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讲课笔记)

个人日记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讲课笔记)
戴铁杵
 2013 4 1 草根文学群 
 2013 4 14 同心阁诗词群 
    近体诗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统称格律诗。
    格律诗篇幅小(绝句四句,律诗八句),但要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这就要求作者切实把握好两点:写什么和怎么写。一是写什么,一定要做到谋篇在先,动笔在后。要先有写作的目的,也就是想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明确你要告诉读者什么。二是怎么写,要保证脉络清晰,不仅要让读者看得明白,更要让读者受到启迪共鸣。这就需要精心安排章法。
   
讲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再谈个人创作中这方面的一些体会。与大家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不妥不足之处尚请批评指点。

一    起承转合之“起”

       起句,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
如王勃的【九日】: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题为【九日】,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又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
       2、暗起-暗起不见题字,而题之本意固在。
于谦之【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题为【咏石灰】,却不直接道出,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味。
又如黄巢【菊】: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为【菊】,并不不直接道出,只是暗中点出题意。
       3、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一般是借景起的比较多
如: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首句不言【相思】,而言“红豆春发”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
又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先以景陪衬,引出主题。
       4、景起,借景物起句,应用比较多。或即景生情,境界阔大;或刻画气氛,用做烘托。
       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又如: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再如: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这里需要讲下,诗的起句,未必是第一句,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起句有时候可以是两句。
       先景后情,情景相生。那么这个景一般就是在刻画情景来烘托氛围。
       以上几种起句的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往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是我们起句的目的之一。尤其是绝句,绝句篇幅短小,要在起句的时候就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
        5、反起—不从题目正面写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如钱起【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题为【送归】,而作者却从来处着笔,以引出本题,此种起法,即称之为“反起”。
司空曙之【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6、引起,引起是说以眼前的景物,即景生情。
如明高启【梅花】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如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这个和前面的景起略有不同。

       这种是即景生情,另一种是把情感加到了景物的描写之中。

       7、兴起,兴起—--心中怀想引出题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有两种表现形式。
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又如: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又如 诗经里的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起句发端突兀
      这类手法,多用精警之句来打动读者。
比如子建的 一首诗的开头: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这句的意思是说太阳下山,本身意思没什么,此类手法多是把作者的强烈感情溶入到大家常见的平常景色当中,来抓住读者,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又如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本身意思很简单,只是绿叶成阴,但是把作者的强烈的情感加上去就变成了精警之句。
       此外还有一些起句的方法,如用问句起问,承句或者承转合都在回答,还有很多起句的方式,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很难给这些起句的方式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归纳。正所谓文无定法。

       各位不妨试用明起和暗起两种手法,以“桃花”为题各写一首绝句交群。

       1桃花

       桃花缀满枝,墨客赋春诗。
       盛赞娇颜俏,此心可付谁?(明起)
       2 桃花
       粉面娇妍色,容颜艳九州。
       春风怜弱骨,倾力护花柔。(暗起)

 
    起承转合之“承”
 
       写诗一般要遵守的原则是:情要有景做铺垫;景要靠情去升华。在布局谋篇的时候,是离不开景和情的。
    一首诗有了起,接下来我们看如何承接呢?那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顺势而发,也就是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要做到一个“紧”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全篇的第一个过渡。承句一定要生动,句意要开阔;要清楚明白;要通贯全篇。承句不但内容要相承起句,承句的情感更是要和起句的情感协调。承句的字,就必须注意剪裁“炼字”。
   
