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伤心纳兰泪: 纳兰容若的悲苦人生
个人日记
他一生渴望自由,却始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惆怅与幽怨中度过一生。
上天给予他一切为人所羡的荣华富贵,却又无情的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安置那么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人与事;给予他惊世的才华,高洁的性情,却又让他眼睁睁的看着官场的黑暗与不平,无能为力;给予他深挚近痴的感情,却又一再的摧折……
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又像是一颗滚烫的心,被揉碎在一场虚幻的梦中。
1
西风瑟瑟,落叶萧萧。残阳秋窗之下,读纳兰《饮水词》,悲凉中不禁徒增几多伤感。
显赫高贵的家世,横绝一代的才子。在今天某些人的心目中,这样的“官二代”应该是天底下最幸运、最有幸福感的人了。然而,自称“人间惆怅客”的相门翩翩公子纳兰性德,其短暂的一生几乎一直是浸泡在伤心的泪水里。
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化不掉他心中浓浓的忧郁。皇上的“赏识”与“重用”,更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千古伤心词人,令人不能卒读。在他留下的七百多首诗词中,无尽的忧伤实乃其内敛的精魂。
在诗人那无尽而凄凉的追忆中漫游,独具真情锐感的词语直指本心。
夕阳西下,落叶飘零。断肠声里读纳兰,我不禁泪落神伤。
2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贵为相府之公子的他,还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在那个年代,能与皇帝沾亲带故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了。
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再加上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一直受到其父的疼爱。孩童时候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19岁的时候,开始着手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其才学受到皇帝康熙的赏识。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破格授为皇上的三等侍卫,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
如此的年轻有为,又是如此的出人头地。然而,这不是他想过的生活。
作为名门公子,他不仅不以自己的“乌衣门第”为骄傲,反而觉得很无奈,有时候甚至为此而感到厌倦和痛苦。
也许有人会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的公子哥,太不知足了!
非也!
纳兰的痛苦,不是嫌官小,也不是因为追求财富而不得。对于这些功名利禄的事情,他从来就没有兴趣。做皇上的保镖,看上去很受恩宠,风光得很。实际上呢,整天围着皇帝转,鞍前马后地侍候着,在他眼中,不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罢了!
官场上的你争我斗看的多了,他亦明白所谓的“御前侍卫”,只不过是御座前摆放的一只只花瓶而已。皇上不要你去干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你只要做围着他转的奴才就可以了。所有的才华派不上用场。你徒然学富五车,壮志蜷曲难伸。你只能做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朝廷弄臣,就像汉武帝时候的东方朔那样。
一天天,一年年,纳兰渐渐弃绝了富贵之心,弃绝了登龙之意。他开始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挂冠而去:“恆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他不想终老官场,他想,要是将来有一天,能够做一个“江湖隐士”,自己也就满足了。在给好友顾梁汾的书信中,他由衷地感叹道:
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从相门翩翩公子、清代第一才士到江湖落落狂生,纳兰公子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着。
身在豪门,心向江湖,乃诗人最大的悲剧之所在。
这不仅仅流露在他的文字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有实际行动的。
虽然身为高官之子弟,他却不是“太子党”的成员。他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因为他与他们道不同,志不合,不是一路人。
他有他的朋友圈子。他所结交的,“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他的朋友中,大多是一些没有功名的穷酸文人。有的甚至还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的明朝遗民。
他与他们倾心相待。他们的友谊超越了满汉的界限,超越了门第的差别,超越了年龄的距离。
他们遗世独立,他们孤高自傲,他们不肯媚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非主流,是那个时代的另类。
这就注定了他面对的必然是一个悲苦的人生。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早年的这一首词作,虽然迷离恍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所爱之人的痴情。
