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文化综合知识点精讲精练参考答案
个人日记
一、汉字字音、字形
第一节 字音
1~5 BCBCD 6~10 CBACD 11~15 ABCBB 16~20 ACCDA
第二节 字形
1~5 ADACC 6~10 CBCAD 11~15 DDACA 16~20 BCBCD
二、实词
实词:
1答案A 解析:“置疑”常和“毋庸”连用,意为“无须怀疑”,常用于否定意思的表达中。“质疑”:提出问题。“兴味”:兴趣,常和“索然”连用,表示“没有了兴趣”。“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否则”:连词,意为“如果不这样”。“反之”:紧承上文,指与上文所述情况相反的概括语。
2答案:D解析:安置:指人或物有着落,在适当的位置,多用于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安顿:一般的安排处理,安排妥当。监察:指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工作人员。检察:指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前者偏重于监督、检举,后者偏重于审查。开创:指开始建立,创建。开拓:指开辟,扩展。
3答案:B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采用:认为合适而使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4答案:B解析:①工效:工作效率。功效:功能,效果,作用。此处应用“工效”。②准备:预先安排或筹划,多指一般行动。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多指重大的事情。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筹备”。③泄漏:(液体、气体) 漏出。泄露: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此句指气体漏出,应用“泄漏”。
5答案:B解析:生产:动词,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出产:动词,天然生产或人工生产;又作名词,出产的物品。消费:动词,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引领:动词,引导,带领。
6答案:A解析:濒临:紧接,临近。毗邻:(地方)毗连。“疏离”比“疏远”程度更甚,与后面的“孤单”相照应。权限:职权范围,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根据语境和搭配,应选“权限”。鉴于:表示看到,考虑到。出于:表示来源于或从某种立场态度出发。
7答案:A解析: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贯注:(精神、精力)集中。灌注:浇进,注入。时效:时间短,效率高。实效:实际的效果。
8答案:C解析: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忽略:没有注意到。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安宁:(心情)安定。暗藏:隐藏,隐蔽;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
9答案:A解析:隐晦:(意思)不明显。隐讳: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淡泊:不追求名利。淡薄:(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剧烈:侧重急剧猛烈,表示变动急剧和刺激厉害,可形容药性、疼痛、震动、晃动所达到的程度,强烈:着重指强而有力,也指程度高、浓度大,运用范围较广,能形容光线、色彩、对比等,也能形容欲望、感情等。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10答案:C解析:功效:功能,效率;工效:工作效率。悉心:用尽所有的精力;细心:用心细密。于是:表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因此: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可单用,也可与“由于”联合使用。
11答案:D解析:①情景:具体场合的景象、情形。情境:境地、境况。②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③“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当用“如果……就”。
12答案:C解析:①日前:几天前,指过去了的。目前:说话的时候,指正在进行中的。由句中后面的条件关系复句所表达的意思可知,行为处于进行中,故应用“目前”。②妥当:稳妥适当。妥善:稳妥完善。两个词语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适当、恰当”,后者侧重于“齐备、全面”。根据语境,用“妥善”更好一些。③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否则:如果不是这样。前者指行为的反向情况,后者指在假设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语句后半部分旨在说明反向情况,故应用“反之”。
13答案:B解析:“也”有“表示同样”的意思,“更”表示递进关系,更进一层。结合给定的语句内容,侧重于谈“行者”,因此第一个空应填“更”。躬行:亲身实行。躬身:①亲身,亲自;②弯下身子。结合句意,第二个空应填“躬行”。“发挥”在此意为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