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诗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起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合句)
    我们看看承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承句写了具体的“江”景,也写了具体的“巫山”的“雾”,景物,是具体的,是有代表性的,是符合作者心情的“景”。我们从起句就知道作者的心情是苦闷的。塞上是指巫山,风云接地,就是天空阴沉沉的,给我们的感觉很沉闷的。所以这承句的景物恢宏磅礴沉闷,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范围之中,也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正是符合了作者当时压抑忧伤的心情。也是非常压抑的景。也就是说,你给了读者一个话头,接下来就是对起句的拓展了,就是纵深的发展写法了,要写到具体的景物、事物。如果还是写笼统的,概况的,那么就成为空乏的了,言之无物了。景物都是为后面的情感作铺垫的,下面首诗例也是一样;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起句给了我们什么情感啊?悠闲自的惬意的情感。那么看“承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承句”具体写到“燕子”、“鸥鸟”上,从景物来说更细致,清晰。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那么清晰。正因为它的细致、清晰、悠闲自在,给人耳目一新的,自得其乐的感觉。就是当时作者心情的写照,所以写景要根据心情挑选物象,不能见什么就写什么。氛围是很重要的,而起句和承句就是制造氛围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出来的氛围,写东西营造氛围,就是牵着读者鼻子走,把读者引领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来。若是心情惨淡,美丽的景物也会写的悲悲切切,比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所以,景物选取是要和你表达的情感基调一致的。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这首诗承句和起句的景物是并列的,是齐头并进的。都是为后面的“情语”铺垫,引路,使读者逐步走进你的情感之中。这首诗历来被诗家推为七律第一,是有道理的,希望大家能多多品味。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蝉》的承句,写了“蝉声”,因为立意是“居高声自远”。所以从蝉声引导到“居高声自远”来。承句从另外一个角度写景物或特点,为了引出立意,承句一定要写和立意相近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以绝句为例,介绍承接的几种写法:
1、并列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并列。
如唐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崔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写朱崔桥的草花,次句并列写乌衣巷夕阳,有对仗的美感。
2、因果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内容有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
如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首句写女主人驱赶讨人喜欢的黄莺,这是为何?次句承接首句写“打起黄莺儿”的原因:因为你在树上啼叫会惊醒我的美梦。
3、连贯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先后连贯关系。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二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写故人向西告别黄鹤楼,次句则承接写然后去扬州。
4、递进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意思更进一层,是递进关系。
   如唐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句写诗人被贬岭南,在空间上隔绝家乡;次句进一步承接写时间上也隔绝,杳无音讯,加强了诗人遭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乡亲人的不尽思念。
5、比兴式承接。即次句承接首句是比兴关系。
   如宋朝林升《题临安邸》一、二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首句写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次句承接写从北方避难而来的人(金人夺取汴京以后,南宋君臣只好从北方迁都到杭州避难),在西湖上仍唱歌、跳舞,到何时才会停止?他们正如楼外楼一样,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是唱歌、跳舞!用了比兴手法去承接,强烈地讽刺了无能的南宋政府。诗人的爱国情操颇深!
    此外,还有其它承接开头的写法大家以后自己留意一下,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诗的承接,应注意与题目相关合,并紧接起句的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如温庭筠【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题为【瑶瑟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诗中却无“怨”字,而从“梦不成”叙起,用反起之法,承句紧接起句,用“碧天夜云”衬映出“梦不成”意态,语意方能连贯。说明承句要和起句紧挨着,不能跨度太大,要是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时候可以例外,比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所以承句如
何写,要和作者的布局及采用的修辞手法有关。绝句的承接,还是上面那句话:要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如果说,起句写的是大范围,是全貌,诗言阔,都在起句上了。那么“承句”要在起句的大范围之内,从纵深处拓展,分承起句的景物。承句,就可以写的浑厚,雄壮,气势磅礴。总之,大家要记住,承句,顾名思义,就是承接起句,要承接的紧凑 。作为起句的进一步描写,笔墨多是为主题情感渲染氛围,一般多是以写景为主。

