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善在人心 痛在刻骨
学习共享
文学是一种善,是一种美,更是痛苦的结晶,没有痛在里面,就不能形成美的文学。世界上所有好的艺术品,文学、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都一定要有痛在里面,才有可能是一个好东西。
我 认为《在酒楼上》是鲁迅最好的小说,小说主人公吕纬甫回老家完成母亲叮嘱的两件事:为自己的小兄弟迁坟,老母亲对死去的爱子念念不忘;为一个小女孩送她想要的剪绒花,这个小女孩曾为了想得到这剪绒花挨过骂,结果作者的母亲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前一件事,完成得很顺利;后一件呢,却无法完成,因为那女孩听信他人的谎话,以为自己会嫁给一个连偷鸡贼都不如的男人,结果郁郁寡欢,生痨病死了。
这 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文学不是大道理,有时候就是一些非常细腻的情节,这种东西很小,却很善良很美,你会发现文学往往就是从这些小地方开始的。还有一个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老头一生用心挣钱,放高利贷,从表面上看是个非常不可爱的人。他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个简单愿望:就是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感到幸福。一方面他非常有钱,一方面过的日子就像乞丐和看门人。两个女儿永远在欺诈他,为了不让女儿丢脸,他隐姓埋名,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那两位已是上流社会贵妇的父亲。为女儿的幸福,他愿意做一切牺牲。
我觉得这个就是小说家的用心,绝不是简单地在写金钱关系。高老头不仅仅是一个近乎变态的吝啬鬼,最重要的是他有颗金子般的心,他对女儿的爱像阳光一样照射下来,只知道施舍,全不考虑回报。在巴尔扎克的笔下,爱是无理智、无条件的。爱是一道射向无边无际世界的光束,它孤零零地奔向远方,没有反射,没有回报,没有任何结果。爱永远是一种可笑幼稚的奉献。
文学还应该有一种痛。文学与珍珠的形成十分相似,珍珠是在河蚌的痛苦中形成的。文学是痛苦的结晶,没有痛在里面,就不能形成美的文学。没有痛,就没有美。
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家可能都看过了,七巧嫁给了残疾人,早年守寡,后来获得了一大笔钱,但是这钱使她变成了一个恶魔。为了控制自己内向而美丽的女儿,她让女儿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包括抽大烟。
后来,女儿终于遇到了合适对象,谈婚论嫁,开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也悄悄把大烟戒了。一天,那个爱她的男人来找她,七巧说了一句话,轻易地就把女儿的一生幸福给毁了。七巧说:“她抽完了大烟就下来。”男人仿佛被雷击一样,很吃惊,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抽鸦片的人呢?这句话被正要下楼的女儿听到了,她知道自己母亲的险恶用心,没有做任何解释,轻轻地回到楼上。
到了再跟这个男人约会时,女儿就主动跟他断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个母亲,不配有这样一个好男人。
这就是文学的一种痛,小说中有善非常美,有痛也会非常美。好的文学作品一方面要充满爱,要有善根,另一方面还应该有些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让你在有意无意回想的时候,有一种痛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美。
再说说茨威格。他出生在一个非常有钱的犹太人家庭,根本不需要靠写作养活自己,他有点像今天的京剧票友一样,觉得文学很美,就从事这项事业。
我今天要谈的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的结局,他是犹太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时,茨威格逃到了巴西,但他最后自杀了,和他的同胞一样,死于煤气中毒,时间相当,地点不同。
为什么他会自杀呢?他对当时的人类太绝望了——他曾经觉得这世界非常美,然而为什么会这么不堪呢?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我 不想评价自杀这件事,我只是想说,一个作家,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必须得有一些相当与众不同的东西,有相当多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能够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人间的至善和至痛。
