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值得收藏】
南怀瑾大师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完整版】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 【完整版】
第一章有关宗教
问:什么叫宗教?
一个人痛苦、烦恼的时候,想到要去拜一拜,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难讲了。拿世上五大宗教来讲,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绪、思想控制在一个范围,而你会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个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绪一切众生都有,在碰到困难、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怀疑时,想找个依赖、想把情绪、智慧都投进去,那个投注依靠的目标,就是宗教。
问:世上的宗教是怎么看世间的?不同宗教的看法有所差别吗?
如果讲宗教的话,所有的宗教看宇宙、看整个世界,是悲惨的、悲观的。所有的宗教对宇宙的看法是悲惨的,对人生的看法是痛苦的。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说物理世界、人生世界是悲惨的,想人生是痛苦的,要想免除痛苦,寻出一个快乐途径。而在这个物理世界是找不到的。
所以基督教、天主教有天堂,道教也有天堂,伊斯兰教也是有个天堂。只有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到了天堂,才能寻得人生的究竟。佛教,也有天堂,还有比天堂更好的极乐世界,都不在现实的人世间。
所以我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开了一个九星级的招待所,鼓励人类去死,死了以后不要怕,死了以后再找极乐世界。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这样看?因为所有的宗教都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可怜呐,今天又抬进了二十个,后天又看到五十个。
但在宗教文化里头,只有一个宗教文化特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站在殡仪馆看的,儒家文化、道文化,都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咦,又生出一个!所有宗教是每天晚上看,看到日落西山,地球都暗了,看到人都抬去死了。
只有中国文化思想,在早晨看太阳天天都上来,而且站在妇产科门口看,随时都有新的生命生出来,生生不已。
宗教看世界都是悲观的,而中国文化是乐观的,生生不已,而且敢提出其它人不敢提的——人可以长生不死。
修炼到了结果,像道家的观念,修到神仙,可与天地同寿,跟宇宙同等的寿命;日月同寿,跟日月一样长久。
问:中国和西方的宗教观点是共通的吗?
西方人笑中国文化没有宗教。我说你们完全不懂。中国文化比你们早有宗教。你们西方人讲的宗教,什么叫宗教?有个上帝,有个不可知的力量存在着,这个不可知的力量叫做“第一因”。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原因的,这个“第一因”代表的就是上帝。
我们中国文化同样有。上,指上面;帝,指有个本体东西存在,不是人格化的。
在西方,一个人若是悲观失望了,就叫上帝,但上帝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有宗教——祖先。我的父母、我的祖父,我的祖宗一路上去,我的祖宗上面的就是上帝。所以我们由人的理想到上帝,是有一条桥梁走得通的,透过我的祖先,就能到达上帝那里。下面呢,由我起,到子孙万代。旁边呢?家庭、社会、同胞、民族,所以我们是完整的十字架。
你们啊,一个人直接叫上帝,中间没有桥梁,那是丁字架,还差一点。
问:中西方宗教的观点,在同一个地球上,怎么会那么大的差异?什么样的原因会造成这种差距?是地理或人种的关系吗?
没有差异,原始宗教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因为到了各地以后,人情、风俗、语言不同,后面的人解释两们了。跟宗教教主不相干。
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有美国人跟我讲一个笑话:我这里大家都相信基督教、天主教,圣经到处摆,如果耶稣现在再来翻开圣经,一看都会生气的:“我当时没有讲过这个话!”
问:如果说真理只有一个,那到底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个代号。你以为有真理吗?一毛钱也不到,真理不值钱的。
真理是个名词、代号,就是说,人类公认有个东西一定是大家觉得对的,这个人类的观念产生了一个名词,叫它“真理”。离开宗教、离开一切立场,这是个逻辑上的代号,你以为真的有个真理?没有的。
就像我们中国讲的“道”,也是个代号而已啊。逻辑上的标准,就是这么回事。
问:西方的学术界,考古学找不到印度教的源头,是真找不到源头吗?
不知道。其实印度教、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原始人类就是一个东西,地球变了,各人发展不同。
印度文化,从开始就是宗教文化。中国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或是印度文化,都是原始宗教,不是现在宗教。我们叫它宗教,教育、政治都包含在一起的。
开始时,它有阶级的,管这种东西的阶级叫做“婆罗门”,就是教师,神传的道理。第二种阶级叫做“刹帝利”,这是武士的阶级,将军,以武力统治国家。刹帝利来做帝王的,所以帝王看到婆罗门要站起来恭敬。第三阶级是吠舍,指商人,普通老百姓。第四阶级首陀罗,那是下等阶级,做苦工。四个阶级到现在还没有变。
婆罗门都既是多神教、也是一神教,它是佛法的根源。释迦牟尼佛开始出家修的也是这套。后来认为都不对了。他是无神论的,认为宇宙只有一个真理,这个真理称为如来、称为佛。换句话说,你叫它什么都可以,那只是一个代号。它是反对崇拜形式的。只讲一个真理,这个真理是统一的,叫“如来”。
所以你讲西方人考察释迦牟尼佛佛法的来源,而佛早将一切宗教、一切外道都修完了,一看,都不对,本来都是空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考察不出来。
佛是个心物一元论的人。但是他死了以后,佛教又变成多神教了、又变成无神论了。无神论、多神论、一神论都存在,什么神论都存在,变成一个佛教了。
好像孔子一样,他一出来,删诗书、订礼乐,文化统一,叫你不要迷信。可是迷信在不在?到现在还在。
什么叫迷信呢?人与万物的生命,究竟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这个问题。你说修行完全是靠自力吗?禅宗参禅、修行是靠自力,而净土宗是靠他力,密宗也是靠他力,他力带领你的自力成功。而禅宗是自力的,不靠他力,换句话说,自力成功了,带动他力。
一般人对佛教搞不清楚。佛教什么都包、什么都不包。两句话:“离一切相”,离开一切相,“即一切法”。
问:“信”与“悟”是什么关系?何谓迷信?
真信到极点,也就悟了;真悟到了以后,才是正信。没有悟到、证到以前,都是迷信。
迷信是个名称,不但是宗教里头用,一个道理还没有证明以前,都是迷信。比如这一杯水,是烫的,你还没有喝到以前,不知道烫,还在迷信;喝到、证到了,它烫到什么程度你都知道,那个就是正信、就是悟道。
问:宗教如何追寻生命的究竟?