14答案B解析 “祈求”侧重于态度诚恳;“乞求”则强调低三下四,与语境不合。“熟悉”侧重在知道得清楚明白;而“熟习”注重技术掌握得熟练,了解得深刻。 “推托”指借口拒绝;而“推脱”侧重在推掉、摆脱某种责任。
15答案C解析 “迟疑”侧重于动作;而“犹豫”侧重于内心活动,适合语境。第2句中语境在强调“一步一步”,只有“逐步”才能表示这个意思。“化妆”侧重于梳妆打扮,不适合语境,只有“化装”表明假扮成另一个人去瞒过敌人。
16答案C解析 “杂乱”是多而乱;“凌乱”是不整齐,无秩序。根据语境,显然应选“凌乱”。“演化”也有“演变”的意思,但它多指自然界的演变,结合语境,应选“演化”。“功夫”是“本领”之义,而“工夫”指“时间”,应选“功夫”。
17答案C解析 “遏制”是制止和控制的意思,“遏止”是用力阻止的意思。“限制”是指规定范围内不得超越,而“制约”是指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不耻”即不以为羞耻,常用褒义,如不耻下问,“不齿”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18答案B 解析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能指文学艺术作品达到的水平。 “赞扬”既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聚集”指人或事物会合,凑在一起。“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云集”表明的人数比“聚集”多,且有强调来自四面八方的意思。
19答案B 解析 “防范”意为“防备”,“戒备”贬义词。“防止”意为“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中性词。“勾通”意为“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沟通”意为“是双方能连接”(沟通思想、文化),中性词。牟取、谋取是一对同义词。牟取是贬义词,谋取是中性词。
20答案A解析 周旋:与对方较量;斡旋:调解。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检验:检查,验看。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不能带宾语;滞留:停留不动,能带宾语。
虚词:
1答案D解析:全句由四个分句组成,第一层应从“那么”之前切分,前后为假设关系。再对全句第二层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第一、第二两句间为转折关系,第三、第四两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再结合选项可以选出正确项。
2答案D解析 D项“被”是多余的,应删去,因为“应邀”就包含着被动的意思。
3答案D解析 “何况”、“况且”、“而且”三个都是连词,三者似乎都有表示递进的意思。“何况”主要用法有二:一是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甭提”,两件事对比、映衬,用浅的烘托深的,表示甲如此,乙更如此;二是先举一层理由,然后进一步举一层理由,从说话人来看,后一层更重要,更充分。“况且”有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的意思。“而且”主要用于表示后一成分比前一成分进一层。
4答案B 解析 句①显然不能加“的”,可排除A,D两项。②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存在”前必须加“的”,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C项中无②,可排除。③句“你 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句④显然是应该加“的”,不加“的”意思不明确。
5答案A 解析“马上”、“立刻”都表紧迫性,但“马上”的紧迫性有时幅度较大,“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重在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易避免;“越发”限于同一事物的进步变化大,两种事物比较不能用“越发”。
6答案C解析“甚至”提出突出的事例;“以致”多表法不好的结果;“以至”用在下一句话的开头,表示结果。
7答案B解析 “从而“是连词,表示结果和目的。一般来说,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B句“从而”前后不构成这样的关系。应该删去“从而”。
8答案:①虽然 ②但是 ③反而 ④因为 ⑤不管 ⑥都 解析:做本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在填写关联词时应联系上下文,辨明语句间的关系。
9答案B解析 “一向”和“一直”都表示行为的一惯性,但“一向”着眼在行为、习惯的从来如此,而“一直”着眼在动作、行为的连续性。“确实”表示肯定,与前面的“真是”语气一致,而“大概”表示可能性,“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故②句应用“确实”。“由于”不用于倒装句,应用“因为”。
10答案B解析 A项“既”作为连词,表示前提条件,本句是转折关系,“既”要改为“虽”;C项“对”与“于”重复累赘,去掉“对”;D项“更”表示在前者基础上程度的加深,因为前一分句并非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故“更”使用错误。
11答案C 解析 根据句子间的关系应选C。
12答案C解析 因为①②构成并列关系,而④⑤是条件关系,①②和④⑤是递进关系。
13答案B解析 A中“为”应为“对”;C中“或者”应为“还是”;D中“了”应去掉。