据一些学者考证,诗人是为怀念他的初恋情人而写。
据说,纳兰最初爱上的是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已经发展到了如胶似漆的阶段。然而,还没有来得及谈婚论嫁,二人的恋情就中途夭折了。原因是因为表妹被“荣幸地”选上了秀女,入宫成了康熙皇帝的妃子。
君臣成了“情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诗人一生之悲剧,就这样从他夭折了的那个初恋开始了。
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纳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间,纳兰的情绪十分低沉。夭折了的初恋使他陷入一个无底的漩涡。他在一种难以表白的感情折磨中痛苦地挣扎。
他的身体被摧垮。那一年殿试前夕,他终于撑不住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疾”所击倒。他只能躺在家里的病床上,整天愁眉紧锁。一场最高级别的考试被错过了,多年孜孜以求的进士梦也因此而暂告破灭。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失恋、落第后的纳兰,在一种凄冷的心境中,独自舔舐着那层层叠叠的愁情。
次年,由父母做主,20岁的他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娘子卢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温柔体贴,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婚后不久,他就走出了初恋的阴影。尽管仍然忘不了做了皇妃的表妹,但他已能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收割爱情,从心底爱上了自己的妻子。
卢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纳兰的境遇和心态。知性美女、贤内助、红颜知己,终于让这位多情又多病的公子,重新振作了起来,再次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卢氏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患病。虽然百般求医问药,仍然没有保住性命。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挚爱的妻子永远离他而去了。
从此,他只能在追忆中重温与妻子经历过的一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那憔悴的面容,整天忧郁地望着自己头顶那已经破碎了的天空。
在卢氏停灵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林禅院成了他精神的归宿。虽然此时的纳兰已经高中进士,不久又被授予了官职,但他仍然一直摆脱不了丧妻之痛。他无法驱散自己对亡妻的刻骨思念。
妻子走了,他的心从此更加支离破碎。这场变故不但改变了纳兰的人生轨迹,甚至还改变了他的人生信仰。生命的根基被连根拔起,他的眼前一片虚无。他开始痴迷于佛家的经典,并给自己取了一个“楞伽山人”的别号。他希望有来世,梦想着下一世能够与卢氏生死相依,再做夫妻。
一个执著于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就这样成了一个痴迷于阿尼陀拂的伤心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本来十分崇拜的父亲开始怀疑。痴迷于功名富贵的父亲,在官场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他感到不齿,甚至有点儿鄙夷。他开始对自己豪门公子的身份产生厌倦。别人趋之若鹜的“官二代”,在他眼里只不过是束缚自由的一副枷锁。
在这样的一副枷锁中挣扎,他感受到的只能是痛苦不堪。
更让他痛苦的,还是与皇上的相处。按理说,康熙与他年龄相仿,又是他的表兄,与他的治国理念比较贴近,对他也比较赏识,应该没有多少矛盾。但是,他越来越感到,侍卫这份荣耀的实质,不过是皇上的一个奴才而已。用非其志,他所珍视的精神独立与心灵之自由,已经与他南辕北辙,离他是越来越远了。
更要命的是,这位表兄还是夺走他初恋情人的“情敌”。
人生被世俗扭曲,爱情被春风剪断。在一个个无眠的夜晚,他只能以赋诗、填词来填补自己无尽的空虚。
甜也罢,苦也罢,得也罢,失也罢,一切如流水,已然流失在苍茫的历史之中。
父与子,君与臣,家庭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在种种矛盾的漩涡中,痛苦不堪的纳兰常常感到夜晚的孤寂。他越来越向往江湖的自由,越来越渴望人世间的真情实感。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汉子,对感情、对友谊看得很重很重。
挚爱的妻子离世以后,他与朋友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密切。那一群意气相投、生死相许的江湖兄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慰藉。
那一年,著名诗人、曾誉满清初词坛的“词家三绝”之一的顾贞观进京。他闻讯后立即赶往拜访。一见面,他就为顾贞观的文人气质、大家风范所倾倒。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达18岁之多,但彼此心心相印,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浪迹天涯、我行我素的顾贞观,最讨厌那种金碧辉煌的庸俗,喜欢亲近大自然的田园风光。他曾经说过,在别人的眼里,达官贵人家的豪宅是了不得的去处。而在他看来,这些朱门碧瓦哪里赶得上他们乡下的茅草屋冬暖夏凉,住的舒服?