任何一个正统的宗教,都在追寻生命的究竟。宇宙是个什么东西?先有男,还是先有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在追求生命的本源。追寻的过程,就产生两个模式:
一是信赖他力。认为生命以外,有个构成生命诸体的力量,称它是神、或者上帝、或是佛、或是菩萨……叫它各种代号。从这外力来解释生命的究竟。
得到解释之后,就产生了下一个问题:人要做什么呢?再来就开始追寻人生命行为的价值。而产生了经济、政治等的学说。
西方希腊、埃及、印度文化,都从宗教开始。慢慢的,宗教过了若干年,许多事情无法解释,理性的思想产生:“我相信有个万能的上帝创造万物。但信念从哪里来?从我的思想来,但思想本身靠得住吗?”这个,就变成哲学了。由宗教演变到哲学,追求本体论。而本体论其中有两派,一个是唯物,一个是唯心。
西方文化由宗教下来,演变成哲学了。慢慢的,哲学也不够,“你的理论讲得也对,我也相信,你拿来我看看,这个生命究竟是什么?”就产生科学了。由宗教,变成哲学,由哲学,变成科学。基本上还是追求生命本体,但人类到现在没有结论,不晓得怎么生来、怎么死去。生命死后究竟存在不存在?没有生命之前,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到现在没有解决。
问:中国没有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又是怎么讲宇宙的起源?
生与死的问题,宇宙的来源,究竟是唯物的。希腊哲学唯物学派认为,宇宙的起源是水;还有一派认为水跟地两个一起产生。印度则认为一开始就有地、水、火、风四象。
中国有没有这种论点?有,在黄帝以前就有,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不是单独生灭,它们互相生克。当它们起来的时候,也已经是死亡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里有死,死里有生,是这样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相克,你在里面还可以找出哲学、科学的道理。顺代相生,隔代相克。打个比方,孙子生出来、爷爷就死掉了。可是孙子到底还是爷爷生的,相生又相克,相克又相生,成功和失败连在一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克,就是中国科学认为宇宙生灭的作用。是循环、旋转的,佛教叫做“轮回”。
将它用之于人世,也就是道家讲的“恩里生害,害里生恩”,你将来跟女孩子不要爱得太过份,爱得太过份就会分开了,这叫恩里生害。害里生恩,爸爸妈妈管得那么严,很讨厌,可是成就了一个人。恩、害也相生相克的。
它用至生理、医理就更多了,所以中医很复杂。你胃不好,胃属土,木克土嘛,肝属木,肝有问题。胃不好了,土克水,肾属水,可能变成糖尿病、肾亏。肾亏了,水克火,心属火,所以糖尿病、肾亏的人,心脏一不定期出问题。火克金,肺有问题了。金克木,肺不好了,肝也有问题了,这是一连串来的。所以胃病到中医一看,望闻问切,看你气色,耳朵听你心音、呼吸,问你话,切是切脉。中医这一套讲五行,牵涉到整个物理基本理论。
这一套跟印度、希腊所讲的火啊、水啊等等的,最高点都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世界分开了,人也变了,每个地区不同,古人保存的那一点知识传下来,统统不同了。
佛学有一句话,叫做“众盲摸象”,很多瞎子在那里摸象,各执一端。东西方文化,不论宗教也好、哲学也好,都是这样来的。所以中国人要加油,做学问必须融会贯通,不是分科的。
第二章 有关学佛
问:“佛学”与“佛法”是否有差别?
我们研究佛教书里的理论,然后配合科学的思想,这是“佛学”。佛学很好,它本身没有修持,也没有求证,也不太迷信。
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传下来的修证方法,目的是要求证人类生命的究竟。
问:学佛、修菩萨道,需要什么资格吗?
附带一个问题:“何谓学佛?”一般人说:“我在学佛。”我说这个不要乱讲。你们怎么够资格?有人问我:“老师,你信佛教?”我说不是。“那你信什么教?”我信睡觉(一笑),我够不上资格信佛教。人家又问啦:“那老师,你学佛吗?”我说,也不是,那也没有资格。
你看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什么叫菩萨道?说个故事当例子。
有个菩萨在那过打坐,天人要测验他够不够格成为大乘菩萨,就化成一个可怜人,跪在菩萨前面说:“我妈妈生病了,医生说要菩萨的眼睛作药引子,我妈妈才会好。但是到处找不到菩萨的眼睛,你是菩萨,所以我来求你。”一听他这么说,菩萨把眼睛挖出来给他。天人又说:“你挖得太快了,医生说要的是左眼,可是你挖给我的是右眼。”菩萨心想:“我只有两只眼睛,都给你我就看不见了……可是我修菩萨道,要布施,好吧。”但这么一想,第二次挖眼睛就没有用了!第一次挖右眼时没有考虑,这个是布施。而第二次时已经考虑、计较了,就没有用了。
你看看,我说我怎么够得上学佛、作菩萨?讲布施、帮忙穷人,有计较心,就已经不够了。
释迦牟尼佛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独子。现成一个皇帝,他却考虑要出家。为什么?
他想,自己做了皇帝,就算把这个国家政治做好了,天下最好的皇帝治理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越过三十年,三十年以后又乱了。人为什么不能永远和平?政治也做不好、经济也改革不了,为什么?这是人性的问题。而人为什么有欲望、为什么有思想?所以他放下一切,跑去出家。后来他悟道了,晓得宰制人类的,是基本欲望、心念的问题。他也悟到了心物是一元的道理,不是分开的。时间、空间,物理世界的生命,跟精神、思想的生命,是一体的。
他悟到了这个,所以他一辈子也不回去做皇帝。
你们研究佛学,一般都没有搞清楚,随便就讲学佛。你们常说:“我灰心了、看透了,想学佛。”唉唷,功名富贵都没有经验过、权力也没有掌握过,要说“唉呀,我看透了世间”?你看透个屁!佛才是真看透了,现成的功名富贵,不要;现成的皇帝,不做;因为他知道政治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政治的手段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
学佛如果用嘴讲,那等于什么都不会,还希望能想个东西出来救世救人?自己的五脏庙都救不了,你还救谁呀(一笑)?
问:最近有很多年轻人学佛,这是好现象吗?
最近我发现年轻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我这个话你不要难过,这有两重意义。
首先世界上什么都容易学,唯有学佛是最难最难的事;第二重意义啊,人生画虎不成反类犬,老虎没有画成反画成了狗,学佛学不成,我不晓得你会变成什么!
