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我读王立群

个人日记



因为王立群,2007年曾被称为中国的史记年。因为那一年的百家讲坛他独占鳌头,讲了整整一年的史记,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讲了史记,还讲了宋史。

而我的2015年,注定是王立群年。我不仅要跟着王立群老师读历史,我还想尽可能多的读王立群。而实际上,这两点已经密不可分。因为跟着王立群一定会了解一些历史,而在这些讲座或者演讲中我又会了解王立群老师本人。

我预想,这将是一件多么美好,充实而幸福的一段历程。

在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上,王立群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第一时间将他获奖的消息电话通知他母亲时,他母亲说:“这是个好消息,但我更想知道,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看我?”王老师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河大的已毕业的莘莘学子可以常回母校看看。

而我读这段话的感觉是,带着一片赤诚之心去拜访,看望一个人,应该是对这个人爱戴,敬仰的最温暖的一种表达方式。

王立群老师出生在1945年,如果我的父亲还活着,就与他一般大年纪。不过父亲读书时比王老师要幸运,因为父亲的成分是贫下中农,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他顺利地走进了大学,并且也是在河南,当时的洛阳机械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工学院。也许因为这个缘故,我对王老师还有一种别样的情结。
所以,2015年,我有个愿望,就是去开封河南大学,看一看王立群老师。就像一位学生去看望自己可敬的老师,一位朋友去拜访另一位朋友,或者是一个女儿去看看慈祥的父亲。不过在我的愿望中,我没有用拜访这个词,因为,我猜想像王老师这样的名人,虽然出名给他们甚至给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一个省带来极大的声望,但同时他们的生活也被无奈地打扰着。我想,如果我可以以旁听的身份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或者王老师在校园散步的时候偶然遇见,就挺好的。

从2006年王立群老师走进百家讲坛,就一直是讲坛的一枝独秀,他在百家讲坛里讲的时间最久,当然也最多。他的粉丝可谓不可计数,包括国外的许多华人,都喜欢听他的讲座。因为名字的关系,大家把他的粉丝戏称为“群”众。而我只是众多“群”众中的一员,并且后知后觉,到2014年才开始锁定王立群老师主讲的百家讲坛,真的有点汗颜。

不过,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缘分,是不以时间的先后排序的。

从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大风歌》,《汉武帝》,《项羽》,《吕后》,到现在正在欣赏的王立群读《宋史》之第一部《宋太祖》,一步一步,王立群老师的一言一笑,都已经深入我心。甚至他那大大的耳朵,略歪的嘴巴,有时候不标准的普通话,都变得特别萌萌哒。因为这些在他的博学,儒雅,厚重的学者风范的素养包容下,都变成了可爱。

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不仅越来越喜欢百家讲坛,喜欢历史,其实也越来越喜欢王立群老师本人。他在各个时间,地点的,只要能搜索到的演讲,讲座,我都想一一细听。我发现就连他在河大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都是那么精彩。

我想,无论结果怎样,我得努力去做。我想见王老师,无论最终能不能见到,我都要做最好的准备,这样在我看来才能有资格去见他。这最好的准备就是继续关注王老师的作品。

王立群老师在2009的河大毕业生典礼上,说“不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所爱的人砍柴看花,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总需要一个目标。”

我很清楚自己的目标。








文章评论

欣阅

人能仰望就是幸福。

卧野山寮

一个学者,一个目标,一份坚持,向你学习!

兰山听风

喜欢一个人,是没有道理的。[em]e113[/em]

蓝兰

好人好梦!梦想成真!听海妹妹早上好!

红红

先点赞,抽时间再仔细读,腊八快乐!

……

加入“群”众,结伴而行

沙漠

话说 是不是放假了听海 ?[em]e114[/em]

二十年目睹

崇拜王立群,实际上就是崇拜科学人文,向往精神风范。哪些人在神往?那些思想独立的人在仰望。

二十年目睹

王立群读史,听海读王立群。我读听海,看谁敢读我!我今读你人笑痴,他日读我知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