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
个人日记
今天是母亲七十五岁的生日,也是她仙逝已近数月了,每每想起她,我依然感到痛彻心扉。那天凌晨四点多,母亲突然对我说:“我坚持不住了”。我告诉她:“你可以,我们一起继续坚持......”。我知道,母亲依然留恋这个世界,依然留恋这个世界所有爱她,和她爱着的亲人。刻意把临终安排在家里,没有了医院里抢救病人时的紧张喧嚣,没有了病人家属惊恐的目光,也不需要CPR和ACLS。分分秒秒,我感受着母亲的气息在我怀里逐渐地衰弱,看着母亲的生命渐渐地离我而去。。。。。。我陷入深深地内疚和自责——之前,我没有更多地时间陪陪母亲,哪怕是陪她去公园里走一走;哪怕是挽着她去看一场电影; 哪怕是一起去多一次旅游......
母亲:你不孤独,我们依然和你在一起。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想让自己内心有一个了结,也希望朋友们更好地可以照顾他们的父母,使老人们有一个快乐而无忧无虑的晚年。即使是在他们最后的时光里,也尽可能地受到人文、情感、和医疗的关怀,使最后的日子过的更有意义。
我没有经过中国五十年的的大饥荒而引起的大饥饿,但却经历了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物资短缺的岁月。那个时期的西安人们都生活的很清苦。粮食是按定量分配给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曾经有一段时间,定量粮食的百分之六十是所谓的杂粮,即苞谷面、苞谷疹子、高粱米、和冬天时的红薯。食油是每人每月四两,肉是每人每月半斤。记得早上上学去时拿一个大红薯,一路走一路吃,到学校就吃完了。但很快就感觉肚子饥饿难忍,更为严重的是胃里一阵一阵地返酸。苞谷和高粱米就更加难以下咽了,不但吃着困难而且此后的消化过程更加困难。后来杂粮的定量逐年减少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就彻底地没有了。记得在大学里百分之十的粮食还是苞谷面的窝窝头和发糕,第一次拿到食堂发的苞谷面发糕被我恨恨地摔到了洗碗池子里,心里想:我上大学就是为了以后不再吃苞谷面”。从此我再也不去动苞谷面和红薯了。来美国以后,墨西哥饮食里有很多苞谷面做的东西,看起来很诱人,但我依然对苞谷面和红薯不感兴趣。我的反感厌恶早已不是来自胃肠,而是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了:因为看到这些东西,就想起了儿时的情景,我不愿意看到母亲为了我们吃这样的食物了。
在那些清苦岁月里,母亲为了我和弟弟不吃或者少吃那些杂粮,几乎天天都吃的是那些东西,总是说她喜欢吃那些东西。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才知道母亲不是真的喜欢吃那些食物,才知道母爱是如此的伟大和神圣。
母亲之于每一个人一定都很伟大和神圣。我的母亲也一样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不但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我无时不刻地感受到她给予我的呵护、关怀。最令我感动的她那种时时刻刻为子女,为丈夫的奉献精神。
我从心底里深深地感激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母亲是唯一可以为了我而付出自己生命的人。当我成年以后这样的想法更加坚定。
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不久就离开西安赴美读博。多年来的大部分假期都奔波于休士顿和西安之间。依然是来去匆匆,聚少离多,每次回来的第二天,母亲就开始计算还有多少天我要离开。在这期间,她总是变着花样地做着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东西。让我一次次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女永恒不变的关爱和挂牵。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我无法一一列举。但回想,我又为她做了什么呢?如果生命可以重新的再来一次,我一定会选择在他们的身边工作,多陪陪他们。
