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讲座(三十)
个人日记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讲座(三十)
第三十讲、肥水战后北方诸国的兴亡
三、拓跋部的兴起与北魏统一北方
十六国时期,北方之所以出现20多个割据政权而长期不能维系统一局面,一方面是由于西晋的腐朽统治,加剧了民族矛盾;而西晋政权在内乱中严重削弱了统治力量,又为胡汉贵族地主纷起反抗并建立割据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因为胡族贵族在内迁之后,“自诸王侯,降同编户”(《晋书·江统传》),失去了在本民族中拥有的地位和权力,遭受深重的民族压迫之苦;他们为了恢复昔日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一种强烈的复仇和割据要求,而这种要求与各族人民反抗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压迫的愿望具有一致性。因此,胡族贵族便借助于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建立割据政权的目的。
然而,胡族贵族在获取了统治权力之后往往实行“胡汉分治”等政策措施,利用民族矛盾加强本民族的内部凝聚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这种统治办法又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以被压迫民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冲击下,一个个割据政权很快走向瓦解,继而被其他胡族贵族所取代。
十六国后期,北方政权迭更,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经济、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由于各族人民随着胡族政权的更替和统治中心的转移而经常迁徙,因而极大地改变了北方的民族布局、各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局面被打破,其部落组织进一步瓦解,并且在与汉族人民错居杂处的过程中,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从而逐渐实现农业化和封建化。
同时,通过胡族贵族军事力量先后被消灭,其割据能力大为削弱。又由于各民族间的界限逐渐缩小,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也消除了胡族贵族利用民族矛盾实行割据的重要条件。这是十六国末年出现的历史新变化,它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拓跋部是鲜卑族中发展比较缓慢的一支,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段东麓一带,以狩猎和采集为业,与外界很少联系。后来,拓跋部不断南迁。传说到拓跋力微为首领时,将分散的拓跋部统一起来,迁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势力逐渐强盛。这一时期,拓跋部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阶段。其后开始和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联系,即“与(曹)魏和亲”,双方“聘问互市,往来不绝”(《魏书·序纪》)。由于接受汉族文化,拓跋部加快了自身的发展。
拓跋力微去世后,拓跋部内乱不止,部众离散。西晋末年,拓跋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重新统一各部,势力强盛起来。西晋政权为了利用拓跋部的力量对抗刘聪、石勒,封拓跋猗卢为代公,后又晋封代王。拓跋郁律继为代王后,征服了西部的乌桓和东部的勿吉,使拓跋部发展成为北方草原上一支强大的力量。
338年,拓跋郁律子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开始设置百官,分掌众职,又制定了简略的法律,拓跋部已经具备奴隶制国家的规模。拓跋什翼犍大力营建盛乐城,农业生产也逐渐有了发展,开始半定居生活。拓跋什翼犍对周边各部族频繁发动掠夺战争,掳获大量奴隶和畜产。376年,拓跋代国被前秦灭掉,拓跋部自身的历史进程暂时中断。
肥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乘机复国。386年,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称代王,通过连年征战,拓跋代国降服了匈奴刘库仁和刘卫辰的部众,成为无敌于塞上的强盛大国。
后来,拓跋珪又攻克后燕都城中山及邺城、信都(今河北冀县),尽有今山西、河北之地。398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定都平城,史称北魏。从拓跋珪驾崩后,到拓跋焘继位,北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拓跋焘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北方,与南朝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文章评论
睿诗逸珺(暂停)
兄,专业历史知识!出书吧!
蓝郁金香(拒聊)
赞同楼上妹妹的提议,老师早上好。
斓莹火
三十集的历史故事,听起来感叹!读起来过瘾!看起来叫好!老师辛苦了![em]e160[/em][em]e163[/em]祝老师幸福安康!
大海
在这里学习历史了。
人间萍客
早安[em]e160[/em]老师辛苦了[em]e163[/em]来学习[em]e177[/em]
性本莲荷
南北朝对峙形势已然形成!谢谢折老师,今天一气读完,我把拉下的全补上了。
一滴水
把历史详细再现给我们,辛苦了[em]e160[/em]
梦的衣裳
[em]e160[/em] [em]e179[/em]
依依
在您这里可以云游历史,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