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来谈学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学佛了,千万要注意“不住于相”四个字;一住相,什么都学不成了。
问:学佛的人,最基本的修养是什么?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它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
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
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脚、打坐,很平常,绝不是幻想,绝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地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譬如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
问: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学佛的目的,在追求人生的究竟。
我们中国,不管是佛家、道家、儒家,现在有一个基本问题——讲求生命究竟的道理。现在文化普及,科学、哲学,乃至佛学,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是真正追求生命究竟的,几乎没有。
问:学佛进,“戒律”的意义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在跟弟子们讲基本法时,归纳出“戒”、“定”、“慧”三学。
在释迦牟尼佛以前没有这个“戒”的。戒律的建立,是因为弟子们多了——他的常随众就有千二百五十位,团体的生活叫做“僧伽”,因此才产生戒律。
戒律是一种规范,基本上在做功夫修定,求证生命究竟,求证果位。
问:初步学佛,应不应从大乘的“度人”观点着眼?
现在一般人学佛,都从大乘的角度来,《金刚经》啊、《楞严经》啊,这些都是大乘的教义,是佛晚年的修法。
佛年轻时,基本用来带领弟子的是小乘的修法。何谓小乘?小乘是为已啦!孔子有两句话:“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两句话说,古人做学问啊,确确实实,为自己的;现在人做学问,说得好听,为了社会、为了大众,却不踏实。做个比方,这个学问指的就是佛家的精进、修养,应先为自己成就,再来救人。
现在人啊,次序不对了,一读书、一学佛,就想要救社会、救国家,吹一大堆牛。这是不对的,要先求为已,先从释迦牟尼佛初步教弟子修证的小乘法门做起,先利已,而后利他。
问:要如何走大乘路线?
大乘的道理,就是《金刚经》中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走止息的法门,而走心地法门。
我们这个思想、每个念头,讲“现在”,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不可得。讲“未来”,未来也已经变成过去了,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思想念头跟我们讲话一样,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过去心不可得;未来还没有来,当然也不可得;现在当下皆空,也不可得。
就在这个上面得止,气息一样定了。这是大乘的方法了。
大乘的路线变成怎么?理就是事实,理就是功夫。这个理论懂了,就求证到了,这就是功夫。
理论知道空,自己求证身心却达不到空的境界,那是狗屁的理论。等于科学一样,先要原理懂了,马上到实验室求证,这是求证的功夫了。
问:那要如何体会大乘佛的境界?
所以是非修定不可的。修定的方法呢?我们现在打坐,想要离开了一切,就吩咐啦:“不要吵啊!我在打坐。”坐在那里干嘛?这里发麻、那里腿痛,念头去不掉,是不是?没有到达“离生喜乐”,反而统统在“离生痛苦”中。
有的离了,离了什么?老子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丈夫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众笑),真离了。这是离生痛苦,哪里叫离生喜乐?
引用一句话:“请卑辞,勿高论”。大乘的经典,还是不要多讲,只讲修定的方法。
佛也告诉你,修定的方法都叫做“方便”,也都叫做“加行”。
佛学中“加行”的意思,拿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加工厂。原料本来没有制造过、不适用,所以需要加行;所有方法都是加行、都是方便。那么一般修密宗的什么灌顶啦、观想啦、供养啦、礼佛啦、念佛啦……各种修行方法,道家的守丹田、守窍啦,等等,都是修定的方法之一,都是加行。
你们要研究佛,要在小乘基础上。
问:有句话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如何成为菩提?
这就是大乘境界了。
到大彻大悟的时候,止观功夫修定到了以后,烦恼一来,烦恼不动了、空了,烦恼就是菩提。如果他被牵走了,烦恼很顽固的存在着,那么菩提就是烦恼。
你学修佛,是修菩提吧?但是功夫不深,修不好,做不到,气死了,菩提不是变烦恼了吗?“烦恼即菩提”反过来,“菩提即烦恼”,就是说,一个东西有两面,作用不同。
很多人说“烦恼即菩提”啊,所以放任自己自由、烦恼,我说完全不对。
大乘佛经比如《金刚经》、《楞严经》上半部讲的,都是形而上的本体论。一入手就接触最高理论,一般人就中了毒。
小乘的佛法讲求证、四禅,一步一步从基本来,再达到那个最高的境界。
而中国呢?可惜后来流行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维摩经》……烦恼即菩提啊!《维摩经》又说,淫怒痴即菩提。不懂的人一想,男女性交就是菩提啊?那就很严重了。
问:佛教如何解释宇宙的演变?
佛学讲人生命的四个程序,生、老、病、死。讲物理世界,则是“成、住、坏、空”。
佛对于生老病死并没有讲固定的时间劫数,物理世界则有。成劫,形成这个世界,经历二十劫。这个世界形成,停住,就是住劫,也是二十劫。坏劫,这个物理世界毁坏,也是二十劫。坏了之后没有这个世界,空劫,也是经历二十劫。八十劫,成住坏空。(注:佛家称世界一成一毁为一劫。)
而空劫以后没有世界,当空劫变成成劫,又慢慢形成世界。先由空生有,生成的气,叫做风,慢慢地风形成水,冻融起来变成地球。凸起来的是高山,陷下去的是海洋、深谷。
佛在几千年前这样讲世界的形成,到现在地质学研究的也差不多,科学愈进步,愈继承佛的这个道理。
问: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彼此之间有没有互相的关系?
都有。每一个东西都互相有关系。
地里头含了水、火、风、空;火里头含了水、风、空、地。每个里头都包含五种,不缺一样,只是其中一样成长了,以那个为主性。比如说冰,即使降到了最低的温度,也还是有温度,也还有“火”在内。
《楞严经》里面有告诉你这“五大”的次第,清净本来,每一个都一样,水性真空,性空真水。换句话说,火性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来”。
问:诚心学佛,就会有好的果报吗?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他的弟子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霉,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霉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
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但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
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做好事,结果倒霉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
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过这个问题,善人做好事,偏要倒霉;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上因果报应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天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
问:真有人可以没有“瞋”念吗?
瞋心瞋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瞋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厌恶。
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得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问:学佛第一步要学什么?