     三  起承转合之“转”
    转句是把你看到的景物由内心消化后,再组织一个非常得体的语言来说明,是你对景物的见解或者期望。这就是一个从景语转化为诗歌的“转”,称转折,也叫发展,即把诗意推进一步,引向深入,来个突起,把诗境推到高峰。所以,“转句”也是最难写的,既不能转的太急,也不能转的太慢。转急了就会出现“起承”和“转合”之间的“断裂”,转的慢了,就像没有转,平铺直叙了,大家知道这样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什么体裁的作品,都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所以转句要“荡”的开,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等等。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但要注意的是,既要荡的开,合句也要收的回。
   转句到底该如何写呢?下面介绍诗歌转折的几种写作手法:
1、实虚转折。即第三句不顺承次句写实景,转折写虚。
如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描绘夕照山实景;次句承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之景;第三句不再写实景,转为思索写虚:欲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吗?第四句收尾:应该不断攀登,迈上更高一层楼。暗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三、四句遂构成千古名句!
2、抑扬转折。即一、二句已成奔涌铺陈之势,第三句略作顿挫,形成节奏起伏变化,为第四句蓄足复扬之力。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作者遇赦归途中。前两句诗意奔涌直泻;第三句转折写岸边景物,先抑一笔旁景;尾句复扬,表现了诗人脱去劫后的轻松心情。
3、因果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续写,而侧重与第四句构成因果关系。
如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渲染了送别的气氛。第三句转折另写劝酒辞:请君一定干了这杯酒吧;第四句道出原因:西出阳关后就难遇到这么知心的朋友了!中国古时的酒文化里也包含着忧伤、惆怅、鼓励和劝慰,一切尽在酒杯中。
4、景人(或物)转折。第三句不顺起承句写景,而是折向写人(或物),为第四句铺垫。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一、二句咏山及原野,已到奇寒季节。第三句转折写一披蓑衣、戴斗笠的老者形象,为第四句蓄势。于是,在孤寒天底下,树立一个忘掉一切,专心垂钓的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渔翁形象,令人敬仰!
又如刘禹锡《乌衣巷》的三、四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句、次句写了桥边花草和巷口夕阳之景后,第三句转折写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物):过去栖息在王谢权门,现在飞燕去哪?第四句写燕子随便飞入了普通百姓家。燕子作为历史见证者,强调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暗示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
5、进一层转法。推进一层,又叫做层层递进,是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但必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而第三句即从“潜入夜”进一层着笔,转为以不觉中感知,也就是进一层转法。
6
退一步转法。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如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却下”二字既能呼应上文之“生白露、侵罗袜”,又能照顾下文“玲珑望秋月”句,退一步的转法,也有起句和承句写过去时刻,转句回到现在的。大家可以尝试着应用。
7
反转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例如唐代贾至的一首诗: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借用东风、忽言有愁,与上文之意完全相反,即为反转法。
8
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
例如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前两句写景,第三句结合题目的转法,但是这个没有扩大范围,只是结合。还有的就是扩大了范围,
例如: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题旨在一个“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兄弟,即为扩转法。
此外,还有第三句转折写地点、发议论、写事情、用典故等等,不在此一一举例了。
    总之,转句是主观意识上的衔接承句。转句是从承句转折来的。承句的景便是引发转句续情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起句和承句是片林子,那么转句就是林子上空的一层云彩。它是来自于景语却超出景语的一层意识。有了这层意识,我们何愁不会给读者一个思维力的空间呢?初学者,往往在转句中发生断裂。大家要掌握并合理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四  起承转合之“合”
   起承转合的合句就是合一篇的终结之意。要根据开始确立的中心思想,来确定结句以什么为主。可以以自己为主,可以以景为主,也可以以情为主。总之,“诗言志”,合句收场可以是对上文景与情的收场,也可以对上文的情再作延伸,就是语言尽了,但是由语言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未尽,让读者读完全篇后,会根据个人的情况往更深处感悟。是情景抒发到一个极致后的感悟。其实,合句就是合题,就是包容,包容起来了才是一个整体。如果诗的题目是全诗画面的一个标注,那么合句就如同标注的立意体现。
   合句不要拖泥带水,要紧接转句,干净利落。这就要求,不要继续还停留在转句的意境上。以一字或两字接转句,使其连接、不断裂,要以意为上。可以明示,也可暗示,可以是正意,也可以是反意。意,应为无尽之意,不要把意一下子写完、写尽,不能写得没有想象的空间,要留有余味。
也就是说,诗歌的“”,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拓出远神,感染读者,抒发情怀,勾起读者遐想等收结全诗。正如宋朝洪迈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明人谢榛也说:“结句当如敲钟,清音有余。”
    下面我们还是具体看一下,诗歌的结尾,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抒情收尾即通过抒情议论,升华意境。
    如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抒情的结句,是点睛之笔。读者不难想象,那彻夜淌滴的烛泪,不正是男女主人因离别而在伤心流泪吗?蜡烛尚能“替人垂泪”,离人之悲,更何以堪!意境深远,韵味绕梁。
还有比较出名的一首: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2、以景收尾即以景结情的写法,往往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洞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是以景结情的佳作。结句季节是春天,时间为夜晚,地点是郊外渡口,行人及船夫皆无,空空的渡船只剩悠然、漠然了。掩卷之余,读者仍能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矛盾心情:选择出仕,自己有志改革却力不从心;选择归隐,不正像水急时的野渡横舟吗?景中含着扰人的忧思。
又如:《黄鹤楼闻笛》唐 李白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再看一首: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设问收尾。即以发问、反问作结。问得巧,发人深省!
如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诗通过结句的明知故问,诗意拓展了: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美在 蛾眉,更美在一片等待中产生哀怨的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巧妙一问,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美人怨恨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相思?还是男子另有春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