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长老:《佛堂讲话第一辑》【下】

道源上人讲话

     



图片

图片

道源长老:《佛堂讲话第一辑》【下】

来源:显密文库 //编制:一念兹

图片

第五、念佛必须认真念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发愿的道理,一定要特别记忆在心中,不可忽略,因为发愿是一步最要紧的功夫!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有愿无行亦得往生。假若有愿无行,则成空愿,如何可以往生?这里只是强调发愿之重要而已,并不是说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说:诸位听说灵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愿意来参加,可是并没有开步走,始终也不能到灵山寺呀!有信愿而无行,亦复如是。

有人说:既然「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现在何必着急呢?

   这种疑问,是把念佛行门看得太容易了。所谓「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按道理讲,决定不会错的。因为我们能不能生西方,紧要关头,即在「是人终时,心不颠倒。」设若我们到了临命终时,能以心不颠倒,念十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不但十念,即念一念阿弥陀佛,亦决定得生。然而谁能保险我们到了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呢?平时既不用功,到了临命终时「四大分散,八苦交煎。」如何还记得念「十念」阿弥陀佛呢?恐怕连一念都想不起来啊!要想临命终时有把握,知道念佛,是则必须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如何方能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呢?是则必须打念佛七,所以我们现在打念佛七,其目的即在求证一心不乱。倘若得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到临命终时,方能「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否则平常不念佛,直等到临命终时才念,在道理上虽然讲得通,但在事实上恐怕不是这样简单。惟恐诸位忽略了行持,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必须认真念」。「认真」即是临事不苟且,我们念佛,要认真的念才能够念出功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希望,现在分三段来讲:

   第一、勿负初心:我们这个念佛堂里,有这么多的人来参加念佛,真是难得!尤其诸位居士们,每日为世间事,已经忙得不得了,能于百忙之中,抽出一点闲空,到这里来用功,实是难中之难!每日早晨有很多居士赶来做早课,做完了早课,都又回家去了。我很奇怪!他们为甚么不在寺里吃早粥呢?在寺里吃过早粥,接着念佛,不是省却往返之劳吗?据说:他们不能在寺里吃早粥,女居士要赶回家做早饭,早饭后,还要洗衣服,照应小孩,料理家务。男居士要赶回家吃早饭,早饭后还要上班办公,或去做生意。白天都没有闲空,直到晚上,下了班,吃过晚饭,赶上八点至十点的时间,来听开示、念佛。有的办公的地方,离家太远,来不及回家吃饭,直至念完佛,才回家吃饭。早上,为赶来做早课,两点钟就得由家里起身,好赶上三点钟的早课。啊!这样发心,是多么勇猛,多么虔诚啊!我听说之后,感动得直流眼泪!又有许多居士,专为打七,告了七天假来的。这都是自动发心,真诚精进,如是用功,没有不得利益的。所谓「初始发心,成佛有余!」但是勇猛心好发,恒久心难持,过了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之中,就懈怠下来啦!我们必须想一想:是谁逼迫我们念佛的?不是我们自己主张的吗?既是自动发心,为甚么始勤终怠呢?再回头想一想:我们在准备来打七的时候,摆脱一切俗务,突破一切障碍,非来打七不可,这道心是何等的坚固呢!初进念佛堂来,甚么事都不愿思虑,只知一心念佛,这道心是何等的勇猛呢!设若能以把持住这个初心,还怕不证得念佛三昧吗?然而这个初心为甚么会动摇呢?怎么于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懈怠下来呢?因为我们是博地凡夫,具足一切烦恼,为烦恼所迷惑,所以不自觉知;为烦恼所转动,所以道心退堕;为烦恼所驱使,所以妄想炽盛,烦恼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叫「烦恼障」。我们的法身慧命为烦恼所害,所以又叫「烦恼魔」。我们现在是打念佛七,固然没有闲工夫来讲「法相」;但对于根本烦恼不能不有个认识。否则我们天天给烦恼作奴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哩!根本烦恼有六个:第一是贪烦恼,贪心一起,能以染污道心,能以生起一切苦恼。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升官发财,或者想到男女之色,这就是贪烦恼魔来了。第二瞋烦恼,瞋心一起,能生憎恨恚怒,能令身心不安,能作一切恶事。比方我们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起某人实在对我不起,我一定要报复他,而且非报复他不可!当下坐立不安,直欲找这个冤家对头打架拚命,这就是瞋烦恼魔来了。第三痴烦恼,痴心一起,对于事理,皆不能明白,又能引生一切迷惑。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不会有个极乐世界,「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不过是两句空话,这就是痴烦恼魔来了。第四慢烦恼,慢心一起,总觉到自己比别人高,结果能生很多苦事。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某人不如我,他为甚么总是站在我前面,坐在我前面呢?讲学问,讲道德,哪一样可以赶得上我呢?这就是慢烦恼魔来了。第五疑烦恼,疑心一起,于诸谛理,犹豫不决,能障碍信心。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佛的人这么多,倘若都生到极乐国去,如何容纳得下呢?这是疑俗谛。又想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不出自心,自心怎么会有这么大呢?这是疑真谛。因之念佛的信心,发生动摇,这就是疑烦恼魔来了。第六恶见烦恼,恶见就是颠倒知见,与佛所讲的道理恰恰相反,故名颠倒知见。恶见心一起,能生「恶慧」,而障「善见」。比方正在念佛之时,忽然想到念这几天的佛,身体太吃亏了,假若再念两天,恐怕要害一场病,还是少念两天吧!这是「身见」。又想到人死如灯灭,死了就完了,哪里有个中阴身去生西方?这是「边见」。又想到「只见活人受罪,谁见死人带枷?」作恶的人既无地狱可堕,念佛的人何有西方可生?这是「邪见」。又想到以前所学的外道功夫,确实有点功夫,现在念佛念了好几天,也没念出个所以然呀!这是「见取见」。又想到外道不戒杀生,不是一样生天堂吗?佛教何必要戒杀生呢?这是「戒禁取见」。

