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读诗,品古人端午情结

个人日记

 

浣溪沙 端午(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豪放词人苏轼的细腻笔触,流淌出宋时女子在端午时节的欢声笑语。
上片写端午的前一天,女子为佳节做的各种准备,沐浴香兰,细细梳妆。
下片则“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展现了宋代的端午习俗。
而末句“佳人相见一千年”的意思则是群臣如果不变忠贞之心,那么一定会流芳千古。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诱,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梅尧臣立志做一个贤臣,却未能得遇明君。
仕途不顺的他借端午来凭吊同为忠良却被人陷害的屈原。
梅公遗憾自己未能消除屈原的遗憾,千年之后的他也只得望着倒映山峰的幽碧湘水,
遗世独悲,掬一捧伤心泪。

端午感兴 (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

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

江山如此故都何。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诗词几乎皆与他收复失地的梦想有关,此篇亦不例外。
他悼屈原,哀贤臣不是因为自己饱受猜忌,而是一心为国。
他以芳草比喻自己的理想,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如其人,此诗也如同文天祥的心胸一般,大气而广阔。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此诗为爱国诗人陆游在归隐后端午节创作,为我们细致展现了南宋时节的端午习俗。
榴花繁盛的榴树旁,一家人坐在一起包两角粽,为彼此的冠插上艾叶,
又依俗储药配方,淡淡药香笼了满院。
日已西斜,浅斟一杯薄酒,平淡宁静。这许是陆游一生中难得的闲适时光了,
琐碎的家事在他笔下也那样纯粹而珍贵。瞧,他在树边浅眠,榴花落满了衣襟。

表夏十首之十 (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自古以来,描写端午的诗词极多,然而元稹这一首的视角却十分新颖。
旁人写大都是端午习俗,或是皆屈原以哀自身。
但元稹则是实实在在的怀念屈原。
他认为屈原的死是一件令人痛苦之事,而今人们却因这个节日而十分欢乐,委实是一种悲哀。
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节日,引人深思。

 

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新,曲蘖且传殇。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这首诗是一位帝王之作,也许不及文人那般意蕴深远,却有着同普通人不一样的心胸眼光。
端午佳节即将来临,白天的辰光渐渐变长。用盐梅拭鼎,曲水流觞。
诗人渴望得到贤士的辅佐,大唐得以万世永昌。
如若朝中一直有忠贞之臣,那么大唐必千古流芳。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重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松,

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首词细腻地描写了闺中女子的端午时光。
榴花在枝头盛放,细雨微微,打湿了杨柳叶。小巧的角粽盛在金盘中,送给闺中的女子享用。
沐芳泽,享美酒,伴鹂鸣。临窗小睡的女子悄然醒转,静静度过这,闲适辰光。
这样美好的时光,只希望它能悠悠慢些走,再慢些走...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的由来已被传说千年,人们都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
诗人在端午时节站在楚江畔,唇角带着一丝轻蔑的笑。
这样广阔而浩渺的江水,为何不能洗清爱国直臣的冤屈呢?
诗人同情屈原,但更鞭挞和讽刺了君王的昏庸无道,否则屈原也不会是这江中的一缕幽魂了。


端午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此诗写于杜甫官拜左拾遗的端午节。宫中赐下衣裳,轻软细薄。
自己因得到了赏识而十分荣幸。衣裳穿在身上,舒适清凉,这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全篇只写了端午宫赐的一件衣裳,透过这件衣裳不难看出杜甫得蒙圣恩、入朝为官的喜悦之情。
杜甫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忠君爱国,修身出仕,想必那年端午于他来说,也是轻松愉悦的吧。


端午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的端午习俗赛龙舟的场景。
龙形的兰舟,猎猎的彩旗,喧嚣的锣鼓,清澈的水流,共同构成了端午江上的热闹场面。
但诗人的内心总是敏感而脆弱,这样热闹的环境亦不能消去他心中的淡淡哀愁。
诵读《离骚》,思念屈原,也包含了诗人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之情。

 

(文字编辑 刘清扬)

(本文为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gxjhshys原创整编)

转制重编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