西安被我称之为故乡。故乡是我们熟悉的地方,有我们熟悉的面孔、熟悉的食物、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气味、熟悉的生活方式。故乡因为有了父母的怀抱,有兄弟姐妹朋友的亲情,让我们有安全感。每次离乡都是伤痛,每个离别都让我心碎。故乡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当人们身在故乡时,天天盼着远走高飞。可是,一旦走开,又天天被故乡牵绊,时时为亲情撩扰,而且随着年轮增加、岁月拉长,对这种牵绊和撩扰,会变的越来越强烈,让你寝食不安、心乱意迷。让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那也只是躯体的快感。无论故乡的茅屋如何简陋,都是心灵最安全、最惬意、最悠然的归宿。
但当父母老去,故乡之于我还有那样的感觉吗?每当我想起这些就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去年的九月份我应邀参加中国医学会年会,由美飞往青岛,温州,济南参加会议。几天后,我回到了西安。母亲或许是看我四处奔波,疲惫至极,并没有告诉我有关她身体状况的更多情况,只是说胃部有些不适。我随即按常规给她买了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抑制胃粘膜细胞钠-钾泵功能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胃炎胃痛。母亲用了后,胃部不适感有所减轻,我也就嘱咐她继续用药并观察。但在十一月底的一次查体做了CT,尽管影像学报告一切正常,但还是不放心,同时母亲胃部的不适感有反复,我就找了做放射科的同学再仔细看看CT照片。由此接下来的胃镜检查活检、钡餐透视、骨扫描、心肺肝血液检查等等,直到最后的确诊,安排手术和手术后漫长而痛苦的恢复。
在母亲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也有同学、校友、和朋友们的帮助,到还算是顺利。只是母亲手术后的恢复一直很很慢。今年二月份春节期间我再次回西安陪她老人家过年。尽管有年迈的父亲一天24小时的精心照顾,母亲依然一天天地变得消瘦,体力也一天天地逝去。由于母亲手术后的一般状态不容许再给她进行任何其他有副作用的治疗,我也无奈地相信起一些非西医的治疗包括:灵芝粉、中药、树蛙油、蛋白粉、和亲朋好友们建议林林总总的治疗方法。四月份的CT查体显示肿瘤全面转移。我深知母亲的时间不多了,与其每天在在家里抑郁地思考着她的病情进展,不如带她去旅游,带她去她想去的地方尽可能地开心过好最后的日子。
记得网络上流行这样的一句问语:当你的生命还有一天时,你将要如何度过?对于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而非现实的选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多数人的最后时光都是在老人院、在临终关怀的病榻上度过,或者是在医院里,遍体插满输液管道、挂着各式各样的监护仪器的ICU静静地离开。我决定要在母亲最熟悉,最眷恋的家里,照顾她度过人生最后一段短暂而珍贵的时光,不要让她再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医院环境里倍受折磨。受ICU训练工作多年,我坚信可以让母亲尽可能平静地离去。我无法改变疾病的本质和进程,但我一定要,并且可以减轻我母亲的痛苦。这也是我唯一感到些许欣慰的地方,母亲没有受到严重的疼痛折磨。
弟弟为母亲安排了去银川的自驾旅游,朋友也为母亲提供了舒适的别克公务舱。尽管母亲没有体力去所有的旅游景点,但弟弟的朋友们为母亲安排了银川最好的住宿和饮食。母亲在那里度过了她自害病一来最高兴的一段时光。到了要回西安的时候,母亲感觉还没有旅游够,我答应她我们一起去西安附近的一些景点继续旅游。只要她高兴,我可以也愿意一直带她去各地旅游。我也带回了一些母亲的骨灰,我会把她带到我以后要去的世界各地。
母亲,你不孤独,我们永远陪伴你……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想让自己内心有一个了结,也希望朋友们更好地可以照顾他们的父母,使老人们有一个快乐而无忧无虑的晚年。即使是在他们最后的时光里,也尽可能地受到人文、情感、和医疗的关怀,使最后的日子过的更有意义。
我没有经过中国五十年的的大饥荒而引起的大饥饿,但却经历了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物资短缺的岁月。那个时期的西安人们都生活的很清苦。粮食是按定量分配给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曾经有一段时间,定量粮食的百分之六十是所谓的杂粮,即苞谷面、苞谷疹子、高粱米、和冬天时的红薯。食油是每人每月四两,肉是每人每月半斤。记得早上上学去时拿一个大红薯,一路走一路吃,到学校就吃完了。但很快就感觉肚子饥饿难忍,更为严重的是胃里一阵一阵地返酸。苞谷和高粱米就更加难以下咽了,不但吃着困难而且此后的消化过程更加困难。