   以上五种颠倒知见,总名恶见,都能够障碍念佛的善见,这就是恶见烦恼魔来了。烦恼魔来了,如何降伏它呢?这并不太难,我们应当知道,这六个根本烦恼,不过是一个妄想而已。妄想只是虚妄幻想,并无本体自性。妄想起时,不需要对治它,我只是念我的佛,不要理它,它自然就消灭了。所以说降伏妄想并不太难,难在这句佛号念不纯熟,因此要回想到最初发心来打七时,是何等的勇猛,怎可以让自己懈怠下去?必须打起精神来,再接再厉,勿负初心!

    第二、勿靠他人:我们有一种最要不得的习惯,就是依赖性。无论甚么事,都要依靠仰赖着他人。在世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创建事业,自立立人。起初是庸庸碌碌,毫无志气,不能见贤思齐。继之以泄泄沓沓,毫无建树,形成不愤不悱。终之以依依阿阿,惟人是赖,竟致趣于下流!在佛法上讲:有了依赖性的人,决不能弘法利生,自度度人。起初是随随便便,人云亦云,不能确立誓愿。继之以悠悠泛泛,人修亦修,形成无功无行。终之以糊糊涂涂,随人起倒,竟致懈怠堕落!儒书上说:「舜何人耶?予何人耶?有为者亦若是。」佛经上说:「诸佛悉从众生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们读到这些世间出世间的格言法语,自当有所启发,有所警悟!决定要破除不良的习惯,切勿稍存依赖之心。然而初始发心的人,不懂义理,不会修行,自然需要亲近良师善友。所以每逢启建念佛道场的时候,总要请一位法师来主七,每天开示念佛的道理,不但初学的人能得到「依解起行」的利益,即是久学之士也有「一番提撕一番新」的好处。至于在善友身上所得的利益,那就更多了,或者对于某一义理,不甚明了;某一问题,有所疑难,现在主七的法师在,不是正好请求开示吗?然而不敢去请问,因为对于法师存有敬畏之心,所以不敢多所陈白。在道友方面,就方便得多了,可以随时请问,随处质疑,不了解的义理,可以得到了解;不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在解理方面所得的利益。至于在修行方面,当然获益更多,比方说:在此地参加打七,早上两点多钟,即须起床,三点钟就要上早殿了。当居士的不但没有这样起早的习惯,而且因为昨天念了一整天的佛,全身的骨头,都觉着酸疼,实在想多睡一会,可是其他的道友都起床了,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睡,只好勉强起床了。到晚上十点钟,总算把今天的功课交代完了,可是实在觉着疲乏劳累,赶快上床休息吧!忽然看见其他的道友,仍然在佛堂里,打坐的打坐,拜佛的拜佛,自己的道心,也就油然而生,于是也到佛堂里拜佛去了,这都是在善友方面得到的好处。也就是《阿弥陀经》中所说:「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好处。但是要请诸位注意:这里所说的是「随众用功」,不是说「随众打混」!我们亲近良师善友,求解学行,这是对的。但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必须自己念,决不可依靠他人!古德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他人吃饭既不能饱我自己的肚子,则他人念佛亦决不能代我了脱生死,所以说勿靠他人。