这话传到纳兰这里,他十分震撼,对顾贞观更加五体投地。为了向顾先生表示诚意,恳请顾先生在他家多住一段时间,他当即决定,就在他家这富丽堂皇的相府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来,盖起了几间柴房茅屋。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茅屋盖好了,他就亲自前往顾贞观下榻的馆舍,专程邀请先生来他这里长住。他对顾先生道: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这样的赤诚相待,让顾贞观十分感动。他们成了相互信任、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词家三绝”中的朱彝尊、陈维崧,江南三布衣中的严绳孙、姜宸英,都是纳兰府上的常客。他们中有的是明朝遗民,一直拒绝和清廷合作。有的热衷于田园隐居,对朝政不感兴趣。但他们都是典型的中国文人,都喜欢舞文弄墨、赋诗填词。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在一起谈诗论道、切磋文章,把酒临风、纵论天下,常常不知落日之西沉、东方之既白。
来自江苏常熟的翁叔元,因为考试落第,背井离乡15年,没有了路费,回不了家。他知道后,当即慷慨解囊,提供了回家的路费和财物。
顾贞观的好友、江南才子吴兆骞因为丁酉科场案,二十年前被流放宁古塔,身体很虚弱。为了营救自己的朋友,顾贞观请纳兰帮忙。纳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努力说服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千方百计、几经周折,终于让康熙同意下旨赦免。流放塞外23年之久的吴兆骞,终于在51岁的时候回到了北京。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虽然身在充满无奈、充满争斗的朝廷,纳兰却能放下一切束缚,和三五知己一起,泛舟江湖,去寻觅一个心灵向往的世界。在君王与父亲那里得不到的理解,他在朋友这里得到了;在君王与父亲那里享受不到的情感的温暖,他在朋友这里享受到了;在君王与父亲那里不敢丝毫流露的怨恨,他在朋友这里获得了情同此心的共鸣……
妻子卢氏去世之后,痛失红颜知己的纳兰一直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虽然不久又续娶官氏,他的心情还是没有多大的好转。
妻子可以再娶,但红颜知己却是无法替代的。
作为知心朋友的顾贞观,当然理解纳兰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一直在心中牵挂着自己的好友,想为痛苦而又孤寂的纳兰再觅一位红颜知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缓缓走来。
她就是来自江南的沈宛。这沈宛在那时候也是一位比较有名的才女,其词作情致缠绵、凄婉动人。纳兰早闻其名,在心中亦仰慕已久。顾贞观知道这个情况后,专程到江南去拜访了沈小姐。在向沈宛介绍了纳兰的情况后,他又力邀纳兰南下。
一对远隔千里的才子才女,在顾贞观的牵线下一见如故,成了两情相悦的有情人。
半年之后,顾贞观送沈宛北上入京。一对彼此仰慕的诗人终成眷属。
这一年,纳兰已经三十岁。
然而,相爱容易相处难。首先是朝廷有满汉不通婚的禁令,纳兰难以明媒正娶。再有就是沈宛的身份乃一名歌女,也就是风尘女子,连给纳兰做小妾的资格都没有。
那个年代,那个特殊家庭,冲破一切阻碍的爱情,却难以走进婚姻的殿堂。
面临国法、家法的双重阻力,纳兰只能望而却步。没有任何名分的沈宛,只能作为纳兰公子的外室在痛苦中煎熬。
一个情感丰富、有思想、有主见的才女,不可能总是逆来顺受。她可以不要名分,但她无法接受爱情的冷落。当爱情的痛苦一眼看不到头的时候,经过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她终于向纳兰提出分手。
无奈的纳兰尽管百般挽留,仍无济于事。伤痕累累的沈宛,从北京又回到那烟雨沧桑的江南。
命运让他俩只能永远相隔千里,相思,却不能相守。正是: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沈宛走了,伤痛欲绝的纳兰更加郁闷。作为堂堂相府的公子、康熙皇帝的侍卫,竟然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更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长相厮守。他不禁悲从中来,感到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他理解沈宛的苦痛,更恨自己的懦弱与无能。
康熙24年五月,沉沦在爱情中的他忽然一病不起。父亲的关照就不用说了,日理万机的康熙更是专门派御医、太监和侍卫轮流看望、会诊。
然而,纳兰对这一切早已心灰意冷,他的的身体越来越差。七天后,终于不治而亡。年仅31岁。
他一生渴望自由,却始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惆怅与幽怨中度过一生。
上天给予他一切为人所羡的荣华富贵,却又无情的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安置那么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人与事;给予他惊世的才华,高洁的性情,却又让他眼睁睁的看着官场的黑暗与不平,无能为力;给予他深挚近痴的感情,却又一再的摧折……
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又像是一颗滚烫的心,被揉碎在一场虚幻的梦中。
纳兰走了,带着对沈宛的愧疚与遗憾走了。每想到他的英年早逝,三百年后的我们心中总是有些涩涩的心酸。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像他这样心地纯粹的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