后来杂粮的定量逐年减少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就彻底地没有了。记得在大学里百分之十的粮食还是苞谷面的窝窝头和发糕,第一次拿到食堂发的苞谷面发糕被我恨恨地摔到了洗碗池子里,心里想:我上大学就是为了以后不再吃苞谷面”。从此我再也不去动苞谷面和红薯了。来美国以后,墨西哥饮食里有很多苞谷面做的东西,看起来很诱人,但我依然对苞谷面和红薯不感兴趣。我的反感厌恶早已不是来自胃肠,而是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了:因为看到这些东西,就想起了儿时的情景,我不愿意看到母亲为了我们吃这样的食物了。
在那些清苦岁月里,母亲为了我和弟弟不吃或者少吃那些杂粮,几乎天天都吃的是那些东西,总是说她喜欢吃那些东西。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才知道母亲不是真的喜欢吃那些食物,才知道母爱是如此的伟大和神圣。
母亲之于每一个人一定都很伟大和神圣。我的母亲也一样是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她不但给了我生命,更重要的是,我无时不刻地感受到她给予我的呵护、关怀。最令我感动的她那种时时刻刻为子女,为丈夫的奉献精神。
我从心底里深深地感激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母亲是唯一可以为了我而付出自己生命的人。当我成年以后这样的想法更加坚定。
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不久就离开西安赴美读博。多年来的大部分假期都奔波于休士顿和西安之间。依然是来去匆匆,聚少离多,每次回来的第二天,母亲就开始计算还有多少天我要离开。在这期间,她总是变着花样地做着我们小时候喜欢的东西。让我一次次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女永恒不变的关爱和挂牵。母亲为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我无法一一列举。但回想,我又为她做了什么呢?如果生命可以重新的再来一次,我一定会选择在他们的身边工作,多陪陪他们。
西安被我称之为故乡。故乡是我们熟悉的地方,有我们熟悉的面孔、熟悉的食物、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气味、熟悉的生活方式。故乡因为有了父母的怀抱,有兄弟姐妹朋友的亲情,让我们有安全感。每次离乡都是伤痛,每个离别都让我心碎。故乡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当人们身在故乡时,天天盼着远走高飞。可是,一旦走开,又天天被故乡牵绊,时时为亲情撩扰,而且随着年轮增加、岁月拉长,对这种牵绊和撩扰,会变的越来越强烈,让你寝食不安、心乱意迷。让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即使再精彩,那也只是躯体的快感。无论故乡的茅屋如何简陋,都是心灵最安全、最惬意、最悠然的归宿。
但当父母老去,故乡之于我还有那样的感觉吗?每当我想起这些就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去年的九月份我应邀参加中国医学会年会,由美飞往青岛,温州,济南参加会议。几天后,我回到了西安。母亲或许是看我四处奔波,疲惫至极,并没有告诉我有关她身体状况的更多情况,只是说胃部有些不适。我随即按常规给她买了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抑制胃粘膜细胞钠-钾泵功能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胃炎胃痛。母亲用了后,胃部不适感有所减轻,我也就嘱咐她继续用药并观察。但在十一月底的一次查体做了CT,尽管影像学报告一切正常,但还是不放心,同时母亲胃部的不适感有反复,我就找了做放射科的同学再仔细看看CT照片。由此接下来的胃镜检查活检、钡餐透视、骨扫描、心肺肝血液检查等等,直到最后的确诊,安排手术和手术后漫长而痛苦的恢复。
在母亲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也有同学、校友、和朋友们的帮助,到还算是顺利。只是母亲手术后的恢复一直很很慢。今年二月份春节期间我再次回西安陪她老人家过年。尽管有年迈的父亲一天24小时的精心照顾,母亲依然一天天地变得消瘦,体力也一天天地逝去。由于母亲手术后的一般状态不容许再给她进行任何其他有副作用的治疗,我也无奈地相信起一些非西医的治疗包括:灵芝粉、中药、树蛙油、蛋白粉、和亲朋好友们建议林林总总的治疗方法。四月份的CT查体显示肿瘤全面转移。我深知母亲的时间不多了,与其每天在在家里抑郁地思考着她的病情进展,不如带她去旅游,带她去她想去的地方尽可能地开心过好最后的日子。
