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非三月,依旧下扬州(2)
楼兰日记
下了环城旅游大巴车,挡不住对扬州的诱惑,拖着行李箱,漫步在东关历史古街。
东关历史文化街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距今约1200年历史,东靠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因古老而彰显昔日的繁华。
东关街自大运河开通后,就外依运河、内连城区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可以说这条街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街内全长1122米,并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现在的东关街仍是扬州的商业重地,这里是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艺、特色小吃和商业老字号集中地。
琼花观
扬州的前世莫非就是琼花仙子?否则,怎么会像遗落人间的仙葩。扬州的琼花最著名,它在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被誉为“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因与隋炀帝有关的传说,使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原为后土祠,始建于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旧称蕃厘观。后叫琼花观,观名的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琼花观在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厘观石匾。
唐时增修,叫唐昌观。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釐观。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琼花观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相传隋炀帝专程下扬州观琼花。
北宋欧阳修在观内建有无双亭,并赋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提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以示天下无双。
朱自清故居
朱自清在全国居住过很多地方,而扬州的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更是保持了当年的原始原貌。其主要代表作品:《背影》《河塘月色》 《春》
朱自清故居在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住所。
江家和朱家曾是邻居,又系世交。江主席的生父和朱自清是同班同学,江和朱自清次子朱闰生,也就是《荷塘月色》里的闰儿也是同学,并且是私交甚好的朋友,而朱自清二弟朱物华教授则是江主席的老师。
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时,江主席题诗一首: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成百名。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其实按照传统说法,朱家祖籍浙江绍兴。朱母周太夫人和鲁迅同族。周朱两家同为绍兴大族,常有联姻,鲁迅夫人朱安女士是朱家远亲,因鲁迅冷落夫人,朱家人甚为不满,两家很少来往。
朱家在扬州住过天宁门街、弥陀巷、琼花观、东关街仁丰里等多处住宅,1930年搬到安乐巷27号,1946年朱物华夫妇将朱自清和武钟谦的小女儿朱效武接至上海生活,扬州家中从此再无人了。几处住宅里,琼花观老宅和朱自清最有渊源,朱先生在这里考上北京大学,结婚,生下长女朱采芷。49年以后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运动,那几所老宅早已了无踪迹,只有安乐巷27号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貌。
江氏旧宅
东圈门街区,住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我身后就是尚未开放的江主席旧居。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是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其宅特点是房屋布局规整,装饰雕琢精湛,庭园玲珑精巧。小苑组群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
汪氏小苑中精美雕刻随处可见,可分为砖雕、木雕、石雕三大类。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他们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他们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和汪士慎八位画家。八怪最喜欢画梅、竹、石、兰。他们以梅的高傲、石的坚冷、竹的清高、兰的幽香表达自己的志趣。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个园
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由两淮盐业商黄至筠建于清嘉庆年间。
个园因竹叶而得名,又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进入个园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月亮门两侧花坛里的几十棵修长的劲竹,竹竿青翠挺拔,枝叶扶苏婆娑。
园中遍栽移植自南北各地的各种竹子,千姿百态,美不胜举:紫竹、龟甲竹、湘妃竹、琴丝竹、红竹、白竹、各有风姿。
瘦西湖
瘦西湖,以其清秀绰约的风姿,赢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瘦西湖畔,翠柳绕堤,清波潋滟。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望两岸秀色,飘逸的柳丝轻抚湖面。
瘦西湖的美在于蜿蜒曲折,依水而梦,以柔载情,似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以瘦为特征,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漫步于瘦西湖畔,万般诗情画意尽现其中。湖色弯弯水迢迢,两岸绿柳夹红桃。一湖瘦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潺潺流淌了千年的诗意和浪漫,几段文字,几笔水墨,包容了多少朝代的沉重和倦怠。
瘦西湖的桥特别多,且各有姿态。从虹桥开始,“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就开始了。而极富南方特色的当属五亭桥,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十里湖光,满园春色,五亭桥犹如一位蒙纱的少女,隐在飘飘扬扬的垂柳中,露出了几片黄色的飞檐与翘角,都掩映在桃红柳绿之间。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挺拔秀丽的五座风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满月之夜,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
历史上的二十四桥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重建的桥,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桥名出自大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扬州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曾经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
整个瘦西湖,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繁花,宛若一幅天然秀美的山水画卷。
何日重返扬州地
不能长客叹悠悠
文章评论
岚
我们上次也去过那里[em]e100[/em]
云游四海
这那儿
清风 明月
还有(3)吗?[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