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
行者游记
有三清山游记讲:游三清山,难怪古人会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三清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这里的这个古人面目可疑,是今人假借,且话语里多有夸张的成分。也可以将此话中的“三清山”变作括号,做填空题,尽可往里面添上某一山名。如此说,或是作者出于对某座山的偏爱极尽溢美,或是碍于当地主人的盛情奉命而作罢了,当不得真的。遇到好山还是要登顶一览美景的。就如每每读到好文章,掩卷必叹曰“观止矣”,复又看到好文章,还是爱不释手,又观。谁也不会当真“止观”的。
平日里,不喜欢将人与人进行简单的比较,也不喜欢在不同的山水之间做比较和排名,这些是无趣甚至是无聊的。大匠无弃材,好的管理者识人优点,用其所长。山水,若是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哪怕是只有一处,引起游者的共鸣,她也是美的,又何须分高下?
但,能够填进这个空格子里的山峰,确实也都不是浪得虚名的。三清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
三百余年前,徐霞客曾六次经过上饶,却从未登上上饶境内的三清山。只是在《江右游日记》中留下一些记叙。“又十里,东津桥,石梁高跨溪上。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耸若负扆,然在玉山县北三十里外。盖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岭,曰三清山。”他站在桥头,远眺三清山,山势高耸如王宫之屏风,却遗憾地离开。是因为山高人迹罕见?以他的性格,曾经为探寻雁荡山大龙湫的来源而险些坠入深渊,是不会畏难的。有人推测是因为三清山的名气不够,这一点更是站不住脚的。
以往江南山水多被视作寂寞荒凉、野兽出没的蛮荒之地。是谁又是何时慧眼识珠——使江南的山水成为美学的主角?是六朝时的道教。它“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
“晋人张翰说:‘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世说新语·识鉴》)在这简单的言语中透露出晋人把山水价值与人生价值对等,而最终又使人生价值归属于山水审美价值的倾向。”“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玄道为自然之祖,人要想真正体悟它,就必须持不争与无为的态度与大自然进行深广的接触与交流。”“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道教领袖们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吴海庆:《六朝道教与江南山水审美关系初探》)
江西,江南西道,是道教在江南传播的重要地区。境内多山且雄奇,自然也就入了炼丹人的眼,许多名山大川与道教和道教人物密切相关,被道家称为洞天福地。如龙虎山(《水浒》中一百单八将的出生地)、庐山、三清山等。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东晋升平年间,葛洪曾在此修道炼丹。遗有大量的道教建筑和摩崖石刻。汉六朝以降,道教在三清山发端、发展、鼎盛,直至清、民国衰落。故而,说徐霞客不知三清山之名而弃之不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至于真正的缘由,待考。
三百余年前,徐霞客曾六次经过上饶,却从未登上上饶境内的三清山。只是在《江右游日记》中留下一些记叙。“又十里,东津桥,石梁高跨溪上。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耸若负扆,然在玉山县北三十里外。盖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岭,曰三清山。”他站在桥头,远眺三清山,山势高耸如王宫之屏风,却遗憾地离开。是因为山高人迹罕见?以他的性格,曾经为探寻雁荡山大龙湫的来源而险些坠入深渊,是不会畏难的。有人推测是因为三清山的名气不够,这一点更是站不住脚的。
以往江南山水多被视作寂寞荒凉、野兽出没的蛮荒之地。是谁又是何时慧眼识珠——使江南的山水成为美学的主角?是六朝时的道教。它“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发现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
“晋人张翰说:‘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世说新语·识鉴》)在这简单的言语中透露出晋人把山水价值与人生价值对等,而最终又使人生价值归属于山水审美价值的倾向。”“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玄道为自然之祖,人要想真正体悟它,就必须持不争与无为的态度与大自然进行深广的接触与交流。”“道教在他们审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边修建了具有较高美学品质和神圣气质的道观,野的江南山水开始弥漫出强烈的人文气息。道教领袖们通过吟诗作赋、弹琴绘画,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与山水环境关系的思考与体悟生动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蕴了丰富的人类自由精神(吴海庆:《六朝道教与江南山水审美关系初探》)