我 认为《在酒楼上》是鲁迅最好的小说,小说主人公吕纬甫回老家完成母亲叮嘱的两件事:为自己的小兄弟迁坟,老母亲对死去的爱子念念不忘;为一个小女孩送她想要的剪绒花,这个小女孩曾为了想得到这剪绒花挨过骂,结果作者的母亲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前一件事,完成得很顺利;后一件呢,却无法完成,因为那女孩听信他人的谎话,以为自己会嫁给一个连偷鸡贼都不如的男人,结果郁郁寡欢,生痨病死了。
这 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文学不是大道理,有时候就是一些非常细腻的情节,这种东西很小,却很善良很美,你会发现文学往往就是从这些小地方开始的。还有一个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老头一生用心挣钱,放高利贷,从表面上看是个非常不可爱的人。他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个简单愿望:就是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感到幸福。一方面他非常有钱,一方面过的日子就像乞丐和看门人。两个女儿永远在欺诈他,为了不让女儿丢脸,他隐姓埋名,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那两位已是上流社会贵妇的父亲。为女儿的幸福,他愿意做一切牺牲。
我觉得这个就是小说家的用心,绝不是简单地在写金钱关系。高老头不仅仅是一个近乎变态的吝啬鬼,最重要的是他有颗金子般的心,他对女儿的爱像阳光一样照射下来,只知道施舍,全不考虑回报。在巴尔扎克的笔下,爱是无理智、无条件的。爱是一道射向无边无际世界的光束,它孤零零地奔向远方,没有反射,没有回报,没有任何结果。爱永远是一种可笑幼稚的奉献。
文学还应该有一种痛。文学与珍珠的形成十分相似,珍珠是在河蚌的痛苦中形成的。文学是痛苦的结晶,没有痛在里面,就不能形成美的文学。没有痛,就没有美。
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家可能都看过了,七巧嫁给了残疾人,早年守寡,后来获得了一大笔钱,但是这钱使她变成了一个恶魔。为了控制自己内向而美丽的女儿,她让女儿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包括抽大烟。
后来,女儿终于遇到了合适对象,谈婚论嫁,开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也悄悄把大烟戒了。一天,那个爱她的男人来找她,七巧说了一句话,轻易地就把女儿的一生幸福给毁了。七巧说:“她抽完了大烟就下来。”男人仿佛被雷击一样,很吃惊,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抽鸦片的人呢?这句话被正要下楼的女儿听到了,她知道自己母亲的险恶用心,没有做任何解释,轻轻地回到楼上。
到了再跟这个男人约会时,女儿就主动跟他断掉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个母亲,不配有这样一个好男人。
这就是文学的一种痛,小说中有善非常美,有痛也会非常美。好的文学作品一方面要充满爱,要有善根,另一方面还应该有些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让你在有意无意回想的时候,有一种痛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美。
再说说茨威格。他出生在一个非常有钱的犹太人家庭,根本不需要靠写作养活自己,他有点像今天的京剧票友一样,觉得文学很美,就从事这项事业。
我今天要谈的不是他的小说,而是他的结局,他是犹太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时,茨威格逃到了巴西,但他最后自杀了,和他的同胞一样,死于煤气中毒,时间相当,地点不同。
为什么他会自杀呢?他对当时的人类太绝望了——他曾经觉得这世界非常美,然而为什么会这么不堪呢?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我 不想评价自杀这件事,我只是想说,一个作家,一个优秀的作家,他必须得有一些相当与众不同的东西,有相当多的与众不同的看法,能够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人间的至善和至痛。
文章评论
小雨点
恩,至善也许容易感受,毕竟我们都是善良的人,要写出至痛,需要心灵的炼历,希望,我们能行。
小雨点
听雪,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如果换一张信纸,或者改一下字体的颜色,效果会更好。
月光如水
痛在刻骨,铭记于心,文学的力量!
晶莹世界
字的颜色不照顾我的眼睛,晶莹问候雪姐姐,祝福姐姐全家,新春愉快!吉祥如意!阖家幸福![em]e178[/em][em]e163[/em]
晶莹世界
姐姐,杜普雷的《缠绵往事》,哑掉了。
一茎香
谢谢!喜欢!收藏了。[em]e100[/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