     第三、专一深入:希望他人念佛代自己了生死,或者不会有这样的愚痴人,可是事实上往往有的,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五天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呢?如已证得「一心不乱」,则了生脱死可操胜券。倘若未能,则必须勇猛精进以求证得。若是他人念佛我也念,他人不念我不念,甚至他人念佛我在打妄想,这就是随众打混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自己不努力去办,等着别人替你办吗?这是别人替不了的事啊!所以念佛一定认真的念,然而如何才是认真呢?即是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字字分明,同时自己的心中,观想得清楚,耳中也听得明白,这就是认真念。第一句佛号念得好,再认真的念第二句、第三句,以至无数句。句句佛号,都要从最虔诚、最恳切的心中念出来,这样才算认真,这样才算用功,这样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有人说:我们虽然用心念佛,但是对治不了妄想,念不了几句佛号,妄想就来了,怎么办呢?

     妄想来了就怕不知道,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只要能认真的念佛,妄想一起,立刻就能知道,知道了不要理它,仍然提起佛号念下去,妄想自然就灭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诸位还是认真的念佛吧!


第六、念佛结期应求证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得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教在讲,也只有佛教讲得最究竟。世间的学问,所讲的只是有生以后,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谓生活问题。至于未生以前,死了以后的生死问题,是不研究的。儒家虽有生死事大之仿佛语句,但其含义之深浅,则不相同。儒家对于生死问题,是以完成孝道为目的,以克尽礼节为方法,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这生事之、死葬之,两件大事,比较起来,又以死葬之为大。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是根据曾子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来作比较的。一般人只讲养生不讲送死,是犯了短视之病。儒家能提倡送死之事大于养生,不但慎终而且追远,并欲以此而淳厚道德,改善民俗,其眼光自较一般人为远大。然而论其究竟,仍然只是人生之事,且其所教化的对象,是为人子的人。至于这个被送死的人,死了以后,究竟到甚么地方去了?儒家则没有讲出来。孔子在世时,子路曾提出这个问题:「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答得很对,因为有了生才有死,若欲研究死从何去?当先研究生从何来?可惜子路没有接着再问一句「敢问生?」孔子也就在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下停讲了。因之儒家的学理,也就只局于人间事了。我相信孔子的智慧不只限于人间事的,因为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的性理学与天道学,是在子贡面前透露过一点消息的,可惜没有人请问,也就成为「不可得而闻也」的绝学了。

