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执书法…… 贾柯
个人日记
阅读《悲欣交集》,最倾慕之处在于李叔同的书法。
见字如人,他的书法题字如流云风拂在书中随处可见,每至一处,不只悦目更是倾心,那一手好字的飘逸与温厚,真令人驻足伫立,低回不已。
他的书法,功底、悟性、性情皆备,全有章法可依,然而法无定法,不拘于法,更见心性修练。
由于多年的金石功底与潜心修佛,使他在书法上众体兼备,纤秀处见出柔和谦卑,锐意处见出勇猛精进,圆融处见出宽厚慈悲,庄重处见出肃穆方正,落成人字合一登峰造境的完美之界。
李叔同在艺术上本是上天恩宠的人,他绚烂时有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身怀多种禀赋,诗词书法音律绘画戏剧他无一不精。这个在各类艺术上极为舒放光华之人,当他成为弘一法师之后,之前诸种才华他一一放下,唯一保留的是:书法。
为何独执书法?
要知道李叔同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他出国留学,中国的话剧、油画、钢琴音乐是由他开始带入的。只简举一例,他在日本组织了戏剧社团“春柳社”,是中国新剧的发端之焰。
且在《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的表演获得过极高的评价,松居松翁曾评“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李君仍在努力这种艺术,那么,岂容梅兰芳、尚小云辈驰名于中国的戏剧界。”
当然,一家之言未必全信,但从中大致总可以见出李叔同在戏剧上有夺人的光芒。
且在《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的表演获得过极高的评价,松居松翁曾评“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李君仍在努力这种艺术,那么,岂容梅兰芳、尚小云辈驰名于中国的戏剧界。”
当然,一家之言未必全信,但从中大致总可以见出李叔同在戏剧上有夺人的光芒。
半世风华半世放下,李叔同自己有所说法,是因艺术有“放逸”之患。
正因艺术禀赋独厚众类,他深谙各种文艺对人性情感的激荡之力,红尘俗世的嗔怒喜怨爱恨情仇有多少是与文艺的牵引生发相关,李叔同本人对文艺的“放逸”深有体会,诸种艺术之酒都令他一一沉醉,醉过才知酒浓,艺术移人心性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深陷,仿佛俗世男女一旦沉湎情欲之瘾就难以自拔。
所谓“放逸”之说,也并非李叔同一人独白,孔子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圣人的文艺标准就是雅正,孔子不喜郑风,称其“淫”,正是郑风多是不拘礼法的男欢女爱,不合诗教,难调世风。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明确提出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也是认为诗人张扬了人性低劣的部分,挑染人之七情六欲违背理性精神。
在这里,文艺的孰是孰非不作论断,各怀其所,姑且听之。
正因艺术禀赋独厚众类,他深谙各种文艺对人性情感的激荡之力,红尘俗世的嗔怒喜怨爱恨情仇有多少是与文艺的牵引生发相关,李叔同本人对文艺的“放逸”深有体会,诸种艺术之酒都令他一一沉醉,醉过才知酒浓,艺术移人心性的力量有时是巨大的深陷,仿佛俗世男女一旦沉湎情欲之瘾就难以自拔。
所谓“放逸”之说,也并非李叔同一人独白,孔子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圣人的文艺标准就是雅正,孔子不喜郑风,称其“淫”,正是郑风多是不拘礼法的男欢女爱,不合诗教,难调世风。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理想国》明确提出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也是认为诗人张扬了人性低劣的部分,挑染人之七情六欲违背理性精神。
在这里,文艺的孰是孰非不作论断,各怀其所,姑且听之。
李叔同成为弘一法师之后,将诸种艺术才艺如洗铅华般地一一自觉褪去,他舍去的正是自己身上体内曾经活跃的“放逸”因子,取而代之,他说一切的声音中敲木鱼响最是动听,其实只因那声音无情色之扰,听得六根清净。修佛,使他将繁极之艳剥离,走向简净之境。
前半世后半世都保留书法,正与这门艺术的特质有关,书法一事雅正沉潜,研习状态凝神专注,内心进入空明之境,且可用以不断抄习佛法经文,从形式上算是修佛之器,从心性上也正合佛家之意。
因此,无论作翩翩公子,还是作一介清僧,书法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无论作翩翩公子,还是作一介清僧,书法贯穿了他的一生。
如何执好书法?
