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

学习共享

  

国学就是人学,
是关于做人的学问 

                                 
                                                           张辛(北京大学教授)
 


 

 

    图片

 

 

“心”的世界
------------------------ 

神:

是人类社会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界最主要的区别

动物的基本特性是有对性,有对导致竞争,竞争导致灭绝

人的基本特性是无对性,无对创造和谐,和谐孕育发展

神学(宗教)的功能在于稳定人生,维护社会秩序。


 物:
 ---------------------- 

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科学指向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科学只能服务不能领导,科学不能使人性得到完善,不能给人类带来最终幸福。”(康德)

唯物的局限:蔽于用,役于物、迷于客。只关乎身,天人关系、人人关系、身心关系恶化。


 心:
 ---------------------- 

人是身和心的共同体, 心是人生命的主宰。

 
孔子的智慧:揭示了人类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心”的世界。人类的应然世界、理想世界并不是唯 心的世界,是身心的共同物,是神、物、心三位一体,以心为主宰的世界。

心的世界,心的生活,就是情感的生活,追求心的愉悦,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庄子说“善生而善死”,做好自己、实现自我,是每个人的基本使命。

一个人,一个有觉悟、有思想的人,不能没有形而上学,不能没有宗教情怀。否则,这个人就不可能有厚度、高度和深度,就不可能提升生命境界,安顿身心,走向高尚,

 

                               
 
  图片




国学的核心精神
-------------------- 

国学的基本精神是道、礼、和。

道是内在根据、礼是外在规则、和是理想状态,三者互为因果。

 


-------------------------- 

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根据,中华民族形而上的本体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国文化强调人道。主动者是人,起点是人文祖先最早率性而行来的传统,根据是天道(中正之道),途径是中庸,归宿是和谐。

我们走什么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 

中庸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

“中”:不偏。即适中、恰当、合适,适时、适地、适度。做事前先找到合适所在,孔子讲执中,老子讲守中,庄子讲得中,墨子讲尚中。

 
“庸”:不易。即以适中的方式做事,一是用,二是常。常是天常和伦常(五大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常不能反,故而庸是不能反的。

中庸的内涵是是序与和,礼的基本精神是序,乐的基本精神是和,即秩序与和谐。

 



 
图片
 




------------------------- 

礼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标志,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含礼和乐两层涵义。

礼的核心是序。“礼生于情,由物而则”。礼的用处:


其一,礼别异
-----------------------

只有分开才能形成秩序,分开三大关系:

天人相分,建立天人秩序,形成物质文化;

人人相分,五伦定位建立社会秩序,形成社会文化;

身心相分,肉体和心灵相分,形成精神文化。

分的目的是明分、得位、知宜。由此

礼的基本要求: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


其二,礼本于仁
----------------------- 

仁是什么:

仁是在爱的基础上,实现人人(社会)乃至天人、身心之间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的大概念、大准则。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者人也)

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

国学的基本理念是向内用功,做好自己。

仁的主要内涵是敬。

天人尊天、人人互敬、身心自重。敬不是本能,是理性的互相分享。

用爱处理不了三大关系,爱是以占有为目的,爱不是个高尚的字眼,爱是人的基本情感,与动物共有,爱是欲望,不构成仁的主要内涵。

礼主敬。

敬有两个层次:,尽己所能;,推己及人。

从容中道,圣人也,从是忠,容是恕。(睁一眼闭一眼,睁是忠,闭是恕。)


其三,礼之用,和为贵
------------------------ 

礼的目的是和谐,礼是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礼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两大支柱,不可偏废。礼乐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相类:涵养理性、安顿人生;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

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是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

由礼而乐,由秩序而和谐。

 



 
图片

 


和:
----------------------- 

和,即理想状态,和谐。天人、人人、身心三大关系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

道生一(混沌),一生二(宇宙,阴和阳,柔刚、静动、活死、虚实、曲直),(太极)生万物,需要阴阳划界的媒介,加和气,即和。中国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时间文明,是和的过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西方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属于空间文明,是争的文明。

 

国学的基本精神只是道、礼、和三字。顺天性而行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最终归结为一个子“中”。中华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弘扬中庸精神。

 


 
图片

 



国学的基本构成:

------------------------  
   五经加诸子
 
   
经:文本、元典。经是先王之陈迹也。经典是人文祖先早期社会活动最有价值和意义部分的记录和追述。混沌时期是追述,分为神话和传说:文明时期是记录,孔子编辑成书,即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五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精粹所在。

易阴阳:周易是占卜的,讲阴阳,预知天意,了解天道才能天人和一。洁净精微易教也,

书道事:书是文件,疏通致远书教也

诗言志:诗讲情感,是表达生命情感的方式,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道行,礼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庄俭恭敬礼教也(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言微:表面写历史,实际是讲正义。微言大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诸子: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图片