   我们佛教所讲的生死事大,乃是轮回六道,死此生彼,死彼生此,漂溺于苦海之中,头出头没!自从无始,以至今生,已受无量诸苦!从今生以至未来,仍须受无量诸苦!现在得闻净土法门,执持弥陀名号,截断生死洪流,横渡无边苦海,轮回之苦,一旦了脱,真是一件大事!然而这件大事,我们办好了没有?是需要自己问问自己的。我们为甚么要打念佛七呢?打念佛七为的了生死。如何方算是了生死呢?了生死必须证得一心不乱!所以今天的讲题是「念佛结期应求证」。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定求一心不乱:为了生死,一定求证一心不乱;为求证一心不乱,一定要打七。然而为甚么一定要打七呢?为甚么不打六、打八呢?这在《阿弥陀经》中,有明文规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经中没有说止于六日,也没有说继续到八日,所以根据经中所规定的时间而结期七日。在这七日之内,要认真的执持名号,一定会得到一心不乱的。然而如何是一心不乱呢?我们证得一心不乱的时候,是个甚么样的境界呢?所谓「一心」者,就是只有一个念佛的心,更无异念。「不乱」者,心无余缘,即不散乱。我们专心一志,注意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上,再不攀缘其他的境界,这时候一切杂念不起,但只一个佛念现前,这便是事一心不乱的境界。亦即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境」,与修禅定的人「入定」是一样的。更进一步,念佛的功夫,用到至极处,一旦豁然贯通,这时候,根尘迥脱,实相现前,此地便是西方,而亦不碍另有西方;自性即是弥陀,而亦不碍另有弥陀;这便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亦是修净土的人所得的定慧一如的「慧境」,与参禅的人「开悟」是一样的。关于「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说,蕅益大师分别得很清楚,大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怎样叫「事持、理持」呢?大师说:「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我们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为妙。但不可执理废事,以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遗误不浅!须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号,如是则理事无碍,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乱。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并无妨碍,只要能如子忆母那样的恳切,认真的念佛,一样会得到一心不乱的。再讲到一日至七日的问题,蕅益大师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初学的人,应当克期求证,大师说:「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种是久学之士,应当时时练习,大师说:「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种解释,是说得到一心不乱的人,如同得到禅定的人一样,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颇似乎儒家所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种解释,是为初学的人说的,我们尤应特别注意!我们结七念佛,原为克期求证。若是上根人,则念佛一日已证得一心不乱;若是中根人,则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证得一心不乱。我们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证得否?如尚未能,则我们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须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证得。只余一日时光了,惟愿诸位,勇猛精进,以求证得!

    有人说:照这样说法,即使是下根人,念佛七日,一定证得一心不乱,决不俟诸第八日了。可是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念佛七了,何以至今尚未证得呢?难道说我连下根人都不如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前面把一切人分为上中下三根,只是粗分而已。若是细分,则上根人仍须分为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例如所说的上根人能以七日不乱,就不能八日不乱吗?得禅定的人只一定七日,不能一定八日吗?能的,不但一定八日,一定多劫都能的。依此例推:则下根人仍须分为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经中所说,念佛七日,可得一心不乱,是指下上根说的。若是下中根、下下根,或者八日,或者二七日,三七日,乃至多七日,都不一定的。二、不怪七日不能证得,只怪没有求证之心。或有求证之心,而没有必证之心。初来时,只是随喜功德;过些时,便成随众打混。须知念佛七日,方能证得;不是混佛七日,亦能证得!不但混七日不能证得,纵令混一辈子也不能证得呀!所以奉劝诸位:我们既来打七,一定要求证一心不乱。

    第二、境现勿喜勿惊:不精进用功则已,如能精进用功,则一定有境界现前。甚么境界呢?一者内境:或是「理一心」现前,或者「事一心」现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如《大回向文》所说:「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见了上述的西方依正妙相,即是好境界现前了。境界又分二种:一是相似的,二是分证的。先说内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妄想歇落,净心现前,念了一点钟的佛,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这就是「事一心」的境界。可是第二次念佛时,这个境界不来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境界,则一得永得,不会再失的。甚么时候提起佛号,就能净心现前。犹如得禅定功夫的人一样,甚么时候要「入定」,就能定心现前。再说外境:在精进念佛时,忽然看见阿弥陀佛,或者看见莲花,可是忽然看不见了,这就是相似的,不是分证的。若是分证的,则愈看愈显明,甚至向你说法!无论内境外境,凡是相似的,都不是「真境界」,这叫「透消息」。若是真发心了生死的人,切勿把透消息当作真境界。透消息比如阴天的太阳,忽然一阵清风,把阴云吹开一缝,太阳闪了一下,阴云又合着了。真境界便如晴天的太阳。然而亦不可轻视透消息,因为得此消息,正可证明确有圣境,由此努力精进,则真境界不会太远了。

    有人说:看见佛像,看见莲花,不会是魔境吗?

