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伴我
个人日记
记忆中,多少年不曾走进过书店了。
有一段日子,一个人在外面飘着,长长的假日,或者,候车的间隙,时间多半都会选择在书店里或者书摊儿上消磨掉。那样的日子,人是飘着的,内心,却是熨帖而充实的。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日子,应该追溯到在校读书的时光。学校的图书馆和学府路上的书店,有多少幸福的光阴都在那里安静的度过。
在没有走进省城读书之前,我仅仅进过一次书店,现在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寒假里去城里的姑姑家做客,母亲给我的盘缠,买了两本书回来。
我过去生活的小镇,是没有一家书店的。就是有,那年月,也没有富余的钱买书来读。
从小喜欢读书。凡是拿到手的带字的纸片,都会看了又看。
很小的时候,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个供销社,那里时常会有新进的连环画。一个小伙伴和那个店员是亲戚,便会软磨硬泡借了来读。一本连环画,通常一个中午,就会读完。《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在连环画中读完的,直到现在,都没有再读过完整版的《西游记》。还有《聊斋》中的许多故事,比如《胭脂》、《画皮》等等,都是那时候读过的,就算后来读了蒲松龄的《聊斋》,也都觉得没有连环画那样生动好看。连环画图文并茂,那种记忆是再深刻不过了。
《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在小学时读的。这要感谢父亲的一位好朋友,邢姓老先生,他年轻时读过私塾,不知什么原因,从辽宁来了黑龙江,据说带了满满几箱子的书。邢姓老先生惜书如今,不肯随便借书给别人看的,但是,他又极爱谈古论今。我总是要微笑着,笑到表情僵硬,说着蜜一样又甜又软的话,讨得老人家高兴,才能舍得一本,要双手捧读,不折不皱的还了他,才能讨得下一本。《隋唐演义》、《呼杨合兵》、《说岳全传》、《呼延庆打擂》、《霍元甲》、《陈真传》之类的评书,都是厚着脸皮从老先生那里求到的。那时候,小小的心思里,很想知道老先生家里到底藏了多少宝贝。我在外面上学的时候,老先生去世了,后来问过父亲,是谁要了那些书。父亲说,老先生的遗物都被女儿女婿经管了,书应该是没人看的,没人在意了。
也许是因为那时比别的同学多读了些书的缘故,小学的作文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记得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婉转的询问了我,作文是不是抄袭了,我委屈的哭了。后来,在全镇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我得了唯一的一等奖,老师不再质疑我的“实力”。悲催的是,多年过来,文字能力也没怎么见长进……
到了初中,视野开阔多了。来自全镇的同学,虽然大家都不富裕,毕竟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图书的来源就广了。那时,武侠小说大行其道。金庸的,古龙的,卧龙生的……只要到手,就会废寝忘食的读。“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多半都读过。最爱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那时,对于那个无酒不欢的李寻欢甚是钟情!也就是那时,接触到了琼瑶,三毛,亦舒,罗兰这样的一批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的作品。琼瑶的小说读过,但不痴迷,却魂牵梦绕的爱上了三毛……
到省城读书,第一次走进学府路书店,就被书架上齐刷刷的一大排三毛的作品摄了魂魄。之前,我只是如数家珍的看过几篇。拿到手,每一本都不舍得放下。封面上,三毛,明净爽朗的笑着,参差的牙齿,长长的头发,不染纤尘的眼睛,仿佛都在诉说着她的传奇,令我欲罢不能……记得,那一次花掉了54块钱,买回了13本书,后来在同学当中借丢了《送你一匹马》,很长一段时间,总是觉得心里有一点不是滋味。现在想来,不过是区区54块钱,在那时,应该是一个月的标准伙食费,花掉了,又不肯再跟双亲开口,只有在后来的日子里慢慢的节省下来……后来,节省饭钱,又买过盗版的《张爱玲全集》、《霍达全集》(包含《穆斯林的葬礼》,《补天裂》,《未穿的红嫁衣》三个长篇),当然,这都是在地摊儿上买的,一直舍不丢弃。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接触到了很多的世界名著。《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三个火枪手》、《红与黑》、《飘》等等,数不胜数的名著,让我大开了眼界。也就是那时,郁达夫,徐志摩,鲁迅,矛盾,巴金,胡适,郭沫若,沈从文,张恨水等等中国的文化名人的作品都有的看,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谓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无论是励志的,还是抒情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人文的,无论是文学的,还是社科的,无论是力透纸背的经典之作,还是才子佳人的诗词小札,令那段物质贫瘠的日子活色生香……