李叔同专作《写字的方法》一文,从方法论对书法作了详解,有如师长恳切教诲,诸如:先研究《说文》,从篆字学起,常习碑贴,选好笔纸,章字墨印,等等技法材质之论在此不作赘述。
文中虽言技法,终归于道,也暗合中国艺术“技进乎道”之说,有几处读来很是耐人寻思,在此记下:
“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这是李叔同一生多次向人提及的文艺思想,落在书法上就是主张“字以人传”,而不只“人以字传”。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所一贯的思想观念,许多古代文艺的范畴观念,自然、风骨、形神、气韵等等,表上说的是艺术,内质论的却是人格情操,有人论李叔同的书法如晋人,有魏晋风度之飘逸,正是字里见得出人的精神气质和人和魅力,人以字显,字为人生,人是字之魂,字之本。
这是李叔同一生多次向人提及的文艺思想,落在书法上就是主张“字以人传”,而不只“人以字传”。
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所一贯的思想观念,许多古代文艺的范畴观念,自然、风骨、形神、气韵等等,表上说的是艺术,内质论的却是人格情操,有人论李叔同的书法如晋人,有魏晋风度之飘逸,正是字里见得出人的精神气质和人和魅力,人以字显,字为人生,人是字之魂,字之本。
李叔同本人在习养上对书法苦研多年,不乏技法与勤苦,但他越习到后越是进入到化境,深知最高的技法也只是高明的匠人而已,书法真正的本宗在于人悟道的心性。
因此,讲书法讲至最后,李叔同取法禅宗之师,舍筏登岸,不再对技法多言,既然“道”重于“技”,“道”明了,“技”自然就晓了,末了他只告诉练书法的人:“以后要勤求佛法,深研佛法。”
因此,讲书法讲至最后,李叔同取法禅宗之师,舍筏登岸,不再对技法多言,既然“道”重于“技”,“道”明了,“技”自然就晓了,末了他只告诉练书法的人:“以后要勤求佛法,深研佛法。”
论及书法的境界,李叔同借用《法华经》:“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改去一字,为“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读到这里深有共鸣,佛经里讲佛法并非靠人沉思默想就可以得出真意来,李叔同讲书法也不是将章、字、墨、印一一道来就可以说清它的好坏,联想到诗歌,读诗赏诗自然是如醉花丛,是人间一大美事,不费多大力就可寻得一欢。
解诗呢?却几近是不可圆满的难事了。
所谓:诗无达诂。诗的一字一句里,有如潜藏着无数交叉路径的密林,似乎每一条都可以通向彼岸,又似乎每一条的尽头都指向虚无。正象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论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读到这里深有共鸣,佛经里讲佛法并非靠人沉思默想就可以得出真意来,李叔同讲书法也不是将章、字、墨、印一一道来就可以说清它的好坏,联想到诗歌,读诗赏诗自然是如醉花丛,是人间一大美事,不费多大力就可寻得一欢。
解诗呢?却几近是不可圆满的难事了。
所谓:诗无达诂。诗的一字一句里,有如潜藏着无数交叉路径的密林,似乎每一条都可以通向彼岸,又似乎每一条的尽头都指向虚无。正象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论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
可言不可言,可解不可解之事,细细想来,又哪里只是诗歌、书法、佛理?
放至人间万相,只说人的情感一事,人一生颠倒沉浮于情感的渊网,可曾有人把自己的心剖析得一经一脉不错,把自己的情梳理得明白通透?
人间世事尽在心之一起一念,偏心不是天地玄黄昼夜黑白那般地分明那般地了荡,心起时,世间汹涌,抽刀断水也涌动不止;心寂时,世间宁静,风吹草动依旧安然。
放至人间万相,只说人的情感一事,人一生颠倒沉浮于情感的渊网,可曾有人把自己的心剖析得一经一脉不错,把自己的情梳理得明白通透?
人间世事尽在心之一起一念,偏心不是天地玄黄昼夜黑白那般地分明那般地了荡,心起时,世间汹涌,抽刀断水也涌动不止;心寂时,世间宁静,风吹草动依旧安然。
一句非思量可解,思可思,思之不尽;
言可言,言之不明;解可解,解之不清。
李叔同言语落在书法,道出的却是人间世。
言可言,言之不明;解可解,解之不清。
李叔同言语落在书法,道出的却是人间世。
姑且观人世视人心如一幅国画,知白守黑,留出些许空白吧。
编制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