     欲释此疑,有二种解说:一、根本不会有魔境。因为净土宗是「有门」,修念佛行的人,从有门入手,初发心时,即求见圣相,迨至得见圣相,正是以果酬因。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应,何魔之有?此正与禅宗不同,修禅行的人,从「空门」入手,初发心时,即须扫一切相,佛相法相,悉皆被扫;不求佛而佛现,因果不相应,无因之果,非魔而何?所以禅宗善知识,开示学人说:「参禅的人,要把定智慧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这个意思。二、或者有魔。再分两种:一、所见的相不是所求的相。比方说,我们所求的是佛相,忽然现个美女相。所求的是七宝楼阁,忽然现一座水泥洋房。所求的是大莲花,忽然现个小汽车。因果不对,决定是魔!二、所见的圣相,可能是魔变的,这就要拿出功夫来,考验它一下!甚么功夫呢?就是「静心念佛」的功夫。遇有境界现前时,切不可动欢喜心,亦不可动惊惧心,因为心有所动,魔就会乘隙而入。我们只是静下心来念佛,若是圣境,愈念佛则愈显明,所谓「真金不怕火」。若是魔境,念一会佛,它就隐没了,所谓「邪不侵正」。最要紧的口诀,就是「不动心」,所以说境现勿喜勿惊。

    第三、大事终竟全功:唯有了生死堪称大事,唯有佛教在讲了生死,前面已简略的说过了。佛在世时,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所谈,无非是告诉众生轮回生死的痛苦事实;指示众生了生脱死的方法而已。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注重个人了生死,大乘注重众生了生死,是则无论大乘小乘皆以了生死为唯一的大事!假若我们学佛法,尚未知了生死的道理,是则尚未学到佛法。或虽「知」之而不肯用功「了」之,是则虽学等于未学!不但辜负世尊的法恩,而且可惜自己的善根!居于乱世,而能闻到佛法,而能发心修行,而能参加佛七,真是幸何如之!在这良因善缘悉皆具足之环境下,不把生死大事办好,还等待到哪世去办呢?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若是等到来世再修,不啻痴人说梦了。定期念佛七天,我们已经念了六天,距离成功已不远了,再加精进,就可达到目的。倘若懈怠,则前功尽弃,譬如为山,功亏一篑,岂不太可惜吗?来日无多,时光不再,加功进行,是在各人。

话说多了「打闲岔」,打起精神来好好念佛吧!

第七、念佛平时须相续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已经圆满了。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进,虽不敢说人人皆得证道,但总有些人证得的。或者证得理一心不乱,或者证得事一心不乱;或者亲见西方三圣尊相,或者亲闻三圣演说妙法,或者得见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七宝行树,种种庄严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净境,或者乍覩圣相,乍见光明。总之,凡真实用功者,必有所证,必有所得,决定功不唐捐的。

    然而尚有二事,须请诸位注意:第一、虽然念了七天佛,可是并未证得甚么功夫,亦未得见甚么境界,如是即不可妄言证得!须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是犯根本戒的!若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是小妄语。犯了小妄语,尚可以求忏悔,还复清净。倘若犯了大妄语,则不通忏悔,一定要堕地狱的!诸位想想看:我们念佛,不能念到西方去,反而念到地狱里去,岂不太冤枉吗?我尝研究,有些人欢喜胡说功夫乱道境界,是甚么道理呢?是为骗做官吗?是为骗发财吗?我想很少有这种人。大都为的虚荣心、要面子而已。诸位再想想看:我们念佛修行,原为舍妄归真。倘若为虚荣面子,岂非妄上加妄吗?所以奉劝诸位:切不可胡说乱道,要假面子,犯大妄语!第二、确实得到功夫,见到境界,但亦不可随便向人说!这一种规矩,尤须切记的!这又分两种:第一须知人,第二须知时。知人者:可以向「行解并重」的良师善友谈说,以求印证,而免错误。知时者:即是「预知时至」,这时候可以把一般道友、信徒,统统招集来,告诉他们,自己得的甚么功夫,见的甚么境界,藉以引人发心办道。说完了,就要准时往生的!举个例说: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圣相,从未向人说过。第四次见到圣相时,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七日之后,就要往生西方了,他才向弟子们说出来。到了第七日,果然往生了!如其本传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覩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这就是祖师留下来的好模范!我们跟着祖师学、就对了。