也感谢那样的年华,人儿似乎也是至简的,至纯的,好朋友在一起,也愿意分享读过的那一本好书,那一篇美文。《与狼共舞》就是老明推荐才读的。《大漠孤烟》那首诗是时光拿给我看的,后来,又同时光,小明一起朗诵,录了磁带。直到今天,这首诗,依然保存在我和小明的空间里,因为喜欢,也为了铭记那段岁月……
毕业后,工作,成家,后来一个人在外面飘着,再后来又回到原点。好像,读书的心思就淡了。
有时,抱怨书太贵了,自嘲是一个买不起书的爱书人。可是想想,也不尽然,不用节衣缩食买书了,每年置衫的钱拿出一部分用来买书,也该满足自己的阅读了,哪一件衣衫是非买不可的呢,多一件不多,少一件不少。
有时,一本书,会看上一两个月。
有时,看书,也如同打打牙祭。
但是,依然喜欢书的味道。白纸,黑字,那一缕幽幽的香,水墨样的在心头荡漾开来……
文章评论
梦里麦香
想读书的时候买不起书,买得起书的时候看不进书。看此文不禁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
莫辰
读了文又回到了读书的的年代。
月朗星稀
[em]e100[/em]你写的那些书,我很多都读了,只是,有些情节又记不清了。[em]e163[/em]
一株开花的树
阿珠阅读相当丰富了,你说到的作者也都是我喜爱并阅读过的,所谓人以类聚吧,只是我读而不精,好在现在已有岁月的经历,读书时心中有了一份深的沉静,明白不仅是岁月可以使人沉静,阅读也可以赋予人岁月以外的沉静
清夜无尘
同感,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书是人们的精神大餐,如今,心浮躁了,似乎也没有了那时读书的宁静心情。
小乔初嫁了
找到了读书的感觉,可惜很久远了
释然
[ft=,2,]想看书是没钱买,有钱买时看不进。唉。我买的书不少大都束之高阁。[/ft]
琉璃
那个年代书对于爱学习的人是宝贝,现在爱网络的人比爱书多。
三月荷
[ft=,2,]静下来读书 很难做到了 即使在校的孩子 时代?心态?[/ft]
阿尔斯楞
[em]e142[/em]!!想想还真是的![ft=,4,楷体_gb2312]《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在小学时读的,而且还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完的。哪时没多少钱,可爱好却挺多,多数的书都在同学间借来借去的,呵呵,现在虽然有条件了,可看哪种看书的感觉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淡了。。。[/ft]
青鸟
[ft=#336666,3,][ft=#336666,3,]和友一样喜欢书,但是却不喜欢小说。中学的时候,班级里女同学都在看琼瑶的书,男同学则看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书。我记得我只看了一本琼瑶的《窗外》,就再没看过。后来长大一点,也假装看了一些名著,但内心却不是真正融入其中的。尤其是看俄国的那些作品,名字太长念起来一大堆,我一看就没兴趣了。不过读过的小说里还是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比如《瓢》和《简爱》。[/ft] [ft=#336666,3,]现在也喜欢在床头和枕边放几本书,晚睡前随意读一点文字,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我称之为乱乱的阅读。也许这乱乱的阅读才适合我这个伪书迷吧。虽然网络里什么都有,但[/ft]我却一直和友友一样,固执地喜欢背靠床头,翻阅白纸黑字的感觉,似乎那翻书的声音都令人迷恋。[/ft]
杨柳青青
妹妹可好,久违了! 你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意境悠长。这与你读的书多,阅历丰富和所受的高等教育有关。喜欢你、羡慕你!
千岁寒
“新年喜得七天乐,难有清闲静读书。”在纷繁的社会生活里人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和心境去享受读书所能带来的忘我的乐趣了,然而书香始终是慰藉心灵,平复创伤的最好的选择。你的文章又唤回来了我久违的感觉。谢谢。
千岁寒
你的文章平凡、质朴、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透着感人,无意中会牵动朋友(读者)内心中最深,最真的记忆,你文章中谈到书归了谁,书总会不折不皱的情节真的深有同感。甚至令我能相见当时的样子。这样的事我也干过。又一次我从一位老先生那里淘来了几页启功字帖,就是如此的经历
七七
最喜读书、享受文字所带来的宁静。可毕竟年龄小,许许多多的的文字只是错略的阅,品不出其中的沧桑与悲酸,但仍固执的喜欢文字所带来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