真讲学佛,学佛是学空的,而且绝对谦虚。第一个条件就要先学会谦虚。谦虚,就去掉了“我慢”,也就是所谓的“人我见”。
所以我一辈子不为人师、不做人家的老师。你们都叫我老师,是你们应该的,那是你们的道德,跟我不相干。我也没有收过徒弟,也没有承认哪一个人是我的学生。他的道德立场叫我老师、自请学生,是他的道德,我自己不认为这样。
我若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人师的话,完了,那不谈修行,我这个人已经完了。所以你们要注意,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留心——人家对你恭敬,是他在培养他的福田;我们是烂泥巴,做了他的福田了。若是自己受了人家恭敬,就认为“我真是天人师,了不起”,那就完了。
有位欧阳竟无(一八七一 ~ 一九四三)先生,很多和尚不敢去见他。因为有些和尚摆架子,见了他只给他合个掌,他就说话了:“为什么不顶礼啊?你们看不起居士?和尚不应该拜白衣(指在家的居士),拜了就犯戒对不对?你们懂什么戒?所有戒律、经义论告诉你,见了善知识就要拜。我是善知识啊!善知识不分出家在家的,为什么你不拜?出去!”就赶人了。他是这么一个人,骂起人来,额头一条青筋(一笑)。
可是不管你在家出家,你只要真向他下拜,哎,他先跪下来了。看到这个榜样,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他真是了不起,他去掉人家的傲慢、我慢,可是自己绝不傲慢。你不讲礼,他骂你;你一讲礼,他比你还要讲礼。他跪得很快,你还没有拜倒,他已经在地下了。
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特别是僧众更要注意这点。
问: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应该破除迷信?
一般人提到宗教,往往就随便加一个名称叫“迷信”。其实这句话很不科学的。什么叫迷信?一个不知道的事情随便去相信,就叫迷信。迷糊、不清楚,随便相信,就是迷信。有些人相信算命、看相、卜卦这些东西,其实真的是迷信。可是我也不同意一般人随便就讲它们是迷信。
譬如谈到看相、算命吧,你说:“啊,那是迷信。”我要问:“那你懂得它吗?你会算吗?”不会!那你怎么晓得它是迷信?像我们一般认为算命是迷信,可是它在中国跟印度流传四千年了,这四千年来的前辈祖宗们都是笨蛋吗?就是你聪明、他们都迷信,你的见识超过了祖宗?可是所有“迷信”的人、相信它的人,还都是第一流聪明人,笨人还不信咧。笨人你叫他算命,他说“不要不要,我饭都没有吃饱,我想这个干嘛?”聪明人吃饱了饭没有事,心思不定,看相算命,一定的。
我说不能随便骂人家迷信。比方说我们讲算命,那我就要研究它了;它为什么流传几千年?为什么被它骗住的多是第一流头脑的人?他们并没有比我们笨,可是他们就信。迷信,你怎么不去摸一摸、就随便下一个定义讲迷信?
我说现在人,你们讲迷信,最迷信的是科学。嘴里爱讲科学的人,他一点都不懂科学。真是个懂科学的人,不会随便讲的。就像真懂医学的人不随便谈医一样。
我们不管时代的事,就讲迷信的问题,人的智慧有时候就是这样脆弱。佛学教人要问到底:“为什么?”打坐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啊?坐起来会证果位,证个什么果啊?佛法中处处是问题,叫你参。所以中国的佛法,禅宗最高明一个字:“参”。“参”是参考,“参”是思维、参考、怀疑、研究、追寻、探讨,包括了很深很多的内容。
禅宗一个字:“参”,参就是“正思维”,要研究它。“参”,最有佛法的精神,就只有禅宗。一切都是否定的,参!要求正道、真实。你没有参透,你就相信,绝对是迷信。佛法是反对迷信的。
问:禅宗的“参话头”是什么用意?
禅宗叫“参话头”,“话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是唐朝的俗语,一句话的开始、起头,也就是话的头。我们讲话:“喂”,这个声音还没有发出来是什么,这叫话头。进一步说你这个念头还没有动以前,念头就是话。我们的思想在里面,经过嘴巴发出来,就变成语言了,就是说话了。
我们随时在说话,脑子里有头有思想,就在说话。不过思想开了口,变成语言了。思想跟语言,是一个东西内外分开一体的两面。所以古人叫“话头”,开口说话,就是话头。
那我们现在讲的“话头”,就是指一个问题。说“参话头”,即要你研究反省自己的这个问题,问题的问题,一路追下去,叫做参话头。
禅宗讲参话头,现在的禅宗,从明朝开始就流行一个话头:“念佛是谁?”到现在用了几百年,不晓得改。禅宗祖师的话头很多哎,譬如说“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这个就是话头。譬如我这有个小孩,真的来问我:“妈妈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这个事?”我说:“有啊。”他又反问我:“那她到哪里去了?”生前死后,这个就是话头,“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这类的话头是还有道理可讲,在佛学讲这是“有义语”,有道理、有意义可以解释。禅宗有些祖师讲的话就不是如此,是无义语,毫无道理;但你参通了,就大彻大悟了,可以成佛了。
问:普通人修行学佛,需要什么条件?
修行要先修“资粮位”——两个资本,一个是有福报、福德资粮,另一个是智慧资粮。资就是资本,粮就是粮食。
有福报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福报,都没有资格学佛修行。福德、福报的资粮很难得,佛说的“暇满之身难得”,难得有空闲的时间。譬如说有些朋友,想静下来修行,却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没有福报,没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闹个几天,也是清福啊。
第二个最难的是智慧不够,有些学了半天修了半天,没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
修行第一位是“资粮位”,这个资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
在有了资本后,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练身体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么是加行?拿句现代话,你本钱够了,开个加工厂锻炼锻炼。加行位,第二位。
加行努力以后,修行了,“见道位”,真正见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话,有它的境界的。见到了空性,见道位。见道以后,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们中国禅宗,五祖告诉六祖两句重要的话:“不识本性,学法无益”啊。你没有见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见空性,修法无益,这个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经教,所以他是古佛再来,他就告诉你,见道以后是修道位,修菩萨道。最后是“究竟位”,成佛。
问: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门,那怎么会有那么多种修证方法?