这也许是古今诗人共同的命运。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的《饮水集》为我们揭示了人间生活之真谛。是的,他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给予他的酸甜苦辣,他也给予了这个世界他内心无比的光彩。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附纳兰词精选】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上天给予他一切为人所羡的荣华富贵,却又无情的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安置那么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人与事;给予他惊世的才华,高洁的性情,却又让他眼睁睁的看着官场的黑暗与不平,无能为力;给予他深挚近痴的感情,却又一再的摧折……
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又像是一颗滚烫的心,被揉碎在一场虚幻的梦中。
1
西风瑟瑟,落叶萧萧。残阳秋窗之下,读纳兰《饮水词》,悲凉中不禁徒增几多伤感。
显赫高贵的家世,横绝一代的才子。在今天某些人的心目中,这样的“官二代”应该是天底下最幸运、最有幸福感的人了。然而,自称“人间惆怅客”的相门翩翩公子纳兰性德,其短暂的一生几乎一直是浸泡在伤心的泪水里。
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化不掉他心中浓浓的忧郁。皇上的“赏识”与“重用”,更使他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千古伤心词人,令人不能卒读。在他留下的七百多首诗词中,无尽的忧伤实乃其内敛的精魂。
在诗人那无尽而凄凉的追忆中漫游,独具真情锐感的词语直指本心。
夕阳西下,落叶飘零。断肠声里读纳兰,我不禁泪落神伤。
2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贵为相府之公子的他,还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在那个年代,能与皇帝沾亲带故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了。
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再加上他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一直受到其父的疼爱。孩童时候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19岁的时候,开始着手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其才学受到皇帝康熙的赏识。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被破格授为皇上的三等侍卫,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
如此的年轻有为,又是如此的出人头地。然而,这不是他想过的生活。
作为名门公子,他不仅不以自己的“乌衣门第”为骄傲,反而觉得很无奈,有时候甚至为此而感到厌倦和痛苦。
也许有人会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的公子哥,太不知足了!
非也!
纳兰的痛苦,不是嫌官小,也不是因为追求财富而不得。对于这些功名利禄的事情,他从来就没有兴趣。做皇上的保镖,看上去很受恩宠,风光得很。实际上呢,整天围着皇帝转,鞍前马后地侍候着,在他眼中,不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奴才罢了!
官场上的你争我斗看的多了,他亦明白所谓的“御前侍卫”,只不过是御座前摆放的一只只花瓶而已。皇上不要你去干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你只要做围着他转的奴才就可以了。所有的才华派不上用场。你徒然学富五车,壮志蜷曲难伸。你只能做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朝廷弄臣,就像汉武帝时候的东方朔那样。
一天天,一年年,纳兰渐渐弃绝了富贵之心,弃绝了登龙之意。他开始梦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挂冠而去:“恆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
他不想终老官场,他想,要是将来有一天,能够做一个“江湖隐士”,自己也就满足了。在给好友顾梁汾的书信中,他由衷地感叹道:
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从相门翩翩公子、清代第一才士到江湖落落狂生,纳兰公子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着。
身在豪门,心向江湖,乃诗人最大的悲剧之所在。
这不仅仅流露在他的文字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有实际行动的。
虽然身为高官之子弟,他却不是“太子党”的成员。他不屑于与他们为伍,因为他与他们道不同,志不合,不是一路人。
他有他的朋友圈子。他所结交的,“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他的朋友中,大多是一些没有功名的穷酸文人。有的甚至还是不愿意与清廷合作的明朝遗民。
他与他们倾心相待。他们的友谊超越了满汉的界限,超越了门第的差别,超越了年龄的距离。
他们遗世独立,他们孤高自傲,他们不肯媚俗。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非主流,是那个时代的另类。
