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塔,心中的塔

个人日记

 

 

几十年前的公主岭城区没有现在这样大。城区中心有两条主要街路。一条是南北走向的大马路(现在的迎宾路),另一条是横贯东西的三道街(现在的公主大街)。在这两条街路的交汇处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物——中心塔。

     第一次见到中心塔,是在1962年夏季。以前只在课本上认识字,不知塔为何物。我小学毕业照相来到城里,看见中心塔亭亭玉立,挺拔高耸,顿生仰慕之情。据资料记载,中心塔开始叫仿古塔,建于1957年,是一座木结构的塔,1958年被一场大风吹倒。19599月,公主岭镇为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原址改建成砖结构水泥抹面的塔。设计样式吸收了我国传统建筑两层飞檐斗拱的元素。塔高20,底座四边形,每边2长,底座正面刻有纪念建国十周年字样。塔顶部有一红五星和避雷针,四角有链式彩灯与四周建筑物连接。从此,城区有了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多少年来,这里人回答外地人问路,往往告诉你从中心塔怎么走。记得我家住在市郊的时候,有个邻居60多岁,都叫他叫老韩,他对中心塔就有特别强的依赖心理。无论到街里什么地方办事,都从中心塔开始走,回家都从中心塔开始返回。有一次,我和他开玩笑说中心塔要拆掉了,他竟然大惊失色说,以后上街怎么办?当时没有想到,我这句玩笑6年以后竟变成了事实。

     1965年,我来城里读高中时,经常可以看见中心塔。塔的上部朝东西南北4个方向安装了4个高音喇叭。当时没有电视,收音机也不多。加之县广播站就在附近,每到中午和晚上都播放新闻,中心塔附近就成了人们逗留和收听广播的场所。塔身的四面写有4条标语,正面写什么记不清了,其他三面分别写当时三面红旗内容:即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文革期间,写标语的人为此还挨了批斗,问题出在惊叹号上。开始的惊叹号是斜的,重新粉刷时改为竖的。由于斜的依稀可见,有人认为下面是个叉,告发他否定三面红旗。中心塔记录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历史。

     198139,有关部门提出中心塔影响交通,建议拆除,县政府没有批准。1992317,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铲车,把中心塔送进了历史。当时,拆除中心塔的反对声音仍然不小。因此,拆除时间在晚上速战速决。参与拆除人员都有留恋心理,在塔前拍了许多照片,要把中心塔封存在记忆中。闻讯赶来的市民站在四周,默默为地中心塔送行。中心塔拆除后,先是竖起了一座高杆灯,又换成了交通岗,最后夷为平地。

    中心塔没有了,但是中心塔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存在城区地名里。小公共汽车报站仍有中心塔这一站。问路时,上岁数人仍然用中心塔这个地标回答,许多人的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中心塔情结。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老地名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善待老地名就是善待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老地名一旦融入市民生活中,天长日久,深入人心,就会长生不老,比固化在档案里或消逝在老人记忆中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据报载,2007年,南京市在国内首次复活”23个老地名,呼吁全市各开发建设单位在项目命名时,尽量重新启用或移植使用这些老地名。后来有些城市如杭州、天津、镇江等,纷纷见贤思齐,着力保护老地名,使老地名摆脱被废物处理的命运,享受文物待遇。在上述城市,每到夜晚霓虹闪烁,大街小巷,忽有老地名跃入眼帘,古香古色,疑现时空隧道,倏然贯古通今。可见,老地名里有文化。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明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第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进一步指出,地名有具重要文化和历史意义。借助地名,可以探寻民族迁徙历程,破译环境变迁密码。在我国2000多年县级政区中,就有600个县名延续了千年以上,许多乡镇村落名称的文化内涵同样深厚。地名变迁史,同时也是文化发展史,民俗风情史。老地名里有情感。一口乡音,听来十分亲切。一个地名,可以缩短彼此距离。乡关何处?路标带你回家!

     历史的符号难以割舍,无形的资产应当继承。保留老地名,和与时俱进并不矛盾,和现代城市发展相得益彰。保留老地名,得民心,顺民意,可以满足人们怀旧需求,可以激发百姓生活热情,还可以为家乡插上具有特色的翅膀,向着未来展翅高飞!

 

 

2010年6月11日

文章评论

旅行者

决定拆除中心塔的人,是公主岭历史的罪人,也是最无知之人。一座城市没有历史的标记,就如同一座空中楼阁。我每每想起中心塔,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猫猫

拜阅会长这篇文章我方了解到岭城历史,深受感动。问候:您好!

心有灵犀

不错,“[ft=,4,宋体]小公共汽车报站仍有中心塔这一站。[/ft]” ——中心塔仍然屹立在岭城人民的心里。

心有灵犀

[img]file:///d:/MYDOCU~1/MYPICT~1/图片资~1/中心塔.jpg[/img]

佳欣

又得了点收获。[em]e160[/em] [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