江西,江南西道,是道教在江南传播的重要地区。境内多山且雄奇,自然也就入了炼丹人的眼,许多名山大川与道教和道教人物密切相关,被道家称为洞天福地。如龙虎山(《水浒》中一百单八将的出生地)、庐山、三清山等。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东晋升平年间,葛洪曾在此修道炼丹。遗有大量的道教建筑和摩崖石刻。汉六朝以降,道教在三清山发端、发展、鼎盛,直至清、民国衰落。故而,说徐霞客不知三清山之名而弃之不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至于真正的缘由,待考。
奇松、怪石、云海、雾凇,是三清山四大奇景。有巨蟒出山、老道拜月、东方女神等山石景观,神似或附会。在或秀丽或壮美的山河面前,语言总是显得苍白、单调和多余。
曾经三次游览三清山。第一次是中学毕业旅行(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没有缆车,全程从山脚沿石板山路攀至玉京峰观日出。途中宿三清宫,时宫殿未曾修缮甚简陋,有道人为我们提供粗陋饮食。夜半出得宫门,天地寂静,峭峻山岭谷间洒满月光,眼见松涛却未闻松涛声。至今不能忘记。
第二次登山是冬季。已有缆车和游览栈道。因前日有雨,又逢气温骤降,有幸见到雾凇。漫山玉树琼花千万枝,大美景色总在不寻常之处。夜宿山上,寒冷潮湿几未眠。
这一次离初次游览三清,倏忽已是二十寒暑。一路上,小儿与同伴总是走在前面,步履轻盈。感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词句,确非一般人可以写出。
走在栈道上,与群山为伴。忽又想起李白《送友人入蜀》诗中的“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和“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君平,即西汉时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前一句极契合当下的风景,云气伴着石崖脚步上升翻腾。后一句对一个人的境遇大有启发,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
也曾经游览过峨眉山。峨眉同三清一样同为道教名山。青莲居士在《登峨眉山》中写有“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古往今来,如我一般吟诵这些诗词的人有许许多多,但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地悟得个中三味呢?
还是多去瞩目三清山绝壁石崖间的那些山松吧,欣赏其郁郁勃勃的姿态,咀嚼其荣辱不惊度沧海的模样,静观沧桑世间千百年……
曾经三次游览三清山。第一次是中学毕业旅行(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没有缆车,全程从山脚沿石板山路攀至玉京峰观日出。途中宿三清宫,时宫殿未曾修缮甚简陋,有道人为我们提供粗陋饮食。夜半出得宫门,天地寂静,峭峻山岭谷间洒满月光,眼见松涛却未闻松涛声。至今不能忘记。
第二次登山是冬季。已有缆车和游览栈道。因前日有雨,又逢气温骤降,有幸见到雾凇。漫山玉树琼花千万枝,大美景色总在不寻常之处。夜宿山上,寒冷潮湿几未眠。
这一次离初次游览三清,倏忽已是二十寒暑。一路上,小儿与同伴总是走在前面,步履轻盈。感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词句,确非一般人可以写出。
走在栈道上,与群山为伴。忽又想起李白《送友人入蜀》诗中的“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和“升沉应已定, 不必问君平。”(君平,即西汉时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前一句极契合当下的风景,云气伴着石崖脚步上升翻腾。后一句对一个人的境遇大有启发,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
也曾经游览过峨眉山。峨眉同三清一样同为道教名山。青莲居士在《登峨眉山》中写有“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古往今来,如我一般吟诵这些诗词的人有许许多多,但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地悟得个中三味呢?
还是多去瞩目三清山绝壁石崖间的那些山松吧,欣赏其郁郁勃勃的姿态,咀嚼其荣辱不惊度沧海的模样,静观沧桑世间千百年……
文章评论
~格桑花开~
美
又穿披风
如仙境般的自然[em]e179[/em][em]e179[/em]
眼镜古丽
[em]e179[/em] 太美啦!
明月无诗
现在这天气去合适么?
眼镜古丽
[em]e176[/em] [em]e160[/em] 听故事观景——美哉!
江南不在
边上好多人去过。在你这感受到它的壮观和文化!
天资
给我种仙境的感觉!美,美!
黛绿岁月
云雾缭绕,幻若仙境,为看清这三清山我特意把手机亮度调亮翻一翻[em]e121[/em]
司马红尘
江南第一仙山![em]e179[/em]
青禾
挺欣赏你写的游记!
木子青青
随着行者的笔再游览一遍!
山高水深
有黄山风韵!
云朵
云雾飘渺烟失色,剑指霄峰探苍穹。不停的耕耘,不断的收获,此文读来,感写者有饱蘸浓墨,气定神闲之韵!
红叶漫天(飞)
我在江西却未去过。向往。
ruirui
三清山,在多位友友游记中见识过,堪与黄山比美。今又在你空间欣赏,再次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