有几句话关于学佛的,在永嘉大师证道偈上,引用得非常清楚: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那是大彻大悟,永嘉大师引用了佛陀的话。
讲到佛法,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治法门,都是开出来的药方;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所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我们回转来讲,佛法,就是你在某个时候、有某个需要时,它告诉你怎么医治自己,怎么医你这个心病。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所以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人专提倡修净土,有人专主张参禅,有人就喜欢修密宗,有人喜欢修天台宗的止观。各人从各人的因缘所好、各人的喜欢。
问:关于做人、做事、学佛、修行等各种方面,有没有一个通用的要点?
做人、做事、学佛、修行,有四个方向、四个要点——四无量心。无量无边没有范围,由小扩大的。四无量心是什么?四个字,“慈悲喜舍”。
先学慈悲心,慈悲是很难做的,嘴里讲讲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难。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们一句俗话:“作蜡烛”。我常常用这句话比方,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难做到。
你们都念过李商隐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不对?若是菩萨道的慈悲,还要再改几个字:“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那才是菩萨的慈悲!谈何容易?
学佛先学四无量心,学了慈悲心之后,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字,“喜舍”。你看看这许多学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脸上没有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好像我们欠他多还他少。有些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喝!看起来满脸的“佛相”啊!很庄严,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一点喜容都没有。
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经拉开,微笑,学菩萨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身体病都没有了,笑有这样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菩萨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儿微笑,慈眉善目,这要学的。
我也常常告诉人,你们学学唐太宗嘛!唐太宗有次问魏征:“我跟人家讲话时,大家看我开口就都不讲了,好像很严肃、还发抖,这是什么道理?”面对着皇帝,别人绝不敢说真话,但魏征就说了:“陛下,你不知道,你的相貌天生就很威严,再加上你严格地一问‘这个事怎么办?’大家当然吓死了,不敢开口。”听魏征这么一说,唐太宗回到宫里就弄个镜子,对着镜子拼命学笑,练习笑着问话:“你好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啊?”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修菩萨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无量心是基本要学的。
问:学佛的人是否应该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佛在八万四千法门中,归纳了十个方法——十念法门。十念法门中的“念天”,就在讲这个问题。天要怎么念?
我当年学佛,看到土地堂都会过去拜一拜的。常听到人在说:“唉呀,学佛的人,除了佛以外什么都不应该拜”,我说瞎扯。他能够作土地公,生时是大好人,过世后还能在那掌管一方;我死了还没有资格当呢!至少他年纪比我大嘛,早死了的一定年纪比我大,我拜拜老人家有什么关系?除了佛以外一切不拜?又执着了!你恭敬老人家嘛。
我以前跟我的老师在成都,他跟我一样拄个手棍,走路走在前面。每次晚上回来吃饭时,会经过一个小庙,我的老师一到这个小庙前面,一定把手棍往旁边一挂,合个掌,才拿回手棍走过去。我说:“先生啊,这个不是大仙的庙吗?”大仙就是狐仙、狐狸精。他说:“是啊。”我说:“这狐仙你那么恭敬干什么?”老师回我:“唉唷!不要乱讲,他也是老前辈子啊。不管他修的什么道,年纪总是比我们大啊!修了七百年了,也了不起。”我听了直点头,哦!有道理、有道理。
佛的十念法门中有“念天”,就是说对天人也一样恭敬。佛在《大集经》里头甚至告诉你,一切魔王都要恭敬,这一切的魔王都是他的兄弟。比方说在佛的传记中,提婆达多这么陷害他,佛对他仍然很恭敬,没有恨他过。
念天,这个修法很难。
问:学佛应向何处求法?
说到法,就是大家的迷思了。法是什么?“正思维”,一切学理的思想。佛说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万行,包括我们常念的各种经典,都是法本,都是佛传的方法,叫你参这个学理而进入。依此修行,这个是十念法门中的“念法”。
可是我们很少有人念法。要说有吗?“老师,你告诉我一个法。”大家把这个法字解释得又神秘又特别,好像说只要老师有个袐诀传给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么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现在《大藏经》那么多,自己怎么不去找啊?
不过,对不住,给你说句真话,当年自己没有了道,也看不懂啊。你能够把这些都看懂,你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已经成功一半,那你可以修行了,真的可以修行了。
问:学佛的人是否该拿佛的标准称量别人?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什么?我最怕年轻人学佛,别的没有学好,就学会了学佛的人这个毛病——学佛了以后,“我是正道,其它都是歪路”,手里拿一个菩萨的尺子丈量别人:“唉唷,这个家伙不够”,但是从来不量自己够不够。
眼睛不要光看别人,做人也一样,不要称量人家,最好称量一下自己。这个是孔子的教育,叫什么?简言之一句话:“观过而知仁”。看看人家的缺点、人家犯的错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错误。自己没有,很安心;自己有,就要赶快改。
看了人家的缺点,自己就如同有了一面镜子。看人家的过错,我们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观过而知仁,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章 有关修行
问:若要讲求从小乘方法求证,基本应先做到哪些?
关于求证的方法,大小乘经典包括《华严经》、《楞严经》,其实有提到一个共法——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包括四禅境界以及四个定境,合称四禅八定。
问:何谓“四禅”?
初禅,心一境性,到达离生喜乐地。心一境性,依据很多大小乘经典的不同,又叫做“自心一处”,指心专一在一个境界上起作用。这个“性”不是指明心见性,而等于自然科学上所讲的“性能”、“性质”的意思。
初禅到达了心一境性以后,身心有分离之感——身跟心可以分开了,也就等于普通说的解脱开了、放开了。高深一点就是说,心物分离,体认到自己心念的作用,跟物理、生理有分离之感。因为有分离之感,生出心理上的喜,生理上的乐。
二禅,到达定生喜乐地。有离生喜乐以后,产生一种新境界,不需用离的、不需用力,会发生一种定境。为什么你们要注意研究修证的功夫?因为要有初禅的离生喜乐,二禅才能有定生喜乐、才有定境。所以你们打坐不是得定,真得了定境所产生的喜乐,程度是不同的。
能够心性专一,到达离生喜乐,已经差不多超越欲界,虽然还没完全脱开,但欲念这一层已经升华多了。而定生喜乐,在教理上来讲,已经是在光明境界里头了。大家研究经典,反而定境的功夫都不太注意。
三禅,到达离喜妙乐地,到了三禅,喜悦的心理也已经平静了,只有乐感。你们看,在四禅中,“乐”字就占了三个部份。人生都是苦,只有在禅定境界可以得到比较超越的乐感。
四禅,到达舍念清净地。舍了什么念呢?你要回转来看,就在三禅的喜乐境界上,也还是有念,而到了四禅以后,喜乐的念也没有了,才得到真正的清净境界,这才是心的解脱、清净,不受这个物理世界和心理的影响。
这不是四个阶级,是四个不同的范围,并不是说一定要修到初禅,再修二禅、三禅,再修四禅,有些人刚入手,也能够一下子就到三禅之境。如果说四禅是像阶梯一步一步来、完全不会退转,那就不得了了。
问:四禅八定属于“共法”,在修证佛法时有那么重要吗?
