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那些事儿
红房子的点滴
转载
一、关于焦虑的问题
让大家焦虑的原因很多:孩子初入园,和孩子分离的焦虑;夫妻教育孩子认识上的分歧引发的焦虑;家长过高的期待和孩子实际情况不符时产生的焦虑;家长无法分析认识孩子的状况引发的焦虑;工作上的压力,社会生活上的压力转移到家庭生活中引发的焦虑,等等。
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外在的生活的压力总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我们家长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与理性的方法去对待,那么我们解除这些焦虑和压力的心理过程就会被孩子们吸收到,使他们在逐步的进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内在的焦虑和我们父母个体的心理、脾气、秉性紧紧相关的。需要学习成长,自我提升,保持对自我以及对孩子的清醒的觉察。
二、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
从交流中我们获悉,至少有一半的家庭,在孩子成长中有父亲缺席的状态。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很明显:母亲没有可依靠或沟通的对象,会引起心理上的焦虑或者相反——权力的滥用。孩子受此影响,会表现得退缩、内向或者难以从其他人身上获得安全感。
而那些父亲的角色发挥得好的家庭,孩子会开朗,适应力强,有了问题也较容易解决。
另外,父母之间的交流与共同也非常重要,包括其他带孩子的人,比如老人、保姆。不同的人带孩子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对于大的原则,双方之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默契,这样孩子才不会无所适从,不会钻大人的空子。在沟通方式上,潼潼妈给婆婆的一份清晰的孩子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做法很有效。
三、自我成长与提升
有的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人智学的理论,有的家长学习其他精神修为的功课,更多的家长是在物质世界里扎扎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事情。所有的这些都是一种修为与提升的方法。我们遇到了问题或困难,解决了、克服了,我们的孩子就会吸收到。无论我们已然达到了怎样的境地,我们自我提升的愿望,总会被我们的孩子敏锐的感知到。这也是我们将来会引导孩子走的道路。同时我们的成长也会被我们的另一半感知到,不仅仅是孩子需要一个行动的道德的楷模,我们的大人同样需要一个活生生的真正发生变化的人来引导自我的改变。这样我们才不会感觉到鲁迅式的先驱者的寂寞和无聊,呵呵。
四、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易燃易爆的危险品。
当我们看管好自己的心灵,让它平静得象一面镜子时,孩子本真的样子才呈现出来。有时孩子的问题,不是我们研究得不够,而是我们的心灵不够宁静,不能够映照出孩子的模样。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大发雷霆的时候,孩子吸收到的不是我们嘴里振振有辞的说教,而是我们失去理性控制的,暴怒的态度。然后他会模仿,最终变成一个我们父母眼中的“爱发脾气的小孩。”
我们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全都很好的解决。在我们能力不能达到时,可以先巧妙的规避,转过脸去,别把自己心底那个不理智的小兽轻易的放出来。
我们发脾气有时是因为我们压力大,我们很疲惫。我们可以思考着怎样把这些压力释放掉,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突然撕下忍辱负重的伪装。规则需要不断的重复,提醒。我们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也不要追求在小孩子面前把道理讲深讲透,如果我们这样做是和小孩子正常的人性做对。
孩子没有做好的时候,我们先问自己,是不是其实孩子还是不会做。或者问问自己,孩子其实还太小——相对于我们的要求而言。
五、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孩子
把自己需要成长的部分和孩子分开。不要在心中再存一个理想的孩子的影子。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来讲,每天被一个无形的影子压制着生活,却又不能言明,那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六、给孩子更多的做事情的机会,少一些智性的开发
对0-7岁的孩子,身教重于言传。
对于内向的孩子,做事情是帮助他们打开自己,进入世界的方式。对于小孩子,专注的做着事情的大人,带给他安全感和中心,他不仅观察妈妈正在做的事情,也完全吸收到了那种专注的氛围。对于大孩子,做事情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意志力,更好的约束自己,管理自己。
小孩子还没有休闲和娱乐的需要。我们不需要更多的额外的游乐来使孩子高兴。太多的娱乐让孩子脱离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感受——那是在现实世界中疲倦至极的大人暂时需要的逃避。很少的玩具,很多的想象力。这是理想的目标。
七、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但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的解答
科学有“去魅”的作用。它剥离掉的恰恰是对事物认识中灵性的成分。充满科学事实的世界缺少人性的摇曳多姿,是个无趣的世界。我们现在懂得尊重孩子,却不太懂得尊重孩子的什么。我们认真对待孩子的发问,尊重的应该是他们来自灵性世界的这个事实。而且他们在摸索这个世界,他们的误解本身也是这个世界存在的一部分。连带他们的疑惑,也是必需的。那些疑惑是他们在自己心底种下的小小的种子,它们会等待合适时机成长。我们不必去揠苗助长。
越幼小的孩子越会问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把这样的发问看做是一个契机,带我们重新思考这些本源问题的契机。如果我们不知道,就很真诚告诉他,对不起,妈妈也不知道。孩子会吸收我们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