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三“勤”
个人日记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已进入了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当今人们迫切需要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必备手段。既然学习在当代已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当代中青年就应认真学习,打下知识基础,增强社会工作能力。学有所成,贵在“三勤”,即眼勤、脑勤、手勤,也就是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首先,勤于阅读。书是人类获得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使人明理,使人崇高。因此阅读要做到:一要树立远大志志向和正确的思想。鲁迅先生早年为改变中华民族“东亚病夫”的不良形象,而立志从医,东渡扶桑读书。在求学期间,深刻认识到学医并不能真正救国,于是又弃医从文,以拯救民族精神为己任,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阅读要确立高远的志向和目标,明确正确的思想动机。二是制订周密的阅读计划。阅读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阅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因此要制订阅读计划。读书的时间安排可以是时或天或周或月,或学期,或年,甚至是终身的。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基础的,或是高深的;可以是知识的,或是理论的;可以自然科学的,也可以是社会科学的等。阅读的方法很多,觉得主要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朱熹曾说过:“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求其循。如是循序而渐进焉,则意定理明,无疏易凌躇之患矣。”三是要有坚忍不拔和锲而不舍的阅读精神。阅读耗时劳神,又枯燥乏味,所以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是很难达到学有长进的。古人阅读有“头悬梁”“锥刺股”一说便是明证。
其次,勤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名言很好地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中的思考应做到:一是要“凡事要问个为什么”。疑是开动脑筋的结果,通过问,解决疑,就可以促使自己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孔子认为学习中只要能独立思考,就能碰到疑难,提出问题,就能寻求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各种形式释疑解难。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平时学习中,要善于质疑,不盲从,不迷信书本中的现成结论。二是要有理有据的思考。平时学习时,要求自己不仅在做学问的结果上要正确,更让自己在掌握学理、学法、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会使自己思维的每一步都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法则。三是要一问多思。通过多思做到一问多答,一题多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对同一问题要从正反、横纵、内外等多角度去思考,从平面与立体、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等方面去思考。通过多思,使认识日益深入,直到抓住问题的本质与关键。勤于实践。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就主张学以致用,注重书本知识与实地调查结合,反对空发议论、不务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如果不重视运用,不重视联系实际,那么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强调书本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再次,勤于实践。要做到:一是要明确实践的意义。实践是检查科学知识的唯一标准,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主要是在实践推动下实现的。二是培养自己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中青年要善于把学习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当成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其一,认真选择好研究课题,认真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及其操作要领,确定分阶段的实施目标和策略。其二,全力投入研究。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的,便大胆设想,努力探究,认真记好“事后感”和“随想随记”,及时捕捉工作实践中的亮点;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便尽量多地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查询相关研究资料,综合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理性思考;需要调查分析的,便广泛地搜集材料,规范地抽样统计,科学地分析。
其三,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形成在工作中科研,以科研促工作的良好局面。课题研究实际上是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产生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工作质量效益的过程。三是积极参与群团、社区、主管部门组织的工作实践活动,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三国蜀将马谡空读兵法而痛失街亭,打乱了诸葛亮的军事战略,留下了令人痛心的教训。我们社会工作者要走出自我、走向社区,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的活动,努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章评论
平淡人生
[em]e142[/em][em]e142[/em]
张老师[拒聊天]
读书万卷奇异自现。名师指路不如自悟。[em]e179[/em] [em]e142[/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