14答案A解析 ①与其(连)——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常用“毋宁”“不如”呼应。②约略(副)——约,大概,约莫a.一般放在动词短语前面b.用在数词前,这个数词应是一个大概数字,而不能使用明确数字。③从(介)——表示“拿……做起点”一般与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短语,表示范围的起点。④诸(兼)——表示“之于”。
15答案 C解析 A中虚词“反之”是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之意,与语境不合,可改为“相反”;B中虚词“而”赘余应删去; D中关联词“不管”与后面的“和”不搭配。
16答案D 解析(A这个句子旨在指出“阐述”的对象,当用“对于”;B“逐步”多用于人的有计划的努力;而"逐渐"多用于事物的变化。“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人为的,故应选用“逐步”;C中“了”与“正”产生矛盾,可删去其中一个)
17答案 D解析 (A中“根据”与句中“表明”不搭配且赘余,应删去;B中误用介词“以”,应改为“由”;C中“因而”前后不是因果关系可删去)
18答案A解析A项中“可能”这个连词在这里强调的是“可能性”,与前一分句表现的“不能接受”的原因句意连贯。B中的“至少”是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这就和后面的“以上”相矛盾,二者只能取其一。C中的“并非是”所连接的后面的结果与前面分句应该是截然对立的,用“并非是”显得语气不强,减弱了肯定意味。D中“向”这一介词应用在较远的对象前,这里用“和”“跟”为好。
19答案略
20答案B解析 先看第①句,该句前后两层意思是先讲“国外有种说法”,然后再指出这种说法的依据,由此可知前后两句是结果和原因的关系,所以应选“因为”。第②句 “其实”是指下文所讲的是事实,“而且”则表示下一层意思是比上一层意思更进一层,根据语境及表达的意思,当选“其实”。第③句从文字所表达的意思看,两者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据此,可确定应选“不但……也……”。
三、句子
第一节 辨析句子
1.D(A.“许多”应移到“青年”前B.“丰富多彩”移到“展品”前C.“不禁”移到“我”后D.表意不明,“鲁迅的书”有歧义)
2.D.(A.“好的”移到“方法”前B.“许多”移到“先进”前C.“不”移到“方法”前D。自相矛盾)
3.A.(A.杂糅,删去“把我”B.主谓搭配不当,改为“第二次考试,他已经被录取了。”C.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雨点挟裹着风哗哗地落了下来”D.主谓搭配不当,将“呼啸”改为“沸腾”)
4.D(A.动宾搭配不当,将“回答”改为“实践”B.动宾搭配不当,将“提”改为“开”C.动宾搭配不当,将“注目”改为“注视”D.主谓搭配不当,删去“和疾病”。)
5.B.(A删去“使”.C.缺谓语,“劳动人民”后加“过着”D.缺关联词,“收获”后加“却”)
6.B(A.关联词赘余删去“由于”C.“正在”和“进行”重复,删去“进行”D.删去“离现在”)
7.D.(A.句式杂糅应删去“举行的B。结构混乱,删去“上”C.中途易辙。在表示前加“它”)
8.D.(A主语应为贝多芬删去“的”.B.偷换主语,应在“是有”前加“他”C.滥用否定词删去“不”)
9.D.(A“非常”和“至关”重复任意删去一个.B.张仪和王强谁被老师叫去,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应是特长得到发挥,删去“的兴趣和”)
10.B.(A.“禁止取缔”表意不明。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C.看不上有两种意思,一是轻视,一是没有条件看D.表示愤概的具体是什么事情没有说清楚)
11.B.(A.表意不明,数百位到底是修饰死难者还是亲属C.表意不明,是送祝福还是祝福和礼物都不送D.表意不明,是孙燕自己拍照还是照片里的人是孙燕)
12.D.(A.不合事理,“遇难者”是不能“求救”的B,自相矛盾,删去“争先恐后”C,自相矛盾删去“伟大的天然屏障”)
13.C.(A.改“人体对血液”为“血液对人体”B.改“这对我们”为“我们对这”D.改“这本书对他”为“他对这本书”)
14.D.(A.概念使用不当。将“天险”移到“大渡河”后,并在前面加上“等”B.分类不当,“干部、青年、女同志”是交叉概念,不能并列,改“和”为“有”C.“奖金制度”应是“按劳分配”制度中的一种,不能并列,删去“和奖金制度”)
15.D.(A.有歧义,“15日前去汇报”表意不明B.否定词滥用。删去三分“不可”C.语序不当,将“深刻的说明”与“详细的规定”互换位置。)
16.A(B应在“我市”后加上“出现了”并删“是”字;C删去“知识”;D应把“人群”改为“人”)
17.A(B“将来”移至“自己”之后;C“年轻的妈妈”有歧义,可比较“我”,也可比较“女儿”;D“教导”与“出现”搭配不当)
18.C(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
19.B(A主宾位置颠倒,应将“足球就对他”改为“他就对足球”;C成语用法不当,将“虚张声势”改为“严格把关”;D将“有无”去掉)
20.D(提示:A项中“不是”应放在“价格”之前;B项中“如果”跟“反而”不搭配;C项中“和”应改为“或”。)
第二节 变换句式
1.小狗被蔡萌萌牵着,突然遇见一只大狗,立刻让蔡萌萌抱起走了。
2.难道我们不能赶上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
3(1)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呀! (2)难道我们的校园不是非常美吗?
4.大扫除时,班长看老师拿着扫帚做清洁,就从老师手中抢过扫帚来,并把老师安排到讲台旁,让他看着大家做清洁。
5.用挖耳屎的家伙舀着的色料,被点蓝工人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状的小格子里。
6(1)这不得不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重关注。(2)这能不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严重关注吗?