四禅八定的原则,不管你修大乘、小乘、显教、密宗,如果要求证佛法、追寻生命的究竟,不修四禅八定,都是错的。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不只佛法有四禅八定的境界,外道也有,即使魔道中人也能做到。佛法则是不共法,那是智慧,智的境界。但是你要注意共法的道理,不能因为四禅八定是共法就忽视它。一般修佛的人认为:“四禅八定是共法,我修它干嘛?我要修不共法。”这是狗屁不通的话。共法大家都做得到,就你做不到?佛能通一切法,怎么你做不到呢?
换句话说,外道、魔道都做得到,你说佛法是超越了外道、魔道境界的,怎么你修持就做不到呢?
四禅八定是共法,是修证佛法必修的阶段。
问:四禅会受火、水、风、地的干扰,若想对治的话,非得修白骨观不可吗?
不一定,白骨观、不净观,对治贪欲法门、男女性关系的,其实也绝对治不了。
我以前在杭州,有个修白骨观的和尚,修到一切事物皆成白骨,但他偷偷跟我说,说“白骨也风流“啊。对治,谈何容易?对治非究竟。
但是,如果真理解透了,修白骨观、不净观,最容易改变全身的气脉。白骨观不是观其白骨就行,要慈悲、布施心,我做到一身的肌肉都烂了,都给那些五鬼众生吃掉、布施了。最后把白骨用地、水、火、风观灰了——或者用火观,把白骨烧化了;或者用水观把它泡烂;或者用风观吹散了……这就是白骨观,成就正道禅观了。要是那个空定境界存在,就得初禅了。
佛经讲的对治,谈何容易?那么容易对治啊?
问:不管从哪一种定境去修,最后是否应该要达到灭尽处定,才算是有定的境界?
这是小乘的结果,还不是大定。
问:禅定与修证的关系为何?
光有定力,不一定能把心地法门的结使去掉。
比如一个人打坐,不论外道也好、修佛也好,可以坐在那几个钟头不动,什么思想都没有。练习久了,也可以几十年不动,这是“定”的一种境界。可是一旦心口一动,还是不能进步。
禅定,唐朝玄奘法师翻译成“静虑”,或是翻成“思维修”。这是从修止观的境界来讲的,等于空,也就是大学里头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玄奘法师翻成“静虑”,就是从大学这八个字之中采用的。
静虑也叫做思维修,这个是纯粹就圣谛法门的思维的解脱。思维修,有时候跟禅定没有关系。很多人的佛学、哲学理论讲得都很好听,也仅到思维修境界,但是没有得到定境,所以功德又不成就。
因此《圆觉经》上,把修止、修观、禅那,三样分开了。而大乘的《解深密经》里头,也根本不谈禅定。大乘讲的“修止”,就包括了四禅八定,是修止的初步。只有止观两个字,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离不开止观。观了,思维修,或者是禅那的思维修,都在“观”的境界,还到一个“止”的功夫。
问:“禅那”就是思维修?
有些翻译就直接把禅那翻成思维修,唐代玄奘法师用静虑这个词。
问:佛对修行方法的“息”讲了多少?
佛的弟子中,有几个人修行很得利的,一个是佛的儿子罗睺罗,一个是他最得意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也就是禅宗祖师。
佛告诉他们的修行方法,很基本、很明显,其实就是大密宗。修阿耨多罗(注:此处似应为安那般那,只是原文如此。),出、入息。现在变成练气功了,出气入气,就不对了。不是“气”的问题,是阿耨多罗的精神,那叫做“息”,出息、入息,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
当时佛只简单地讲了五、六条,没有多说。出入、长短、粗细,讲了六个方面。
问:佛如何谈修定?
修定的方法,笼统的说,有八万四千种。为什么有那么多呢?这就是佛说的,我们人一呼一吸叫做一念,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平常到脑子里的思想不是很多吗?每天从早上到晚上,有多少思想你统计得出来吗?几乎没有办法。所以说“遮莫”,一弹指(即遮莫)之间,有六十到九十个刹那。一刹那之间,又包含了很多的思想。思想是没有办法计算的。所以人要得定,如果自己的烦恼念头转不了,可以骗人,没有办法骗自己。
佛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选定了告诉你们,初步的修持要修安那般那,修出入息。这个“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中国字休息的息。
问:何谓修定的“止”?
脑子里、心里一个杂念都没有,气血停了,这是“止”的境界了。呼吸往来,很长才会有一次,等于没有呼吸了。这是“止”了。
问:那么,止在什么地方?
没有地方,空无边处。就是意念清净了,不在身体内外中间,感觉都没有了。在身体内外中间都有感觉,只要得止,即使在身体内部也没有关系。没有一个地方的。
问:到止的境界之后,这就算得定吗?
这是初步的得止。也就是儒家大学之道中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儒家讲得也很清楚,知止以后,进一步才能说得定;定了以后有境界,则是能静;静以后得清啦!清了之后,身体感觉的障碍就没有了。而后能虑,这个虑不是指思虑,而是一种自性智慧的发起,不是思想。当智慧发起了,所谓的神通就无所不至;这个智慧的境界,在中国的儒家来讲,叫做“虑”。所以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禅定,就采用大学的说法,翻作“静虑”。他是正统的孔子后代(一笑)。
问:要达到“止”的境界,是否没有一定的程序?
对。之前所讲的六妙门(注:“出入息念”中的“数、随、止、观、还、净”六项)是渐进的,有时候可以不用这个方法。只要心念专一、一切空了,也可以达到“止”的境界。有些利根、第一等聪明的人,不一定靠这个路走。直接进入“止”,绝对可以,不是没有的。但是要没有杂念、没有妄想。
问:所谓入定、得定,是否就与外界隔绝,一切不知?
