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模式——感受与需求

精彩转载

            感受     
        当一个人面对不顺眼的事,换句话来说就是看到一些事让自己不舒服了,这时我们就会有情绪出现。当情绪来临时,通常人会有三种处理

        1忍——隐藏在心里
         2发——发泄出来
        3逃—— 做一些事让自己忙碌,逃避这种情绪
面对他人情绪:1交换——给予对方在乎的价值驱使对方情绪暂时消失;给你糖吃,你就不哭了
                       
 2惩罚——用威胁、惩罚的手段迫使对方情绪停止   ;你在哭,小心我揍你
                         
3冷漠——对方情绪出来时,不管不问、完全漠视对方情绪,视而不见。
                         4说教——说一些大道理来劝导,而忽视对方的感受;你那样是不对的,应该这样这样的,男子汉不能哭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传统上人们认为情绪是因为有某些人事物才会产生,其实情绪的真正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所以我们要接受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感受。
图片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洛若·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无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后根据洛若·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有次卢森堡博士再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卢森堡博士就询问他当时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博士提醒他,虽然用了”觉得“这个词,但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然后再请他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博士解释向他 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很显然,他有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能表达出来。
        李中莹老师在分享人生十五项能力里的第三项:”
与感觉在一起“这里的感觉包括四类:本体感觉、情绪感觉、空间感觉、认知感觉。在非暴力沟通里涉及到前二类。我们成长的过程很早的时候就被引导跟感觉分离,而只活在理性思维的环境里。这样的人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纠结难受,却说不清楚也解不开。所以会活得很累。与感觉在一起,充分了解当下 自己的感受、情绪,进而更深层次了解内在需求,跟潜意识连接,跟潜意识达到共识的同时找出正面动机提取潜意识能量,并有效的做出回应。
图片

       区分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常常表达是我们的看法、想法。
例如:看法——我觉得你钢琴弹得不咋地 。
          感受——我刚听了你弹得曲子,我感到有点失望,我相信你的曲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看法——我觉得这不公平。
          感受——你做这样的决定,我很失望和生气,因为我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同
          想法——我觉得他很负责任 。
          感受—— 当他每次都把我交代他事按时按量的完成,他让我感觉到一份放心
 还有一些词汇表达个人的想法,比如:被误解、被拒绝、被抛弃、别羞辱、得不到支持。
例如:我感觉被抛弃了 
      ”被抛弃“ 是一种行为,当说出这句话时,认识到没有得到陪伴和认同,会感觉到伤心、失落、孤独。
      在看完电影后,我问朋友的感受如何,他说:“感觉很好”,我提醒他怎么个很好法,他很不耐烦的回应:“就是很好嘛,你不也看了吗?”很显然他忽略的自己感受,同时没有更好的词来表达他所说的“很好”。同时“我感觉良好”也并未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接下来词语可以充分形容本人的感受。
      得到满足的感受:
幸福   兴奋   欣喜  甜蜜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悦   幸福   陶醉  欣慰  满足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心旷神怡  无忧无虑  喜出望外  
    得不到满足的感受:
担心   害怕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忧伤  沮丧  灰心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怒  愤怒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尴尬  忏愧  内疚  遗憾  不耐烦  不高兴  不舒服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疲惫不堪
图片
                                                                                                     需求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求和期待。
图片 

        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自责自己。例如:一个人对你斥骂到“这里点事都不能为我做啊,你太自私了”。当我们自我价值比较低时会产生自责,我为什么没考虑到,还会产生内疚,忏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 
抵触对方的情绪,同时自己
产生强烈的情绪,“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我一直看考到你,你才自私呢!"
        第三种是体会和了解当下自我的感受和需求。这时,我们开始跟自己感觉在一起,寻找内心感受。我们有可能发现有点伤心,因为我们需要理解、信任、接纳。
第四种是体会当时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时我们会想他这样说,出现这样情绪,他内心是怎么样的感受,这感受是因为他看重什么,他需要什么?
图片
        如果我们想利用对方的内疚而达到我们所需求的,则对方很不情愿,同时影响对方心灵成长,家长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父母不开心是由于孩子的行为造成的,而孩子看到父母的痛苦会感到内疚,为了不想让父母伤心不得不迎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去学习,而非出于自身的兴趣。同时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感到伤心,是因为希望孩子用功学习取得好成绩,
自己孩子成绩非常棒而感到成为称职优秀的父母而满足自豪。
图片 
一旦人们谈论需要,而不是自指责自己和对方时,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满足双方需求。对于需求我为大家介绍马斯洛需求:
图片
        当面对一些人事物,自己产生情绪之前时,立即跟自己感觉在一起,体会当下的感受,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受,通过自己所体会出来的感受深层的询问内心的需求和动机,提醒自己有哪些为满足的需求,跟自己连接。面对所希望达到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有效行为去满足,同时达到三赢”我好、你好、大家好“
       面对他人的情绪,首先要接受对方情绪的出现,同时感受当时对方情绪背后的感受,回馈对方时怎样的情绪心情,体会他的身体感受找出对方感受背后的
需求,情绪背后的动机,并肯定对方需求和动机。最后做出正确的引导示范。这是EQ处理他人情绪的四个步骤。
nlp前提假设所说”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在非暴力沟通模式里其中强调的”感受“、需求。
图片 
       卢森堡博士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个人的个人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感情的“奴隶”——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此时,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对自己的感受、希望、行为有完全的负责,同时意识到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体会对方感受需求,跟对方达成共识,一起完成需求。
图片
          

          看看下面发言者 是否表达感受,和是否为感受负责: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 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2 :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得 这么晚,让我很郁闷

4: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和难受。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聊

5:我很伤心 ,因为你没有做的你答应我的事 情

6:我觉得你不爱我

7:你的离开,我很难过

8:我觉得我被别人误解了

9:你真可恶

10:我是个 没用的人       海晨心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