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十品·高清拓片
个人日记
《龙门二十品》是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二十件书法精品,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体的代表。
一、《牛橛造像》
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龙门二十品之一。高100厘米,宽34厘米,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碑文字体端庄整肃。
造像龛在古阳洞北侧,位于杨大眼龛上方。龛高140厘米,宽106厘米,深21厘米,圆券形,龛楣刻十一童子牵花绳,童子手持莲花,二童子间刻莲花蕾,两端各一飞天,飞天头前一浅雕小飞天。龛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养人。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为弥勒上兜率天宫时的菩萨形象。头光内刻莲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参外层火焰纹由各以坐佛为中心的十七组火焰纹组成,内层十身飞天分两侧相对以璎珞供养。二狮蹲距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
《牛橛造像记》是属于端方峻整,风格雄强,结体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的一品。在题记中的每个字都是精进挺峭,横划起笔多做侧锋斜入,捺划波势锐利,点成三角,垂笔作悬针状,转折处重顿,具有凌厉果断、爽朗峻拔之风。字形趋扁,结体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态宽博旷达而意境高古,在北魏楷书中属精品力作。辽河碑林将其造像题记镌刻在古代馆中。
清代道、咸以降,碑学日盛,书法界对龙门石刻书法艺术兴趣日浓,直到民国初逐渐出现了《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等几种拓片选本,尤以《龙门二十品》最为流行。其中有:有正书局石印《龙门二十品》;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辑入胶印本;日本《书苑》龙门造像专号;艺苑真赏社珂罗版印《龙门造像廿品》;文物出版社以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乾嘉拓本精印了《龙门二十品》。从乾嘉至清末,龙门书体受到了诸多书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笔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在《广艺舟之宋齐梁陈》中予以高度评价,赞其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字亦紧密非常……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释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節司空公長樂王丘
穆陵亮夫人尉遲,為亡息牛橛請工鏤石,造此
弥勒像一區,願牛橛捨於分段之鄉,騰逰無礙
之境,若存託生,生於天上諸佛之所,若生世界
妙樂自在之處,若有苦累,即令解脫三塗惡道,
永絕因趣,一切眾生,咸蒙斯福。
二、《一弗造像题记》
又称《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正书,10行,一行3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下方邻比丘惠感造像龛,是龙门二十品中最小的两个造像龛之一。龛高36厘米,宽19厘米,深30厘米。龛为忍冬卷草纹尖拱楣圆券形,连珠纹立柱,龛底施水波纹。内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萨。龛下锩刻造像记。据造像记文记载,此龛造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辇郎张元祖在当时可能是一名给帝王荷步辇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为他造的龛也小。康有为评价此造像记的书法是"沉着,劲重"。民国初白麻纸原石拓,因年代久远,纸黄而松软。这个造像记字数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字数虽少,但却端庄整肃,大气凛然。全篇方笔为主,显得沉着,厚重。书法风格遒劲沉稳。但在严整之中也不乏灵动之笔。比如“造”的走之儿的横折折撇,“为”的一长撇,都显得神采飞扬。而“张”的弓字旁,“愿”的“页”字部则显得较为奇崛。而章法同样富于变化,比如最后一行“亡夫直生佛国”,曲直变化,奇正相生,令人叹为观止。
铭文:
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
三、始平公造像记拓片(易培初跋)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龙门石刻中的代表作。
【释文】
夫灵蹤( )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 )。是以真颜()于上龄,遗形敷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厥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运,率渴诚心,为国造石窟( )( ),系答皇恩,有资来业。父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颜以摧躬(),匪鸟在( ),遂为亡父造石像一区。愿亡父神飞三(),智周十地,( )玄照则万( )斯明,震慧响则大千斯( )。元世师傅、父母眷属,凤翥道场,鸾腾兜率,若悟洛人间,三槐独秀,九棘云敷,五有群生,咸同斯愿。太和()二年九月十四讫。朱义章书,孟达文。
四、《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局部
【释文】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于洛汭。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戒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维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造。
五、解伯达造像记拓片
全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北魏太和间刻,正书。在古阳洞北壁。正书,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见64字。龙门二十名品之一。
此记具有笔力方峻、气势雄强的时代风气,又不拘成法地发挥自我创造意识和智慧,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点画方截、峻厉、雄强,时寓圆柔之笔以破板滞。起笔有直、斜、横落及轻重之别,点画长短、方圆兼用。撇捺开张,极纵其势。波磔长脚有刀劈剑削般的劲利。转角有翻折、顿折及圆转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兼施。尤以“道”、“达”、“延”字的横捺,由大弧度的圆润曲势转大起落的方截劲利的长脚,最为独特。
【释文】
都绾阙口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区,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达日迁,眷属道场,声求响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愿。太和年造。
六、《孙保造像记》拓片
《孙保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约刻于太和,景明年间。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龛位于窟顶偏北侧,与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龛(邻近约60厘米)和广川王祖母为幼孙造弥勒像龛呈三角形布于窟顶。像龛高110厘米、宽80厘米、深14厘米。圆券形龛楣,龛内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坐双狮座,二菩萨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伫立两侧。背光及龛楣无饰,似未完工。推测此龛开凿开景明年间。造像记高40厘米、宽26厘米。记述了高太妃为元保"失乡播越",经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专此造弥勒像一躯,祈愿亡故的爱孙能"永脱百苦"。
铭文:
孙保失乡,播越**,**历载,终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为保造像一区,使永脱百苦。魏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
七、《郑长猷造像题记》拓片
《郑长猷造像题记》,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
铭文:
前太守护军长史,云阳伯长猷为亡父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母皇甫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亡儿士龙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南阳妾陈玉女为亡母徐敬造弥勒像一躯。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诚讫。
八、《孙秋生造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