   因缘生法,世相无常,有聚必有散,佛七圆满之后,诸上善人自然分离了。分离之后,唯愿继续用功,勿使间断。在佛七之中,得到功夫的人,仍须用功,以求增益。未得功夫的人,尤须用功,以求证得。须知日日念佛,不令间断,才算功夫。果能不间断,虽每日十念佛,亦算功夫。设若念几天休息几天,纵令每日念十万佛,亦算不得功夫。所以今天的讲话题目是「念佛平时须相续」。再分三段来说:

    第一、初勿贪多但求相续: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数目,倘若没有一定的数目,只是随便念念,日子久了就会忘记的。在家居士们,既要办家里的事,又要办社会上的事,实在忙得很!然而正因为太忙,才需要定下一定的课程,方不致于因为事忙而把念佛忘记了。那么,究竟一天应当念多少佛号呢?这要依着各人的因缘,自己斟酌参订,他人无法代为规定的。每日念数千声、数万声都好,但每日至少须念「十念」。「十念法」出在《观无量寿佛经》,是「下品下生」的功课,所以每天至少须念十念佛。否则,不但不能「入品」,恐怕也就不能往生了!「十念」的念法是这样的:每日清早,漱洗以后,面对西方,合掌端立,心存观想,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即以合掌之十指,默记十口气之数,念完十口气的佛号,再念一遍「回向偈」,即算功课完成。回向偈有多种,以四句的为简单明了,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广度一切诸含识。」至于念佛的声音,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者默念,要看家庭的环境而定,不可拘泥。在家庭里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别人烦恼。因为家庭里,决不只你一个人,而且还有前后左右的邻居。你一个人发心念佛,你的眷属、你的邻居不见得也发心念佛,倘若你念佛的声音,又高又大,扰得别人心情不安,岂不要同你生烦恼、结冤家吗?从前有一位老太太,念佛很虔诚,每日要念三万声,而且是很大的声音。可是她的儿媳妇,被她搅得大生烦恼,初则吵闹,继则怒骂,终则竟敢把老太太的一尊古瓷弥陀像摔碎了。这位儿媳妇,在世法上讲,真是不孝顺!在佛法上讲,则罪过更重了,因为恶心破坏佛像,等于「出佛身血」,是要堕无间地狱的!然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这位儿媳妇,为甚么发这么大的无明火,动这样大的瞋恨心呢?其原因为的老太太念佛的声音太大。试想:念佛不能把家亲眷属度到西方去,反而把自己的儿媳妇打入地狱去,这位老太太岂能没有过错吗?所以在家庭里念佛,最好是默念,免得别人生烦恼。再讲到念十口气的「气」,须要听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长促短,以免伤气生病。我在北平时,有一位老人来问我,说是念佛把两耳都念聋了!请问怎么办?我说:你念佛怎么会把两耳都念聋了呢?他说:有一位「大德」秘密的传授他一个口诀,教他每日念十口气的阿弥陀佛。「大德」说:这种念法,现在的和尚都知道。可是这里面有个口诀,和尚们都失传了。甚么口诀呢?就是须要「一口气一串珠」。一口气一定要念一百零八声佛号,只有使劲把这一口气拉长。念了几天,两耳便嗡嗡的叫起来了,再念几天,两耳竟听不见声音了。唉!这位「大德」把佛法变成外道法,真是害人不浅!所以奉劝诸位:修十念法时,对于气息,要听其自然,不可故意拉长。

