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他们这样过冬(四)

志愿服务

上午,救助站打了电话给我,问我是不是医院?我告诉那位女士:我是志愿者。她说:我们下午会派人去跟医院协商,让他们先在医院住着。当听说老杨已经给张哑巴办理了出院手续,今天上午在医院等救助站工作人员时,她说:春节前买不到票了,可能要年后才能买到票让他们回去。

中午时分同事打电话给我,说在附近中学那里又看到他们两个了。我还有些不信:救助站不是说会去医院处理的吗?匆匆过去,果然是他俩。我到的时候张哑巴正在吃东西,“是别人送来的”,老杨告诉我。

图片

离开了医院,老杨两口子有什么打算?他说,他要先去给医院送感谢信,然后去旧城找老乡。我让老杨先在这里等等,救助站说下午会去跟医院协商,“万一救助站来接你,又找不到你了呢?”老杨答应了,他说:我去给医院送了感谢信再回来。
图片

这应该是从病历里撕下来的一页,在上面老杨写道:“清远市人民医院脑科三区医护人员您们好!我向您们全体医护人员真诚的致谢,您们为所有脑科三区住院病人日夜操劳不怕脏不怕累,亲切照看,尤其是张哑吧(巴)在您们脑科三区所有的医护人员照看的特别周到,如同父母般的温暖,比我的孩子亲近数倍。我们是流浪人身患病重(重病)打针吃饭一切都是您们关照,大恩大德无法相报,使我刻骨难忘。致谢全体医护人员工作顺利,一帆风顺(利),敬祝您们全家平安,万事如意,新年愉快,高高兴兴过一个团圆年。拜谢 流浪人的心声”
图片

老杨曾经告诉我,他读过六年级。我有点好奇:这封感谢信,他是在哪里写的?路边?

晚上,我在路边没有找到老杨他们的身影。询问附近小店,店里人也表示没有留意到。他们会去哪里呢?给救助站打电话,一位姓郭的男士接电话,我告诉他老杨两口子已经出院了,他表示“这个(指接受救助)是自愿的,可能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不想回家吧”。在找到老杨之前,我感觉讨论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往人医、救助站方向绕了一圈,无果。决定去旧城老杨说的老乡那里找找看,在北门街农业银行门前,港田百货旁边,我看到一位半躺着的老人,过去一问,果然没找错。他叫老葛,身前除了要饭的一应家什,还有一张过了塑的剪报,是2013年清远日报的报道:“
安徽老人葛明臣感动清远网友  记者申文( http://news.southcn.com/d/2013-05/05/content_68246626.htm”。他听我说老杨家是双堆集镇,点头道:“那没错,我们家也是双堆(集)的”。他说他们在老家时并不认识(这一点不象网友们猜测的那样,认为他们是结伴出来行乞的),是在清远才认识的。他们还有一个老乡,是个老太太,“她昨天去源潭坐火车回家了”。老葛说,到他们家是在淮北站下车,那是个大站。

过了年就84岁的老葛,对清远很熟悉。“我喜欢这里的气候,暖和”,我想,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我把给老杨两口子打的盒饭送给老葛,告诉他明晚会再来,要是老杨来了让他先别到处走。转身离开,听到身后一声招呼,回头一看,老葛站了起来,正在路边对我挥手,“谢谢你!”他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