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
边走边悟
文/飞梦
又是一个安静的周末,这样的周末,坐在太阳下,或听歌,或看电视剧,或写字,或者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的发呆……
太忙碌的生活,有时需要停下脚步安静的思考。但究竟想些什么呢?有时连自己也不知道,第二天又继续忙碌了。打开空间发现很久没有更新了,自己越来越懒得去写,正如有人说的,缺少激情吧。
记得去年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隔别班上的老师突然在唱男高音,一时没搞清什么状况,下课打听下,才知道原来是老师讲到动情处,自己激动得唱起来了。很佩服这样的老师,这么大年纪还能保持饱满的激情。
教师这一行当,不同的场合叫法不一样。在师范学院的石头上刻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鲜花和掌声下称为“辛勤的园丁”,在学生的作文中叫“蜡烛”,在菜场的小贩口中是“穷教教”,也是某些家长口中“臭老九”。其实把它当着一种生存的技能更为确切,做一个“教书匠”安好。凭手艺吃饭,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搞伟大和崇高的那一套?有谁去说木匠,瓦匠崇高的?有谁质疑木匠干活在人家喝酒的?
为什么非要把一个职业神圣化呢?龙应台在香港演讲说,台湾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不假装伟大。不清楚政治人物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我们某一些人有点假装高尚。绝对的正确是没有错,但是人能做到吗?孔雀开屏是漂亮,但是它展示的却是屁股。那假装高尚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暴露自己的虚伪?上课变成一本正经的表演,有个时髦的说法叫“磨课”,就是彻底的把教师当演员,每一次“磨”的过程都是彩排,只是为了最后的“精彩”。这即是所谓的“精品课”,就跟现在电视剧里,那些个抗日英雄,都是以一敌百的勇士,让人欣喜,又让人纳闷,既然如此厉害,为何抗战需要八年?这是个造假的年代,哪个没点假的风光,都觉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于是有各式各样的造假风波,成名了一个又一个打假斗士。各种证书,论文,职称,优秀,背后都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个很自然的现象,站在黑暗中看灯光下的事情比较清楚,但是站灯光下,却看不清黑暗里究竟有什么。所以做个教师匠,并不妨碍做一些“高尚”的事情。据说有个木匠他很喜欢自己的职业,他把他的每一经手的家具都精心琢磨,独运匠心。多年之后被大师看中变成艺术品,但他依然还是个手艺人,只是生意比以前好了。有人称他为艺术家,他笑着说,其实我只是个木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