这就注定了他面对的必然是一个悲苦的人生。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早年的这一首词作,虽然迷离恍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所爱之人的痴情。
据一些学者考证,诗人是为怀念他的初恋情人而写。
据说,纳兰最初爱上的是与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已经发展到了如胶似漆的阶段。然而,还没有来得及谈婚论嫁,二人的恋情就中途夭折了。原因是因为表妹被“荣幸地”选上了秀女,入宫成了康熙皇帝的妃子。
君臣成了“情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诗人一生之悲剧,就这样从他夭折了的那个初恋开始了。
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纳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很长一段时间,纳兰的情绪十分低沉。夭折了的初恋使他陷入一个无底的漩涡。他在一种难以表白的感情折磨中痛苦地挣扎。
他的身体被摧垮。那一年殿试前夕,他终于撑不住了,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疾”所击倒。他只能躺在家里的病床上,整天愁眉紧锁。一场最高级别的考试被错过了,多年孜孜以求的进士梦也因此而暂告破灭。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失恋、落第后的纳兰,在一种凄冷的心境中,独自舔舐着那层层叠叠的愁情。
次年,由父母做主,20岁的他步入婚姻的殿堂。新娘子卢氏是典型的名门之后、大家闺秀。知书达礼、温柔体贴,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婚后不久,他就走出了初恋的阴影。尽管仍然忘不了做了皇妃的表妹,但他已能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并重新收割爱情,从心底爱上了自己的妻子。
卢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纳兰的境遇和心态。知性美女、贤内助、红颜知己,终于让这位多情又多病的公子,重新振作了起来,再次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卢氏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患病。虽然百般求医问药,仍然没有保住性命。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挚爱的妻子永远离他而去了。
从此,他只能在追忆中重温与妻子经历过的一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妻子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那憔悴的面容,整天忧郁地望着自己头顶那已经破碎了的天空。
在卢氏停灵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林禅院成了他精神的归宿。虽然此时的纳兰已经高中进士,不久又被授予了官职,但他仍然一直摆脱不了丧妻之痛。他无法驱散自己对亡妻的刻骨思念。
妻子走了,他的心从此更加支离破碎。这场变故不但改变了纳兰的人生轨迹,甚至还改变了他的人生信仰。生命的根基被连根拔起,他的眼前一片虚无。他开始痴迷于佛家的经典,并给自己取了一个“楞伽山人”的别号。他希望有来世,梦想着下一世能够与卢氏生死相依,再做夫妻。
一个执著于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就这样成了一个痴迷于阿尼陀拂的伤心人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本来十分崇拜的父亲开始怀疑。痴迷于功名富贵的父亲,在官场上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他感到不齿,甚至有点儿鄙夷。他开始对自己豪门公子的身份产生厌倦。别人趋之若鹜的“官二代”,在他眼里只不过是束缚自由的一副枷锁。
在这样的一副枷锁中挣扎,他感受到的只能是痛苦不堪。
更让他痛苦的,还是与皇上的相处。按理说,康熙与他年龄相仿,又是他的表兄,与他的治国理念比较贴近,对他也比较赏识,应该没有多少矛盾。但是,他越来越感到,侍卫这份荣耀的实质,不过是皇上的一个奴才而已。用非其志,他所珍视的精神独立与心灵之自由,已经与他南辕北辙,离他是越来越远了。
更要命的是,这位表兄还是夺走他初恋情人的“情敌”。
人生被世俗扭曲,爱情被春风剪断。在一个个无眠的夜晚,他只能以赋诗、填词来填补自己无尽的空虚。
甜也罢,苦也罢,得也罢,失也罢,一切如流水,已然流失在苍茫的历史之中。
父与子,君与臣,家庭与个人,理想与现实……在种种矛盾的漩涡中,痛苦不堪的纳兰常常感到夜晚的孤寂。他越来越向往江湖的自由,越来越渴望人世间的真情实感。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汉子,对感情、对友谊看得很重很重。
挚爱的妻子离世以后,他与朋友的交往更加频繁、更加密切。那一群意气相投、生死相许的江湖兄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慰藉。
那一年,著名诗人、曾誉满清初词坛的“词家三绝”之一的顾贞观进京。他闻讯后立即赶往拜访。一见面,他就为顾贞观的文人气质、大家风范所倾倒。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达18岁之多,但彼此心心相印,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浪迹天涯、我行我素的顾贞观,最讨厌那种金碧辉煌的庸俗,喜欢亲近大自然的田园风光。他曾经说过,在别人的眼里,达官贵人家的豪宅是了不得的去处。而在他看来,这些朱门碧瓦哪里赶得上他们乡下的茅草屋冬暖夏凉,住的舒服?