 

文章评论

小雨点

对,一个人,可以不信教,但是不能没有宗教情怀。没有宗教情怀的人,一定是冷漠的麻木的自私的。

小雨点

看到中庸,剩下的慢慢品味。因为有些说得太抽象。 但是这些画真是淡雅,清新,我喜欢。

小雨点

听雪早,很高兴一早看到你,祝你一天好心情。 周一上班快乐。

月光如水

国学是什么?国学就是人学,是关于做人的学问。嗯,好好学学,纳之,修之,炼之,融之。。。。。。

小雨点

看完了,记住了一句话:[B][ft=,5,宋体]礼之用 和为贵[/ft][/B] [B][ft=,5,宋体]看中了一幅图,两条鱼围绕着一片莲叶构成一个圆。[/ft][/B]

野渡舟横

国学是先秦诸子的思想总和,用任何一派的思想替代都有些失之偏颇。

周南

听雪这里学问大,得慢慢领会。

*天一色

中庸的内涵是序与和,礼的基本精神是序,乐的基本精神是和,即秩序与和谐。 天人 人人 身心三大关系达到理想状态,既和谐。 。。。 原来那些国学大师是这样修行的。 原来野渡是这样博学的。 原来听雪是这样虔诚的。 原来我是这样懵懂的。

*天一色

听雪,我抱走了,挑灯夜读。[em]e112[/em]

野渡舟横

我相信这位教授已经对国学研究很透了,但国学太庞大了,要想在一篇短文说透极难。本文所说的基本是儒学的内容。教授抽象概括得很对。但是,太浓缩了,读者读后,还是云里雾里的。比如,什么是礼、乐?礼、乐具体内容是什么?礼、乐产生的背景?如果教授把受授体定在高中生水平,读者就能懂了。 礼乐制度据说是周公发明的。周公何许人也,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辅助过周代三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时间极短,据载只用了一、二个月的时间(封神榜是演义化的,小说家言)。原因很简单:纣王派去的交战的部队一经接触就投降周武王了,成了伐商的先锋。打下殷商都城后,商氏家族列队欢迎。这二件事,估计对周公的感触很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殷商是不把人当人的。无论文献记载和现代考古发现,在商,有很多的人祭、人殉,殷商是鬼神崇拜的,在祭祀和陪葬时都用活人,甚至于砌屋,在门枢下都各埋一到二个活人(最近的考古发现很多)。这种不把人当人的制度当然要遭到社会中下层人的反对。 周成王执政时,周公辅助,相信周公看到商的灭亡而有所感触和总结。到了周,把人当人了。废除了人祭、人殉,制定了一整套的等级制度,以及这种等级制度下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周的等级制度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周代,天下共主,就是周天子。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同时又是周国的国君,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儿子、和有功的大臣,划分诸候国的疆域叫封,指定诸候国的国君叫建。这就是封建的意思。诸候国的国君还得把本国的土地和人民再一次封建给儿子和大夫,分封的地域叫采邑。所有封建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那问题就来了,次子和妾生的男孩怎么办呢?给以食田。食田,就是有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的田地。得食田的人,在周和春伙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特殊阶层:士。 由上可以看出,周到秦一统之前,贵族有四个阶层:天子、国君、大夫、士。 平民有三个阶层:农、工、商。 最下一阶级是奴隶。 礼,就是每个阶层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比如,五服制度,规定了家中父亲死了,嫡长子和老婆、儿子、亲戚等穿的孝服制度,越亲近的,穿得越破,表示伤心程度越大。 应该说,周的礼把人当人了,比之于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人还是可能活得不痛快,周公发明了“乐”。乐,就是娱乐。但这种乐,是基于礼的。在礼的等级下的娱乐。比如,天子有八佾(可以看八八六十四个舞伎的演出,一说就是八个人的),国君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随着西周的消亡,周天子再也不是天下共主了。礼乐制度其实已经没有人遵守了。到了孔子时期(春秋未期),就:“礼崩乐坏”了。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复到周的礼乐制度的社会。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要归到礼。

野渡舟横

上面,才说了个礼乐。礼乐原本是个制度。从这个制度抽象出来的,用现代观点阐述的,就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和谐。但,这多少带有现代意思。并非是本义的礼乐。由一个制度抽象出来的一种思想和精神体系,那是衍化过出来的。 另一个问题是:在先秦,诸子百家,并无优劣。各家阐述的是不同的问题,或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采用了董仲书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显贵起来。所以,个人以为,国学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的总和。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道家的“道德”、“无为”,法家的“法”都是可以让现代人批叛地继承的。

淡然淡语

有幸亲临现场听了寂静法师的一堂国学课,确实让人感慨很多,也着实让人悟通了很多道理,有幸路过朋友空间,看到此文,甚是喜欢,带走了,谢谢朋友!并祝您开心快乐!![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