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气
个人日记
李耘
贾(平凹)公在一篇名为《天气》的文章中说:“天气就是天意”。说:“过去年代里有过一些神人,之所以神,就是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有雾,那仅仅了解了些天气。现在神人几乎没有了,因为有了气象部门。”说天之骄子就是探测和预告天气的人。那么,气象台应该就是天之骄子吧!
要说现在气象预报也都先进得很,人家用气象卫星观察云图变化和移动方向,对一切气象变化了如指掌。不像过去的那些神人预报天气靠地是肉眼观察、经验判断以及能掐会算。
但是,最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天之骄子”叫上了劲,成几月数十天地不下雨,空气干的能点火,嗓子干的直冒烟,可是天气预报里经常在预报着下雨的信息,一会是“多云转小雨”,一会是“小雨转多云”,然而经常是见云不见雨;有时预报的“雷阵雨”也是干打雷不下雨。我开始怀疑这些“天之骄子”是徒有虚名,是吃干饭的,用了那么多高科技手段,连个天气都预测不准呢!
天干让它干去,热让它热去,“心静自然凉”!咱索性不看天气预报了,咱读书看报。果真是开卷有益,一篇《如何穿衣能接收天地的能量》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文章由人的穿衣说到了天气变化,说人和天地是一体的,我们古人讲天地人三才,讲天人合一。我们的衣着,有着很深的学问,应该与天地相应。如今的鞋子大多都是橡胶底,这个材质好处在于可以防水,不过相对也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就是不接地气。为了说明什么是地气,文章举例:在北京,经常会出现预报有雨但是没有下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很闷而已,可是周边的山区却下雨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今天气预报只是根据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向等来预判天气的,这仅仅是天气层面,未考虑到地气,只有天地阴阳二气的交合,雨才会下。所以会不准。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如果在老房子住,发现地面突然变潮,之后一定会下雨,这个比预报准,这时的潮,就是地气的上行所致……
读书至此,令我唏嘘不已,我感到了自己的无知和孤陋寡闻,以前我只知道“接地气”会使万物健康生长,何曾想到过下雨也需要“接地气”呢!是我错怪天气预报了。
想起前一阵我去法国、德国等西欧几个国家旅游,看到他们城市里的街道和广场都是用四方形的青砖铺成,砖的表面还有些凹凸不平,砖的缝隙也有一指多宽,排列也不整齐、不规律,在上面行走疙疙瘩瘩的不很舒服,倒是有些足疗健身的效果;他们的自行车道也类似塑胶跑道,表面不平、毛毛豁豁的。我问过导游,他们为啥把地面搞成这个样子?导游说是为了好往地下渗水。现在想来那样不光是好往地下渗水,还有往上反地气的作用吧!怨不得人家的城市潮乎乎的,雨水也那么方便。
再看我们的城市和乡镇,近些年发展的那叫个快啊,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平整,但一律的钢筋水泥,把地面糊死了,地气被封住了,出不来。人接不上地气处于烦躁的亚健康状态;城市不接地气燥乎乎着;天不接地气不下雨,下了雨也留不住,小雨大灾,水流成河,门前可以钓鱼,开窗可以看海……
我开始重视“接地气”了,从书上、网上查阅关于地气的知识:地气就是大地之气,从大地底下向地面反上来的气。接地气是指挨着地面才能接收大地之气。如农村的火炕,就可以很好的接受地气,人就会很健康,不易得病。而在城市里,人们住进楼房,离开地面,就接不到地气了,所以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需要经常到公园、田野里走动一番,才能补充地气,保健身体。
看来“接地气”真不是一句空话,不是闹着玩地!天不接地气下不了雨,城市不接地气无法宜居,干部不接地气做不好工作,作家不接地气写不出好作品,人不接地气不要说干不成一番事业,连自身的性命都难以保证啊!
好了,我要去田野、去森林、去河边,我要去接地气!
文章评论
人之初
[em]e182[/em]
在水一方
朴实自然,接地气的好文,有贾公文风![em]e179[/em]
日月星辰
看来三弟已把“ 接地气”吃透了,因此写出了这么好接地气的文字!我也接地气了。[em]e120[/em][em]e183[/em]
lisa/平常心
[em]e179[/em]文章很有哲理性,喜欢!
风景
跟着三哥的文字长见识了,看来接地气很重要哦,于人,于物,于自然都大有其利,赶紧跟着三哥的脚步也去接地气。
三峡风
读三哥这篇文章,学到了许多常识,特别是人的精气神,人要接地气才健康才能长寿。
万山飞雪
嘿嘿,学习三哥接地气的精神,不过咱很接地气,已经近乎土气了,[em]e112[/em]
白雪
地,土也,俺住土屋,走土路,睡土炕,种土地,够接地气了吧,以前只觉得土气,现在觉得很牛气,原来如此。 想,种地时,躺在温热的黑土上,眯着眼看那蓝天白云,听着大自然的天籁音,嗅着泥土的芳香,思绪几乎停滞,真真正正的天,地,我三者合一,很舒服,很惬意的感觉。
燕儿在林梢
很有道理 !大赞![em]e179[/em]
醉叶-管锥子
文中有哲理。 首先,贾平凹说,现在神人没有了,只有气象台。这句话延伸出一种意思。科学可以给我们把一种现象解释清楚,但是随着解释清楚了,原来人为地附着其上的神性含义也消失了。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神性在一点点消失。我在《读〈我的忏悔〉》那篇文章里也写到过这个意思。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他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始的年代里,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他是第一个看到的人。
醉叶-管锥子
其次,三哥写的欧洲城市的地面和我们城市的地面。我也觉得欧洲的建筑道路虽然不够现代化,但是看着湿润亲切,中国到处现代化建筑反而让人觉得压抑、憋闷。“接地气”是个很精辟的概念。欧洲工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现在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呼唤神性的回归。全速发展中的中国正处在和当年尼采相似的时代,神性正在一点点离去。
行云流水间
欧洲有很多建筑城市规划很接地气,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只是一味的往前赶,忽略了太多,惩罚接踵而至
行云流水间
别抱怨天之骄子了,是热岛效应顶跑了雨,这个老天说了也不算
流动的风景
水泥钢筋,把我们糊在城市里,不接地气了。多溜达溜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