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易筋经十二势—手经部分 第一部 手三阳桩势

个人日记

达摩易筋经十二势手经部分

 

第一部  手三阳桩势

手三阳经皆循行于上肢外侧,其中手阳明经在上,手太阳经在下,手少阳经在中间。

手阳明经生向前之真力,手太阳经生向左右开之真力,手少阳经生向下之真力。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手阳明大肠经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桩势要领:左势双足立定外八字,夹角成90度,左足在右足前方三寸许,双肘与肩同高,双手心斜向相对,约成60度角,左手比右手向前三寸许。站桩时背要裹圆,内腰脊要直。头邻身松,目视前方。左势反之。

经筋(经脉)循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臂的外侧前缘、肩前肩胛及面颊。初站此桩,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缘酸麻热胀,常练自然消失,渐会感到手阳明经筋(经脉)循行部位有通畅之感,并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第一式、韦驮捧杵

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

“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顶天立地接天地气。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养身,不过养气血。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何况兼顾了神。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手太阳小肠经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桩势要领:双足并拢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许。上身前倾30度左右,头正,目平视、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上。注意:身体倾时不可弯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髋关节为轴前倾上身的。

经筋(经脉)循行:手太阳经筋分布于手小指、臂的外侧后缘、耳周围及面颊。初站此桩,肩后侧、上臂后侧会出现酸麻热胀等现象,久站自然消失,随后出现通畅轻快之感,双掌生出向左右开的真力。

 

第二式、横担降龙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

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应该在胸前分开手的时候吸气,五指张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到肩平的时候应该是五指微微向上,掌心向肩外,呼气。这个动作配合呼吸把劳宫和檀中的气联系起来了,发动了整个气机,是对前一式练气的一个升级放大。顿觉气机大开,气感强烈。

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直臂在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吸气的时候手臂提起不超过肩,犹如鸟张翅,呼气的时候

手臂还是在身体侧直臂压下,只是五指并拢,利于集中聚气。这样你可以体验到腹部饱满,有气沿任脉降下,达到聚气丹田的效果。

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上。这个仍然保持刚才的姿势,只是留意上腹部脐上三指的地方,可以体验到肚脐下丹田张开,从腿下有丝丝凉气进入。

这就是立刻聚气丹田的方法,然后就会一身发热。

综观这个第二式正所谓:一呼一吸降龙虎,水火升沉既济成。从此丹田开启,由此可入练气之道。因为前面第一式只是激发了人体关键的得气穴位经络,后面借呼吸、动作和姿势发动气机,把气直接运行到丹田,并联系全身,也接了天地气。

难怪《易筋经》的效果大呢,大道的方法啊。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手少阳三焦经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桩势要点:右势丁八步,右足比左足前三寸许,双臂前平伸,双手心向内(向自己的颈部),指尖向上,注意腰背要直。

经筋(经脉)循行:手少阳经筋分布于无名指、臂的外侧中间(介于手阳明和手太阳经筋之间)、肩上颈侧与面颊两侧。初站桩,肩上端易酸胀,久之自然消失劲到一定程度,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会出现通畅轻快之感,随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三式、掌托天门

双手由肩向上运动,手心向上托天,双手中指对应百会,臂肘挺直,全身伸展,扣齿,双足跟提起,并外展,眼反观内视,反观百会,内视丹田,起呼落吸,垫脚托天3---5次。

然后双手从两侧分开,下降与肩平,手指先从小指收起,然后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收,握拳,边收手指边吸气。再分半阴半阳掌,手指按拇指到小指的顺序展开。边展开边呼气,身型微微下降。

体验评论:

上一个动作要求呼吸缓慢,配合动作,目的在于开通中脉。建议不要超过三次,身体上下要作到如一,包含上下扣住齿,神光内收。动作重点要求在腰腿上。内视丹田的时候必须深入,相对的腰阳关,这样全身中脉开了,不是一根而是介于身体中的一个层面。

下一个动作通过握拳、展开手指,从中脉化气入12经络中。务必要求意、气、力合一。后按照开掌的顺序,又收于阴脉之海中

练习后,全身通畅,有气透全身,力贯四肢的体验。

 

文章评论

常乐

[em]e179[/em][em]e183[/em]

常乐

[em]e181[/em][em]e179[/em][em]e18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