮局、一间网吧,市内连铺装路面也很少见,甚至没有路灯和斑马线,牛车和马车从容地行进在城内的街道上,建筑物除了政府机构、寺庙和个别富人的住宅采用砖石或混凝土做建筑材料,绝大多数市民住的是用木头做框架、四壁竹席围挡、草帘子或铁皮做房顶的房子,天朝酸腐文人表白自己清贫生活的夸张之词“瓮牖绳枢”,在此处比比皆是,用不着用来标榜什么。

生活安逸
    除了少数异教徒(伊斯兰、印度、耶稣),缅甸国民90%以上信奉被作为国教的佛教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长期以来缅甸佛教已深深根植于缅甸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缅人做事效率极低,外人可能觉得这是由于他们天性懒惰,其实这与缅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密切相关。缅人一般认为,佛教即文化、即生活,作为缅人就是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缅人终其一生都离不开佛教,出生、命名、结婚、死亡等人生的各个环节,都要到寺庙或佛堂做佛事,除了有僧人住持的寺庙,在社区、政府机关,甚至军营都设有佛堂。一个男子一生至少到寺庙真正的落发为僧一次,少则几天、多则几年。佛教的自我修行、自我拯救和自我负责的教义使人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弊端时首先想到的是修行,而不是责难和怨恨。受这种精神的浸染,缅人不管什么身份,其生活态度总体上是随遇而安,绝少急功近利、贪得无厌或利令智昏的发达、发展国家的社会病,因此也绝少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等作奸犯科的罪恶勾当发生。多数人的人生追求就是把一生创造、积累的财富献给佛教,比如能够把奉献的珠宝放在大金塔上,那简直是福泽后世、比生命还要珍贵的荣耀,此外活着不过三餐饭、一袭隆基而已,实在没什么值得死乞白赖的,所以,土地尽管肥沃,够吃就行,绝不多种,佛事要紧,哪怕再多的土地荒着。

图片
图片
寂静的村落和老缅的婚礼
形象略显猥琐的新郎是现役小军官、新娘是军工企业员工。对这门亲事,丈母娘没啥说的,但老丈人不太满意,所以不愿意出现在画面中

    不知是哪位高人所言:对生命来说,人不能使其变长,但却能让它变宽。每次赴缅都觉得有所收获,不只因为可以有效去除令人讨厌的便秘和香港脚、也不止能放心地大口呼吸,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氛围中观察和思考,使自己的人生视角变宽,从而也多了一些可能。

    鸣个喇叭! 

 












文章评论

微笑

写的真好,长见识了[em]e100[/em][em]e160[/em][em]e160[/em]

喜欢秋天

因为有信仰,即使贫穷也有了寄托,所以这份安宁好像给朝鲜,特别是给某种集体主义思想立起了一面镜子。不过落后贫穷终究不该是现代人还要面对的,新闻里好像有缅甸也在打开国门,搞活经济一说。但愿小国百姓也 能早早地享受现代文明,也许这才是真正地南无阿弥陀佛。

坚实

也非常适合旅游推荐,强烈期待老大的后话“隆基”的好处!

漫天雪飞

第4段“如果让我……”这句话您一口气读下来试试。

老靓汤

明知道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歇,但还是奢望,如果天底下还能有一片净土,愿上帝保佑,让它永存!

微笑

配上图片更精彩了[em]e100[/em]

夏雪

异国风光,他乡习俗,尽在文中。好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