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
【之九】
什么叫经典?
第一类是大众的、通俗的、最广义的说法:把带“之、乎、者、也、呜、呼、哀、哉”的文章著作都叫做经典。这个看法定在不少人的脑子里都有。经典成了百货公司,成了超市。第二类是学术的说法:经、史、子、集。以“经、史、子、集”四个方面来划分,就好比超市分出了日杂、肉食、奶品、烟酒之类的货架区域。
“经”指的是什么呢?《三字经》讲: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三字经中把 诗、书、易、礼、春秋 当成了经。 经 经
诗,是指《诗经》也叫《诗三百》,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是指《书经》,也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但也有说法是,原本的尚书就已绝迹,现在的尚书是后人假托之作。 易,是指《易经》(《周易》),第一部经典,有群经之首的美称。《三字经》中讲: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是说易经原有三个版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现在前两个版本消失了,只有周易这个版本了。 礼,指两部经,一部叫《礼记》,是第一部中国文化的资料汇编。一部叫《周礼》,是第一部纺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的著作。但现在《周礼》这部书现在已失传了。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就是指的这本书。
再后来,人们也常把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孝经》等也归为了经类。
话说《易经》是群经之首,是经中第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传说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第一个版本叫《连山易》。后来到了周王朝,有了第二个版本,叫《归藏易》,到了春秋孔子这个时代,有了第三个版本,叫《周易》。《周易》是群经之首,不仅指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且是时间之首,是有文字以来的第一部经。
易经的“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变易:万物皆有变,世事乃无常;简易:大道至简,最复杂的东西都可以追寻到最简单的规律;不易:变化无穷,变化复杂之不易。
常被我们忽视的,是《尚书》。学《孟子》的时候,孟子经常会用《尚书》中的东西引经据典。《尚书》又叫《书经》,简称为《书》,这是一部中国最早的历史书,据说也是后人之伪作。尽管是伪作,但仍有其不朽的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孔子做了一件好事,也做了一件坏事。做了好事,是从他重新整理历史而言的;做了坏事,是因为他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多没有考据的书给废掉了,留下的只有这一本。有的时候讲,中国文化三千年,有的时候讲中国文化五千年。讲五千年是从伏羲、炎黄那一辈算起的,讲三千年,是从夏、商、周算起的。所以,在学历史的时候,讲山顶洞人,讲北京人,这是从考古的角度讲的。历史上还讲到了炎帝、黄帝,讲到了女娲、伏羲,这是有历史可讲的,只是当时在修订的时候,认为无据可考,所以就删掉了。
从远古到今古,有三个标志:一个是全神时代,就是盘古、女娲、 后羿,还有刑天等等;二是半人半神时代,比如神农、比如伏羲,比如神农尝百草,不能简单的说是个人,而是个半神半人。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具有特异功能吧。再后来,就是第三个标志,纯粹的人类。人类越来越退化,越来越不灵,于是就有了尧、舜、禹,就变成了人。上天也上不去了,入地也入不了了,老老实实做人吧。
“史”呢?好理解,有特点的一部是《史记》,是纪传体。什么叫纪传体呢?就是故事会,讲故事的形式。不象我们现在的历史,比如说近代史、现代史,上来就是背景,接着是过程,接着是影响,后面是意义,这样写不真实。纪传体就事论事,讲了什么,说了什么,就记下来,至于作用啊、意义啊、影响啊,任由后来人去评说,史官不乱评说,这才是真正的写历史的态度。第二个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也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子”也好理解,就是诸子百家。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三教九流”里的九流。 “集”就是大杂烩,诗、词、歌、赋、曲就放到了集这一类。 所以,第二个结论是:把经、史、子、集当成了经典。
再细分,就不把史、子、集当回事了,要开专营店了。就好比现在的大中、苏宁一样的,专搞电器。于是,第三种分类就把经史子集里的“经”当成了经典。于是就有了四书、五经之说。“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当然,这四书五经也成了儒家的主流思想。我们要知道,这些个分法是专家、学者为了有口饭吃,搞的争论而设的,我们平头百姓不要去管这些,就简单一点,把之、乎、者、也当成经典好了。这个不犯法。 【之十】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经典,就把这个“经”讲得透一点。这个“经”是广义的,不是专指《佛经》、《十三经》、《易经》。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经”呢?