之前有讲到六妙门的“止”,“止”里头已经有“观”了。观,一切都了解,外界的一切心因、一切都知道。止观是同时,即止即观、即观即止。在止观得定以后,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一般人认为“这个人入定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错误的观念。哪有什么不知道就叫做修道?那你何必去修啊?拿十几二十颗安眠药吃下去,包你得定(众笑)。
不是的,真的得定以后,什么都知道,什么念头都清净了,没有身心的障碍。真得定的人,若有人无理取闹、打你的耳光,你一点都不动心,也不生气,也不会笑一下。换句话说,这个人骂你你不生气,这个人恭维你也没什么喜欢,因为知道这些都是小孩子玩的梦话、空话。
一切清净,一切都知道。
在孔家后代子思的著作《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烦恼痛苦高兴,一切皆空了,这个对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至中和,天地位焉。
问:要怎么达到发而皆中?
你说得道的人会不会作梦?有没有喜怒哀乐?也有,佛也骂过人啊。发而在中间,就是该止即止,他心中没有动过念,嘴里好像在骂你,但他自己心里空空,就发而在中间了,都在中庸、空的状态里头。
问:说到佛也骂人,都发了火了,这不算动念吗?
他那个发火不同啊。外表上好像有,但心里头没有火的,没有仇恨的心。一般人发火,自己的心里非常生气、怀着仇恨的心,那是凡夫了。而中庸不是这样的。
问:那凡夫的喜怒哀乐起来之后,要得中节,就只能做节制了?
节制是压制,心里硬压下去,会得病的。
问:有看到过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个,“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说虽然他发怒,但心恒清净。是否可这样解释?
对。
讲到“观”,这个境界就高了。到了观以后,念念清净,回到本来清净面目。也就是说,回到宇宙父母未生以前,我们的生命究竟所在的地方。
本来清净,那个叫“还”,就是自性清净。
问:修定的好处——十六特胜,该如何入手以达到这个境界?
十六特胜,是小乘修定讲的佛法原理。修定,比如修呼吸、修安那般那、修白骨观,或者修任何的禅定、修心地法门,若能得定,会有十六种特别的“胜”——指肷来了,胜利、成功的意思。这是佛学的“名数”,就是一种理象论。
特胜与四念处(不净、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止观一样,从“调心”开始,把心念搞清净,终止于非非定,达到非非想定这个境界。次序也就等同刚才讲的九次第定。开始是调心,像我们一般人打坐,老实讲心都没有调好,心都散乱的。没有宁静过,不算调心。
调心是心宁静了以后,达到四禅八定的非非想地了——“地”是指程度,地地有观照,你注意这个话。每一个定的境界,有观有照。什么叫观?自己都知道,有个境界存在了。观就是思想起了观察的作用,是自己自然的,不需要另外去观察。照则跟观不同了,好像灯泡或太阳出来,自然照明了。这个叫观照。所以地地有观照,每一次、每一个功夫的进度,有观照的作用,“能发无漏善念,厌恶自害之事”。
所以打坐修行能够发起的“无漏”,最后无漏,圆满了,没有一点渗漏、没有一点坏的东西,像一个皮球充满了,而至于至善的境界。
如此一来,自然心里头厌恶了自害之事,起心动念时如有错误的心理思想,自己都不喜欢了。既不欺人,也不欺已,故名特胜。
问:这十六特胜是什么呢?
怎么叫十六特胜呢?很有名:
一是知息入,知道气从身体进来的作用。
二是知息出,出气的时候很清楚。
三是知息长短。息的长短特别注意,不是吸一口长气再呼出来就叫长;而像庄子所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普通人呼吸只到肺部,有功夫的人呼吸达到足底心。这叫知息长短,所以当你呼吸很短,上半身有、下半身没有,拿普通的话讲,就是身体不够健康了。
四是知息遍身,到了最后,你晓得每一个细胞自己本身都在呼吸,不只是你鼻子在呼吸。
五是除诸身行,身上的障碍没有了,没有障碍,当然也没有病痛了,病痛在心行里面是小事。行是什么?是运动。甚至于定到最后,心脏好像没有跳动了、呼吸停止了。
六是受喜,心里非常高兴。
七是受乐,生理上的乐。
八是受诸心行。心里头起一个思想念头,生理上马上感觉到。比如说在定境中,你起了个坏念头,自己会受不了、吃不消,身体都不对了。
九是心作喜,是不是跟第六个重复了?不是,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觉,而“心作喜”不是感觉到,而是心理状态另外起了喜悦的境界。
十是心作摄,指心的作用。比如说你从北京来,坐在这里念头一动,就知道北京的事了。无所不在,此心遍满虚空。这是比方,不要去玩这个。
十一是心作解脱,自己不会被思想、烦恼、情绪困住。
十二是观无常,知道世界上一切都靠不住、都会变化,没有永恒。
十三是观出散,一切万事万物没有永恒,都有消失的一刻,都是空的。
十四是观离欲,这时候脱离欲界了,已经完全超越男女爱欲,没有了,变成喜乐境界了。
十五是观灭,自己身体可以丢了,身心都可以起变化的。
十六是观弃舍,实时都放下,什么都可以丢下。所以禅宗很多大师修到了家,年纪到了要走时,说句“再见”,一打坐,眼睛一闭,走啦。弃舍,把身体丢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屙了一坨大便在这里就跑掉了一样。
这是十六种特胜。
问:现在这个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型态都不同,如何做功德,才能真正服务社会大众?
