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和公主岭有关的乾隆诗

个人日记

 

 

公主岭,这个美丽而又富于联想的名字,自诞生以来就给许多传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流传最广泛的当属“响铃公主”的故事。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史实是:清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蒙古达尔罕王府,公主死后其衣冠冢的所在地起名叫公主岭。和敬公主生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卒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系孝贤纯皇后所生。由于乾隆皇帝的长女和次女很小就夭折了,乾隆皇帝非常宠爱她。乾隆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曾写下《科尔沁固伦公主额驸达尔罕亲王侍宴》一诗:  

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教养喜成人。

诗书大义能明要,妫讷丛祥遂降嫔。

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欲笑拟和亲。

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

在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政治上的联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或求得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往往采取和亲或联姻的措施。汉、唐、清三朝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清朝的联姻,主要在满族贵族与蒙古王公之间进行。一是清朝统治者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二是清朝统治者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据《清史稿》记载,从崇德年间到嘉庆年间,六朝共有十二位公主嫁往科尔沁部。还有资料介绍说,清代共有一百一十八位公主格格和宗室女下嫁到蒙古各部落,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有二十四人,占了五分之一。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东北来祭祖,三次路经科尔沁草原。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选择在达尔罕王府驻跸,除体现皇帝对科尔沁蒙古的厚爱外,也带有对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臧衮布家族考察的性质。因为罗卜臧衮布的第三子色布腾巴勒珠尔,九岁时作为皇帝女婿的候选人(备指额驸),正在宫中读书。这就是“宫中教养喜成人”的注解。色布腾巴勒珠尔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这次在科尔沁草原巡幸期间,达尔罕王给乾隆皇帝留下了美好印象,因此确定了达尔罕王与乾隆的儿女亲缘。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把十七岁的固伦和敬公主指嫁给色布腾巴拉珠尔。色布腾巴拉珠尔与固伦和敬公主的婚礼是在皇宫举办的,乾隆亲自为他们主婚。乾隆第二次巡幸科尔沁草原(1754年)时,色布腾巴拉珠尔已经承袭了其父爵位,任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五任扎萨克。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孝贤皇后是在济南城得的病,几天后就病死德州,所以在以后多次南巡时,乾隆帝再也不进济南城,他怕故地重游,再引起思妻之痛。

乾隆来到了女儿家,觉得这莽莽苍苍的草原,绵延万里的边陲,由这些皇室姻亲的蒙古王公驻牧,屏藩溯漠,是大清最安全的屏障,深感这道“情感长城”比以往历代统治者用石头筑起的长城要坚固得多。因而,他对太祖高瞻远瞩,制定的与蒙古王公世结国姻的“基本国策”以“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加以称赞。乾隆皇帝对历代姻亲的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贵族,不忍以臣子和宾客相看,似乎很有一家人的感情。这表明了清朝皇室与内蒙古科尔沁部蒙古封建主密切的联姻关系。正如《清史稿》记载,联姻使“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首。有大征伐,必以兵从”。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科尔沁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与清军一起披坚执锐,横刀跃马,所向披靡。科尔沁王公也“以其功冠”得以加官晋爵。

和敬公主死后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公主陵位于公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俗称九凤朝阳之风水宝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建怀德县,驻地在八家子(今怀德镇)。1898~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公主岭称“三站”,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因公主陵墓在其北侧,改“三站”为“公主陵”。又因忌讳“陵”字不祥,遂将“陵”谐音为“岭”。“陵”改为“岭”的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公主岭地处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分水岭上,遂将“陵”改为“岭”。从那时起,公主岭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乾隆是一位爱写诗的皇帝,一生写的诗,有的说39340首,还有的说43000首。无论哪个数字对,都是全世界古往今来写诗最多的人。写了这么多诗,却很少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传诵,任何版本的中国诗歌史,也从来没有把这位皇帝列入其中,说来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笑话。但是,作为诗词之乡的公主岭人,应该知道乾隆皇帝写过一首和公主岭有关的诗。

 

 

 

2010520

 

文章评论

佳欣

[em]e179[/em]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