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写作
个人日记
最近每天坚持写作一篇文章,尽管近来阅读量有所下降,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目前进行量的积累,总有有一天会有质的飞跃,今天想说的是,在最近写作中感悟到的本能写作。本能写作,顾名思义就是依靠本能进行写作,本能是什么?我更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本能就是自己思想的内在倾向。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我们把感性的知识,理性的技巧,在写作的时候通通忘掉,用自己的直觉结合当下所思所想,糅合出一篇文章,有时候,文章写得好,我们感觉是神来之笔,有时候文章写的不好,我们简直不想承认是自己写的。另一个是,把写作刻进骨髓血液里,坚持写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作家莫言,在我这个年纪,曾经也是用本能来写作。媒体对比过作家莫言和葛亮的写作方式和历程,两代作家在相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写作方式。莫言说自己在30出头时并没有太多的知识,都是凭着本能进行写作,积累了许多的乡土经验、民间口头传说,借鉴了很多地方性的文化。葛亮30岁左右更多的是凭借大学的文化学习、知识积累,从而练就很深的写作功底。葛亮曾表示,“当下年轻作者对于一些历史元素的感觉确实是比较稀薄的。这部小说,从动笔到完稿写了5年,5年间,都在将这些历史的元素整合、积淀。莫言这代作家与历史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而年轻一代作家需要重新建立历史的情境感。”
上学的时候最为讨厌的,就是语文课上喜欢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分析什么呢?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概括,非要挖掘出作者的阶*级思想或者某些意图,把一篇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用标准思维来解说画外音,揪出所谓作者子虚乌有的想法。所谓中心思想如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或者为什么要说另外一句话?我怎么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鲁迅先生的《秋夜》文章里面,那句著名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老师看来,鲁迅大师肯定是别有用意,但如果是由我们来写,那么,就是重复、累赘的毛病句。
文章到底要怎么写?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写一篇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要表述的东西和盘托出。一开始是是直白的,慢慢才会有层次感。有点像画素描,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一个东西画出来,但是需要反复的在阴影部位,增加或者减少线条,最终才有了明暗的对比,才有物体的立体,素描和写作一样,以前一直以为,内容不是黑就是白,后来发现,尽管是黑白是主色调,但是由于黑和白的结合,中间有了灰色,黑白灰每一种颜色还会因为不同的深度、位置变化,幻化出不同的效果来。
每天看着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时候会思考自己写作的意义何在?并不是要成就一个大作家,而是通过写作的练习,让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或者更加精准,每一次写作的时候,都通过不同的遣词造句来进行微创新。前后的文章用不同的角度、方式去理解同一件事情,用时间区隔它们,去审视自己所取得成长。
今天和老王吃中午饭的时候,还在说“我觉得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不是很喜欢的事情上,我属于”知耻而后勇“的那种,只有当发现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别人指着鼻子告诉你,要去改正的时候,才会去修正,但是如果我的目标兴趣在这里,不需要别人提出任何异议,我就会去把它做好…”古人有个词叫做藏拙,就是把你不行的地方都藏起来,而在我们决意要做的事情上面,我们需要把自己笨拙的地方暴露出来,自己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最终,才能实现自己能力的优化,我们不必须要贪大求全,但是这个时代是玩跨界的时代,文字是网络时代躲不过去的坎。
通过每天的坚持写作,我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我知道自己离专业的写作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坚持下去能养成审视自己、检讨自己的习惯,也能逐步引发激发潜在的写作能力,挖掘自己写作的需求和不足。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喜欢或者希望延伸的部分,再去用心拓展它,多读,多看,多想,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文章评论
心灵辅手,静心
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出内心的声音[em]e100[/em]
门徒
@{uin:343070082,nick:钟明月} [em]e113[/em][em]e160[/em]
清风杳影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