这话传到纳兰这里,他十分震撼,对顾贞观更加五体投地。为了向顾先生表示诚意,恳请顾先生在他家多住一段时间,他当即决定,就在他家这富丽堂皇的相府里,专门辟出一块地来,盖起了几间柴房茅屋。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茅屋盖好了,他就亲自前往顾贞观下榻的馆舍,专程邀请先生来他这里长住。他对顾先生道:问我何心,却构此、三楹茅屋。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这样的赤诚相待,让顾贞观十分感动。他们成了相互信任、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词家三绝”中的朱彝尊、陈维崧,江南三布衣中的严绳孙、姜宸英,都是纳兰府上的常客。他们中有的是明朝遗民,一直拒绝和清廷合作。有的热衷于田园隐居,对朝政不感兴趣。但他们都是典型的中国文人,都喜欢舞文弄墨、赋诗填词。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在一起谈诗论道、切磋文章,把酒临风、纵论天下,常常不知落日之西沉、东方之既白。
来自江苏常熟的翁叔元,因为考试落第,背井离乡15年,没有了路费,回不了家。他知道后,当即慷慨解囊,提供了回家的路费和财物。
顾贞观的好友、江南才子吴兆骞因为丁酉科场案,二十年前被流放宁古塔,身体很虚弱。为了营救自己的朋友,顾贞观请纳兰帮忙。纳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努力说服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千方百计、几经周折,终于让康熙同意下旨赦免。流放塞外23年之久的吴兆骞,终于在51岁的时候回到了北京。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虽然身在充满无奈、充满争斗的朝廷,纳兰却能放下一切束缚,和三五知己一起,泛舟江湖,去寻觅一个心灵向往的世界。在君王与父亲那里得不到的理解,他在朋友这里得到了;在君王与父亲那里享受不到的情感的温暖,他在朋友这里享受到了;在君王与父亲那里不敢丝毫流露的怨恨,他在朋友这里获得了情同此心的共鸣……
妻子卢氏去世之后,痛失红颜知己的纳兰一直处在极度的痛苦之中。虽然不久又续娶官氏,他的心情还是没有多大的好转。
妻子可以再娶,但红颜知己却是无法替代的。
作为知心朋友的顾贞观,当然理解纳兰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一直在心中牵挂着自己的好友,想为痛苦而又孤寂的纳兰再觅一位红颜知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缓缓走来。
她就是来自江南的沈宛。这沈宛在那时候也是一位比较有名的才女,其词作情致缠绵、凄婉动人。纳兰早闻其名,在心中亦仰慕已久。顾贞观知道这个情况后,专程到江南去拜访了沈小姐。在向沈宛介绍了纳兰的情况后,他又力邀纳兰南下。
一对远隔千里的才子才女,在顾贞观的牵线下一见如故,成了两情相悦的有情人。
半年之后,顾贞观送沈宛北上入京。一对彼此仰慕的诗人终成眷属。
这一年,纳兰已经三十岁。
然而,相爱容易相处难。首先是朝廷有满汉不通婚的禁令,纳兰难以明媒正娶。再有就是沈宛的身份乃一名歌女,也就是风尘女子,连给纳兰做小妾的资格都没有。
那个年代,那个特殊家庭,冲破一切阻碍的爱情,却难以走进婚姻的殿堂。
面临国法、家法的双重阻力,纳兰只能望而却步。没有任何名分的沈宛,只能作为纳兰公子的外室在痛苦中煎熬。
一个情感丰富、有思想、有主见的才女,不可能总是逆来顺受。她可以不要名分,但她无法接受爱情的冷落。当爱情的痛苦一眼看不到头的时候,经过无数次内心的挣扎,她终于向纳兰提出分手。
无奈的纳兰尽管百般挽留,仍无济于事。伤痕累累的沈宛,从北京又回到那烟雨沧桑的江南。
命运让他俩只能永远相隔千里,相思,却不能相守。正是: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沈宛走了,伤痛欲绝的纳兰更加郁闷。作为堂堂相府的公子、康熙皇帝的侍卫,竟然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更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起长相厮守。他不禁悲从中来,感到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他理解沈宛的苦痛,更恨自己的懦弱与无能。
康熙24年五月,沉沦在爱情中的他忽然一病不起。父亲的关照就不用说了,日理万机的康熙更是专门派御医、太监和侍卫轮流看望、会诊。
然而,纳兰对这一切早已心灰意冷,他的的身体越来越差。七天后,终于不治而亡。年仅31岁。
他一生渴望自由,却始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惆怅与幽怨中度过一生。
上天给予他一切为人所羡的荣华富贵,却又无情的在他的理想世界中安置那么多令他痛心疾首的人与事;给予他惊世的才华,高洁的性情,却又让他眼睁睁的看着官场的黑暗与不平,无能为力;给予他深挚近痴的感情,却又一再的摧折……
像一颗流星划过人间,却用了最灿烂的姿态陨落。
又像是一颗滚烫的心,被揉碎在一场虚幻的梦中。
纳兰走了,带着对沈宛的愧疚与遗憾走了。每想到他的英年早逝,三百年后的我们心中总是有些涩涩的心酸。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像他这样心地纯粹的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
这也许是古今诗人共同的命运。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的《饮水集》为我们揭示了人间生活之真谛。是的,他体会到了这个世界给予他的酸甜苦辣,他也给予了这个世界他内心无比的光彩。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附纳兰词精选】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采桑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