有三层意义去理解: 经的第一个意思是贯穿,我们通常讲经纬线,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这个贯穿意义很广了,如果你问:去北京怎么去?无非几条途径——走海、陆、空。你说饭怎么吃?回答就是:一张嘴,欧了。这个不叫贯穿。贯穿怎么讲?就是用之于政,叫政道;用之于军,叫军道;用之于家,叫家道;用之于人,叫人道。比如我们常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通常人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书,居然还能治国,这就是贯穿。因为这个贯穿,所以“经”才是值得一辈子去读的书。再说得通俗点,经的贯穿就好比是一个百货商店一样,你从中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那东西。
经的第二个意思是完整、系统,这第二层意思,其实是第一层意思引申。贯穿了,就系统了,就完整了。当然这个完整,还要去理解为时空的完整。一个道理过去适用、现在适用、将来还适用,这才叫完整。中国三千年的东西流传到现在,曾有暂短的时候被打倒了、被否定了,但历史的长河还将证明,它可以重新发芽,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有些人讲经典不适用了,讲什么取经典之精华,去经典之糟粕,这样的话说得有点无知。当然,类似的无知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庄子骂过了,他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岁不及大岁”一只秋蝉是不可能理解人类的世界的,同样的,一个人也是不可能理解几千年的智慧的。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算是得到一丁点的智慧。这也是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你还不知的时候,你偏要说你知道了,那是真无知。
经的第三个意义是:方法。有的时候,我们会讲:你这来取取经,你给我传传经、送送宝,这里讲的就是方法。当然,真正的方法是什么?真正的方法是无法,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才是方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时、因地、因人、因物之不同,方法就不同。别人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一个天才,你用这个方法说不定培养一个白痴。因为你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物,所以说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有定法,才是法。如果孩子读经开心,你天天除了让他吃饭、睡觉,就是学经,我说好;如果 孩子读经不开心,你就是让他学一分钟,我也说不好,读他干嘛,当饭吃啊?所以说不要执着在每天读十分钟还是一个小时,适合自己,你开心,孩子也开心,加上坚持,就好。
读经的兴趣问题,正如作文的兴趣是同一个原则。让孩子喜欢读经:扶上马,送一程。首先家长自己要喜欢,你不喜欢,你当甩手干部,买来书往他手上一扔:“孩子,你读经!”换成我是你的孩子,我也不乐意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在家里是户主,就相当于你是皇太后,你作为皇太后都不喜欢,怎么让太子、格格喜欢?。所以在这里,代孩子问一下:“太后,您老喜欢上读经了吗?”
有朋友问:读《诗经》好啊,还是读唐诗好啊?刚才讲,“经”的广义及狭义,也讲到了经的三个内涵,实际上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但为了参考起见,提一点建议:有的人说背诗,有的人说背词,有的人说学《古文观止》,有的人说学《汉赋》。我们从前面的文学发展沿革捋了一条思路,我们要找到源头,或是接近源头,换句话说,我们要找到根,或者是接近根。如果你尽找些枝枝叶叶的,花多少精力,你也提高不了。但你找到根了,找到源头了,事半功倍。记得有一天中午的时候,有的朋友和我说,读了《论语》了,再学《三字经》《弟子规》就简单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大前提、大参考、大原则——从源头学起。从学经典的角度讲,唐诗、宋词只是小菜一碟,这是要讲的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如果我们的家长——皇太后及皇子太子、格格都喜欢唐诗、宋词,也无不可,但也要有选择。在中国的诗词中分出了两大派:一是豪放,二是婉约。除了文字上前者奔放,后者小巧之外,其实还包括了作者本身的阅历。大凡真干实事的,比如辛弃疾、岳飞这些人,都是真情豪迈的。这些真情豪迈的文风,向来不是自然天成,而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如果去看一下中国唐诗的发展,这个线索会更清楚一些。边关的诗词,就奔放;宫庭的诗词,就小巧。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或者说“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诗。除了文字的优美之外,确实上不了什么大雅之堂。
现在的孩子,还没有学“执手相看泪眼”呢,就有不少初中生就执手相看了。再读这样的诗,就不得了了。不必、也不要看脂粉气太重,卿卿我我的,酸掉大牙的诗。从人的身心健康上来讲,关于婉约派诗人,一般寿命都不长。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那是无病呻吟之作。实在没有抱怨的,还要写一句“无语怨东风”。东风怨不着了,还在爱上层楼,爬到二十层楼,去找东风。东风找不着,一个倒栽葱,失足的有,自杀的有,这样不好,世界如此美妙,何必自寻烦恼?
读《红楼梦》,看到的林黛玉没有可葬的,还要把花弄来葬一下,病由心生,怎么可能身心健康呢?多愁善感,不是好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从心性的角度讲,一切赞美,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圆融的。王勃在《滕王阁序》这首赋里,有一句话叫“兴尽悲来,识宇宙之无穷”。本来大家喝酒吟诗高高兴兴的,但他笔锋一转,来个兴尽悲来,乐极生悲。当年在读到他的赋的时候,耍了点小聪明,帮他算了一卦:此人短命。后来一查,果不其然,他活了不到三十岁。
所以说,读诗要读上进的诗,精进的诗,不读那种没有意思的诗。
【后记】
贴子发到这里,再回头看看,其实讲了还是一堆屁话。因为: 一、没有讲清为什么要学经典。其实,这里没有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漫画,有的人喜欢口袋书,有的人喜欢从小学初中的语文书中找到灵感。这都是没有问题的。抢盐事件,后来被证明挺弱智的。不要把国学当饭吃,好象不学国学,就不是国人。学了国学,就是国人?为什么要学国学,为什么不学国学,这个问题,挺多情的。多情的到了娇情的级别。
二、没有什么可操作性而言。因为本贴没有讲什么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