记得网络上流行这样的一句问语:当你的生命还有一天时,你将要如何度过?对于的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哲学命题,而非现实的选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多数人的最后时光都是在老人院、在临终关怀的病榻上度过,或者是在医院里,遍体插满输液管道、挂着各式各样的监护仪器的ICU静静地离开。我决定要在母亲最熟悉,最眷恋的家里,照顾她度过人生最后一段短暂而珍贵的时光,不要让她再一次,在一个陌生的医院环境里倍受折磨。受ICU训练工作多年,我坚信可以让母亲尽可能平静地离去。我无法改变疾病的本质和进程,但我一定要,并且可以减轻我母亲的痛苦。这也是我唯一感到些许欣慰的地方,母亲没有受到严重的疼痛折磨。
弟弟为母亲安排了去银川的自驾旅游,朋友也为母亲提供了舒适的别克公务舱。尽管母亲没有体力去所有的旅游景点,但弟弟的朋友们为母亲安排了银川最好的住宿和饮食。母亲在那里度过了她自害病一来最高兴的一段时光。到了要回西安的时候,母亲感觉还没有旅游够,我答应她我们一起去西安附近的一些景点继续旅游。只要她高兴,我可以也愿意一直带她去各地旅游。我也带回了一些母亲的骨灰,我会把她带到我以后要去的世界各地。
母亲,你不孤独,我们永远陪伴你……
母亲,你不孤独,我们永远陪伴你……
父亲在母亲害病后,因为不放心请保姆来照顾母亲,他自己完全承担了每天二十四小时照顾母亲的工作。这一项工作对于医院工作的护士和医生,是需要两个到三个团队来完成的。而对于七十八岁的父亲,已经是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了。
文章评论
可可西里
母亲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为子女奉献生命的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对于逝者最好的悼念就是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幸福地活着。
赵帅
读后感动,你是母亲优秀的儿子。
冷暖双鱼
看得落泪了。就算是在天堂,您的母亲也一定会感觉到,来自儿子的爱和温暖,一定会听到,来自亲人思念的呼唤。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
真情无悔
感动!!
笨小妞
奶奶,希望你在另外一个世界能生日快乐!也希望叔叔不要再愧疚!因为妞妞相信你也希望叔叔能工作更顺利更上一层楼!相信你会一直关注并保佑着叔叔的!
雨菲
读后感动。情真,照片也拍得特别好。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在水一方
常回家看看 !
大嵩
[ft=#002060,5,宋体]幸好有你后来的悉心照顾,才让姑姑没有受到严重的疼痛折磨,平静地离去。老人家在天堂也会感到欣慰的。[/ft]
小鹤
人们常说尽孝是不能等的,看完了,震撼了。愿李兄早日从悲痛中走出,母亲在另一个世界也看着自己的儿子哦!
阳光灿烂
老人是幸福的,在自己眷恋的家中,在儿子温暖的怀抱中,在丈夫悉心的照料下走的......祝福老人一路走好!
下一个轮回
明天要去给妈妈送寒衣了,又一次失眠,不知道她离开我们的第一个冬天能不能安然的渡过。至今从未觉得她离开了我们,只是出了远门。经常恍惚间看到妈妈在家里忙碌的身影,絮叨絮叨家长里短。这种暖暖的感觉未曾因她的离去而有丝毫减弱 ,这种感觉也定会伴随着我的后半生。
西拉安萨
[em]e173[/em] 去看看妈,她每到冬天怕冷,多送寒衣
alina
善良的老人,会永远让儿女铭记在心的。坚强的生活,这是老人对儿女的期望,大哥,加油[em]e185[/em]
伯利恒之星
我会更加努力的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大秦医剑
我已是第二次拜读了,常常地感受到一个孝子的内疚和一个海外游子的心灵,从年代的叙述了解了你的一个侧面,“[ft=#002060,5,宋体]我的反感厌恶早已不是来自胃肠,而是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了:因为看到这些东西,就想起了儿时的情景,我不愿意看到母亲为了我们吃这样的食物了。”也有同感。[/ft] [ft=#002060,5,宋体] 你的父母我好像见过,很面熟呀。[/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