真正的修行在于行为,要做到实际的事。真正的佛家的大乘精神,是完全忘记自我、个人,而去为众生做事的。释迦牟尼把它归纳起来,有六个方向,在梵文叫“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达那个目标的意思,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智慧)。
这六个方向是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为自修自养,为自已的;一个目标是自己要慈悲、爱众生,不只是爱人类。
简述如下:
1.布施,就是基本上都替众生着想而做的,一切都不为已,就是没有条件、没有要求、没有收获的付出。
内容包括三方面——第一个是“外布施”。思想怎么帮助、拯救这个社会。小我部份,是指别人所需要的钱财、物质等。我这里有,毫不考虑,都给他。就大我来讲,要有牺牲我自己的性命来换这个社会更好的心念。
如果要举个例来讲,内容太多太多,要把握的就是一点原则——有一点、一念自我私心,都不算。但没有人做到,包括现在这些宗教的教主都没有一个做到的。都只会讲理论,要做到完全不顾虑到自己,很难的。
第二个是“内布施”,内布施是指精神上的布施。传布知识(教书)、给人家解决问题(像法师啊、神父、牧师),做的都是精神布施。这都是讲原则性的。
第三种最难了,就包括了外布施和内布施,综合起来叫“无畏布施”。使人家没有恐怖、没有烦恼。
2.“持戒”,持戒的内容也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行为,自己的行为处处有个规范。这个规范的内涵又有两点。一个是消极的——自己从来不会做坏事,不会讲坏话,不会犯错误。包括古代东方西方的道德传统,及现在的法治观念,都在内。
积极的呢,是自己做好事,也影响大家一起做好事,不但人类,包括整个世界一切众生,都是博爱、康乐的。这还是有形象、有作用的。
第二个是内在的,自己修持,不管禅定也好、不禅定也好,自己的思想、动念,最后都修持到没有一点坏的观念,都是光明清净的。这是内持戒的一部分。
3.“忍辱”波罗蜜,意思就是勇敢,自己甘愿受一切罪,等于基督教的耶稣,能为世人吃罪,而自己上十字架牺牲了,这个儒家叫做“大勇”。
忍辱也包括三个内涵。
一个是有形的忍辱,譬如我们活在世界上,随时有艰难、痛苦,读书也一样,有很多挫折,很多不满意,都要忍过去,要原谅别人、原谅环境,转而要求自己。这种修养很痛苦的,要对付自己,“真的忍住”。在行为上这是有形的。
进一步到了“内忍辱”,修养到这个程度,任何人对不起你、甚至要杀害你,都没有什么关系,能够慈悲他、教化他。心理上没有一种“忍”的作用。
第三种内涵的忍辱,是做到非常自然,也无所谓一个人的不对,看一切众生都一样,心里头都没有事了。
4.那么中间有一个叫“精进”,就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对自己要求上进。“精进”在六度中处于是间的范围,做学问也好,做功德也好,都要不断的努力精进,不能松懈,要求很严的。
5.后面两个专门讲内在修养,一个是“禅定”。
6.然后是“般若”智慧的开发,成道了。
总而言之,你现在问的问题,归纳起来很简单,自己做每件事、每个行为、每个思想,观察一下自私的成份占了多少?自私成份慢慢愈减愈少,甚至没有了,就是真正做功德的深层内涵。
问:针对目前的世界和社会状况,做功德时,有没有哪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特别强调的?
事实上,今天的人类文明,做功德、做好事的观念,已经普通存在了。过去不管是西方、东方,什么社会环境、历史的经验,做功德都是从个人出发的。十九世纪以后,思想改变了,说民族自由,这个社会观念就独立起来了,自然而然,大家都在做好事了。你知道的啊,你专门管这些事,每个公司都组织福利啊、组个基金会啊、养老啊、保障的,都在做了。
但是不要研究内容,那个资本家做社会福利工作,实际上为了免税啊。他也在盘算这样钱会用得少……虽然是假的,但也在做了。
什么老人基金会啊、贫穷救济会,都在做了。做了之后,有些人还利用这个,自己来占利益。
问:根据我所观察到的,很多在社会上做慈善业的基金会,他们的观念主要是“与恶对抗”,跟不好的、坏的东西或人对抗、作战。无形中形成了对立,是一种愤怒性的观念,您对这有什么看法?
这个就应该要告诉他们,真正的布施是无私的,不应该对立,要都能够忍受。像刚才讲的“忍辱”,忍辱就是原谅一切邪恶。
从道德来讲,若有“我在做好事”的观念,那就错了,已经对立起来。真的做功德,是没有这个观念的。
我听说,你收养一个孩子,把他留在身边带他,你并没有期待这个孩子将来长大能赚钱供你吃穿,这个就是对的。这就是无私的付出了。
社会上有些基金会、资本家,做功德的理由都不够格的。但就像我刚刚说的,他们总算还是做了一点。虽然是假的,也做了一点。
问:在念咒的时候,气用完了,再吸进来时,肺部觉得不能吸了,可是又还感觉意犹未尽。这个时候再有气,脑子里就觉得好像快要昏倒了一样,该不该放掉?
你怎么晓得气吸进来了,肺充满了?呼吸进来到气管,两个肺是呼吸经过最重要的机器。肺是过滤的机器,你有没有看过肺?你把动物的肺买来看,上面是薄薄的一层白膜包住的,这一层白色的外衣非常细,有孔的,我们为什么会气喘、生痰?就是外面这一层纲膜被很多水给冻住了,那些空孔不通了,就会气喘、生痰。所以肺是过滤呼吸进来的气,不是说肺吸满了就叫充满了,不对。
你氧气进来太多,在里面变二氧化碳了,所以难受嘛。耳朵为什么气进来会呜呢?如果气没有了,耳朵也会叫的。中医告诉你,“耳通气海”,通到下面,所以有耳呜,或者耳朵蒙住了,肾气不通。
你坐到发晕的时候,还在吸气,你不要憋死啦!它是个来往作用嘛,你把气老是憋在那里干什么呢?真是晕,就要放。
问:我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能量会比较强,这时候就自然会知道一些事情,会收到或放出一些讯息,会变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沟通。可不可以说明在修行上,这一方面的过程是什么原因?
这是禅定会经过的一个境界。甚至你太注意用它,会发各种神通,能够知道人家心里想什么、能够知道未来的事。但用久了不好,自己的进步会受限。
等于一个东西分两面,一个体、一个用。你现在讲的是心性的,静定境界在禅定、修禅时会发生的;还有更大的功能、神通,都会起来。这条路是不宜走的,一定会偏差的。它与“明心见性”那条路偏差了,这里差了一点,将来后果就会偏离很远了。
最好目前暂时不要用,不要多注意它。归到自己清净,把它放掉。
问:修行人想精进修道,应该吃生的食物吗?
不,要吃煮熟的。
如果吃生食吃得很习惯也未尝不可,像牛、羊一样吃生的也是可以,但是你有看过牛羊活一百年的吗?西方人觉得生吃比较健康,等到将来有结论再看看嘛。
问:有些男性因为修行禁欲,又练很多硬功夫,又打拳,结果一个晚上勃起好多次,下不去,
第二章 有关学佛
文章评论
一念兹
顶礼南怀瑾大师。南无阿弥陀佛!
极乐我的家
[em]e196[/em][em]e196[/em][em]e196[/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