7.请你帮我拿本书。
8.我们应该奋起直追。
9.我们被这道数学题难住了。
10.“要谈五四以来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到朱自清,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这话不无道理。
11.①他的藏书被大火烧掉了。 ②大火把他的藏书烧掉了。 ③谁说大火没有烧掉他的藏书?
12(1)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成功的希望。(2)这件事并非没有成功的希望。
13.直到她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被代工老板榨完为止
14.人的“聪明”和“愚笨”,不是天生的。
15.同学们把一项任务交给我。
16.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17.我们非要加强素质教育不可。
18.谁都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19.古往今来,没有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大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20.“这劳动的场面使他们深深地激动了”改为“他被这劳动的场面深深地激动了。”
四、标点符号
1答案:A(B、两个顿号改为逗号,C、括号应放在“斑斑”之后、逗号之前,D、“山重水复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句号删除)
2答案:D(A项冒号去掉,句中在引号外;B项“二、三十米是约数,中间不应加顿号”C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3答案:A(B 括号放在引号外面,因为它属于句外括号。C 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叹号改为逗号,最后一个句号改为叹号。D破折号改为冒号,因为“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是总括上文)
4答案:A(B项,书名号改为引号;C项括号前的句号应放在括号后;D项,“是……还是”选择问,第一问号应为逗号)
5答案:D(A第一句号改为逗号;B第一个问号改为句号,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C第三个分号改为冒号)
6答案:D(A“工作人员”后用句号;B括号内“分量”后句号去掉;C引号内句号移出)
7答案:C(C项省略号与“等等”同用,重复了 )
8答案:D(A项的冒号和后引号前的句号应去掉,再在后引号之后加逗号;B括号应在“理论”之后;C“一个字”后应用表提示的冒号)
9答案:C (A项不应用问号,因为后文决定了不是直接疑问。B项引文末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因为引文是句子中的一部分。D项是课本上的原文,至今还未改,错误有三处,直接引了三段原话,最末一个点号在引号之内是正确的。而前两段引的原话,句末逗号应去掉,应在引号之内加句号。最后那句引文中间无需加分号)
10答案:D (A项,该句为陈述句,句末不应用问号。 B项,去掉括号,把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句中括号内的语句不是注释性的文字,而是很重要的、必须说明的内容。 C项,“孤傲如云间鹤”句中的句号应当在引号外面)
11答案:B(A.“五、六点钟”中的顿号去掉;C.把问号改为逗号,“同学们”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D.“总要使它单纯,始终一致”后面的句号放在引号外)
12答案:A(B.“人民日报”加书名号。C“扶持一个人创业,带动一批人上岗”加上引号。D.把后边的单引号放到“退”后)
13答案:A(B在“心语”后加破折号或逗号。C“他”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D前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
14答案:B(A.省略号后面不能再用等等。C.第一个逗号应改句号。D.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15答案:C(A.两个问号应为逗号;B.分号应为逗号;D.括号内的句号应去掉)
16答案:B (A项中“应允”后的逗号应改用冒号,C项中“(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版)”应放在句号外边,D项中“一段”后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17答案:D(A,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第二个问号改句号。B,去掉后引号前的句号。C,“使人骄傲自满”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18答案:C(A项“别跑”后应用逗号,“小祖宗”后用感叹号。B项冒号具有总结上文的作用,用在此处,与后文的“所以说”重复。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19答案 :B(A.逗号改为问号,C.“这种打印机所用的墨汁就是浸泡在营养液中的人体细胞”句中的“墨汁”要加上引号,D.“小说诗歌”后加上破折号)
20答案:A(B、二、三年级是实数,用顿号。C、应为“桃李杯”,10日后用句号。D、用逗号)
五、修辞答案
1、C 2、B 3、D 4、C 5、B 6、B项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实生活中存在二米多的人,并未运用夸张修辞格。 7、C A项运用借代,用“乌纱帽”代“官职”。 B项运用借代,用“丹青”借代“画画”。C项运用借喻,将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 D项运用借代,用“银的”和“铜的”代指钱。 8、B ACD比拟B比喻 9、D A项中的“好像”表示猜测。 B项中的“像”是将“她”与“母亲”作比较。 C项中的“像”是对前面的陈述的举例。 D项中的“好像”是将“街灯”比作“明星”。 10、C A项运用借喻,将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 B项运用比喻,将“头”比作“拨浪鼓”。 C项运用了借代,,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