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还不如孩子

手机日志

 图片


有时候,我们还不如孩子
                                                     图/文:江边枫叶 

 
    在友友空间看到一篇日志,读到“吉祥尊者”关于《童心》的一段话,如醍醐灌顶。原文摘抄如下:
 

    “你可曾观察过小孩心灵的某种力量?当他们吵架后不久又能若无其事的玩在一起,成人反而却很容易记仇。当小孩子被骂或被打时,哭哭啼啼一阵子后,很快的又可以嘻嘻哈哈地嬉戏起来,几乎不当一回事。成人反而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复原。这就是儿童最珍贵的资产——生机蓬勃的再生力量,也是许多成年人已经失去的力量。”
 
图片

 
        这两年来我经常和两个孩子在一起:小小潘和玲子,常常看着他们一会吵闹,一会又和好,我只会当趣事讲给玲子妈妈或小小潘父亲听,有时甚至拿这些事去取笑他们,却从来没思考过,孩子们能有如此修为,为什么我们大人反而做不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人相处不再自然随性,反而成了一门学问。

   有时,他们会因意见不合或争抢东西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打起来,却能很快原谅对方,从不记仇。但是成人的世界,却难于如此单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要成熟内敛,最好能“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明明心怀芥蒂,表面仍然一团和气,维持基本“礼貌”,其实,内心的冷漠疏远双方都能感受到,若有一方忍不住爆发,那可不得了,覆水难收,破镜难圆。

    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突然间做了件坏事,大家会觉得反差太大,难于接受。同理,一个人一直对你很好,突然某件事伤害了你,你会如同天塌下来,难于忘怀,甚至怀疑对方曾经的好。

    与在意的人产生嫌隙,会无法释怀,更难忘记,彼此都在想: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这样对我,可见心里根本没有我。明明彼此想念,却要猜心装不在乎。

    与不是很在意的人有隔膜,会消极地想:无所谓,散了就散了。计较着得失,早已忘了交往的快乐,明明寂寞的发疯,却美其名曰:享受孤独。
 

图片

 
    总能听到玲子或小小潘跟我抱怨对方,说恨死他(她)了,再也不理他(她)了,但是第二天,仿佛得了失忆症,两人又在互相打听对方在干吗呢,没有谁先谁后,很快又和好如初,如此反复,并不影响友谊。
 
    我们呢?我们如果说不理对方那就十有八九真的不理了,有些甚至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究其原因,其实并没什么深仇大恨,有些还说不出所以然来。即使事后冷静下来反省自已,知道自已一时冲动,但谁也不愿主动承认错误,即使因为某些原因复合,也要找个“台阶”,要不多没面子呀?

    就是这所谓的“面子”,让我们谁也不愿意多往前一步,彼此观望,久而久之,曾经多深的情谊,也淡了,忘了。还要找理由安慰自已:“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不来。”要么就是一副大彻大悟的样子:一切随缘!其实这缘分,多是自已求来的,也往往是自已丢失的。
 
图片
 

        但如果成年人如此“反复”,估计会被人笑话没心没肺,在乎你时,会说你孩子气,嫌弃你时,便是不成熟、没底气,所以人人都在努力让自已变得更成熟。

    当我们笑别人幼稚时,是否该反省自已,一颗心已日渐变得干枯僵硬,心里只有自我,是否该适时放下“自我”,恢复心的柔软、纯真和活力。也许我们会自我安慰说凡事淡淡的好,这是在修炼自已心静如水,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或封闭自我,要知道内心修炼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

   有时候,我们还不如孩子。

   有时候,我们要学习“童心”的再生力量。有时候,我们应脱去某些“成熟”的外衣。
 


图片


日志插图:石竹花,又名石菊,绣竹,香石竹;
母亲节专用花卉,花语:母亲的爱,纯洁的爱,才能、大胆、女性美。

2013年12月枫叶拍摄于深圳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