    第二、渐次加多以求进益:每天十念,从不间断,这就是功夫。虽然如是,但不可以此为足,仍须尽自己的力量,将佛号数目渐次加多起来。因为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的,应当尽心尽力,以求进益。前面说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现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晚上念佛,最好是在临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无恶梦的好处。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间断。再进一步,就要用「念珠」了,每串念珠,是一百零八粒,表示得到百八佛号功德,断除百八烦恼结业。念珠一定要穿一百零八粒。是出在《木子经》,如是早晚各念百八声,能不间断。更进一步,把百八声,算作一百声,早上念三百,晚上念三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倘若时间不够分配,早上可以提早一小时起床,晚上延迟一小时睡眠,每日睡六小时已经足够了,并不会影响身体。至于走路时、坐车时、休息时、散步时,皆须随心念,但不必记数,以上系对每日太忙的公教工商等人说的。倘若有多的闲时间,念佛的数目,当然仍需加多,每日加至三千声、五千声、一万声、三万声、乃至十万声。

   有人说:我试验过了,每日念十万声,无论如何念不了这么多。古人所谓「日以十万弥陀为课」,大概是勉励人的话,或者是总其大数而言吧!

   且慢谈「试验」,请先受「训练」!因为没有受过「训练」,不但嘴里念不快,而且手指掐念珠亦掐不快,如是以笨嘴笨手,而欲日课十万佛号,自然办不到了。但这里所谓「训练」,并非受他人的训练,而是自己训练自己,口里佛号尽快的念,手里念珠尽快的掐,熟之又熟,以达到极快的境地为目的。现在略说其方法,望注意听之:第一、须坐下来念,虽行住坐卧,皆可念佛,而以坐念为宜。第二、须用「草菩提子」念珠,取其分量轻,掐得快。「天台菩提子」亦可。「星月菩提子」则不相宜,以其分量太重。第三、须念四字──阿弥陀佛。如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万声,改念四字佛可念一万五千声。第四、须金刚念,即是唇舌微动之默念。念佛,高声念、低声念皆可,顾若求其快,求其多,则只有以金刚念为最宜了。高声念固然念得慢,低声念仍然念不快,因为音声只要出口,即占据四个字的时间。倘若用金刚念,则只闻「陀,陀……」之微音,虽然自闻四字分明,第其所占之时间,则只有一个字的时间。如低声念念一万声,则金刚念即可念四万声了。依以上所说之方法,加紧训练,日日念,月月念,念得越快越好。一直训练到每四分钟能念一千声佛,为达到目的。现在再把时间与佛号总算一下:一日一夜共有二十四点钟,除去睡眠时间六点钟,再除去饮食及大小便的时间三点钟,尚余十五点钟,即是用功修行的时间了。每一点钟有六十分,以四十分钟,坐下默念佛号一万声,以二十分钟休息,(或绕佛、或拜佛、或散步、或静卧。)连休息时间在内,合一点钟一万声。如是「日课十万弥陀」,只需十点钟就够了!仍有五点钟的时间,可以课诵,可以读经,可以研教,可以静坐,随自己的兴趣分配。

    第三、不必太多精益求精:上来我把每日念十万佛号的方法,详细的讲一讲,意在使诸位相信每日念十万佛是可能的,对于古德不可怀疑生谤,以免妄造口业!至于我们现在是不是都能够日课十万佛号呢?恐怕都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多的闲时间。尤其在家居士们,事务更多,所以也就做不到了。然而我们要知道:念佛是「用功」的,不是「论数」的。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了。倘若只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错误的。试想:口里念佛,手里掐珠,而心里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万佛,能算是用功吗?所以说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每一句佛号,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内而要念到自己心里去,外而要念到极乐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万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乱了,毫无障碍地就把自心与弥陀感通了,只在各人精进而已!

   现在再把前几天讲的话,重述一遍,以便记忆。第一天讲的「念佛须知了生死」是「自利」。第二天讲的「念佛当发菩提心」是「利他」。第三天讲的「念佛切勿起疑念」是「信」。第四天讲的「念佛决定愿往生」是「愿」。第五天讲的「念佛必须认真念」是「行」。第六天讲的「念佛结期应求证」是「加行」。第七天讲的「念佛平时须相续」是「常行」。

    总之,讲来讲去,都是几句剩话。说是「打闲岔」,真是「打闲岔」。惟愿诸上善人多多原谅,是幸!

                      (全辑圆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精彩请进入一念兹空间

图片





文章评论

一念兹

顶礼道源长老,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