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被茶浸润的时光
个人日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喜欢泡上茶去做事,比如读书的时候,比如思考问题的时候。清逸、淡泊、舒缓,是茶香中的光阴,爱极了这样的时光。
儿时,在院子的凉亭旁,种有一株茶树,听伯娘说,我还没有来到这人间时,它就存在了。按年纪的大小来描述,我私下给它一个外号——“老茶婆”。“老茶婆”并不代表“老”,其实很“嫩”,极具生命力。春天来的时候,院子的“老茶婆”一丛新绿长满了季节的枝头,嫩绿的芽儿怯生生地舒张着,随着日夜的更替,新芽长到两三厘米长,我和伯娘便拿着一个小篮子,兴高采烈哼着小曲到院子摘茶芽,一朵一朵茶芽从手掌心中滑落,像一个个腾跳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演奏着一首首诗一般的音律。
那时,茶芽的采摘多半在清明时节,烟雨朦胧,雨水滑落的茶芽如同刚刚出浴的少女,亭亭玉立,娇嫩欲滴。伯娘也是常在这时给我讲述如何炒制茶叶:刚从云雾里采来的幼芽翠叶,带着晶莹剔透的晨雾,但还不能称其为茶。绿叶要变身为茶需要炒制,炒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热锅里炒,冰水里泡,经过反复炒制、揉炼,才能称之为茶……对于伯娘说的话,似懂非懂,但穿梭于光阴疏影之间,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那时,院子外,一缕葱绿润青山,水田里有一些人儿头戴斗笠,一手牵老牛,一手持铁犁,穿梭在细雨中,有人儿插禾苗的,也有幼儿欢跃着呼喊归来的飞燕。院子内,一农妇,一小女孩,彼此的双手来回在茶树枝桠之间。伴着希望的季节,呢喃,微笑安然,让芳心沉醉在春暖风情的意境中。
后来,“老茶婆”因要盖房子而不得不将它砍掉的缘故,便结束了那一段故事。再后来,我常常把那时的光阴描绘成这样的一幅山水画:葱绿润泽的青山,薄薄雨雾,飘渺,寥寥几人春耕,两人采茶,幼儿欢呼飞燕,一寒舍,疏疏淡淡,简洁,空灵。人是瘦的,景也是瘦的,时光也是薄瘦的……祥和温馨的岁月里,静听远望,沐浴着温和的暖阳。
这个夏日的黄昏,能坐下来,品尝一杯清茶,其实,享受的也是一种瘦下来的时光,慢下来的时光。
我就这样的简单着,质朴着,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清幽,一个人细细品茶。细想,倘若能遇到明前新茶,一杯滚水被细芽嫩叶染绿了,玻璃杯里整的齐的春茶载沉载浮,茶色碧绿澄清,茶味清醇,茶香清幽悠远入口后顿感恬静闲适,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想起林清玄,他把喝茶与个人的修行、社会的奉献联系在一起:把茶壶比喻社会,把茶叶比喻个人,欲想融入社会,得先学习这社会这壶茶,做一片茶叶!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味其中的清香。林清玄喝茶之道,岂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及?
兰/文 于贺院 2014年5月12日
http://www.chhzm.com/epaper/hzrb/content/20140517/Articel03005QY.htm
文章评论
拈花一笑…
@{uin:615799054,nick:冰雨,who:1,auto:1}[em]e178[/em][em]e178[/em]
我心依旧
[em]e163[/em] [em]e179[/em] 很不错的一篇随笔。若第二段“新芽涨到一定程度”改为具体大小似更贴切,第四段'“农民”改为有人或显亲切些,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称呼可选。
熠熠生辉
我也喜欢泡茶[em]e113[/em]
拈花一笑…
@{uin:576702020,nick:熠熠生辉,who:1,auto:1}喝口咖啡吧
拈花一笑…
@{uin:576702020,nick:熠熠生辉,who:1,auto:1}喝口咖啡吧[em]e160[/em][em]e163[/em]
拈花一笑…
贺州日报>> [url=http://www.chhzm.com/epaper/hzrb/content/20140517/issueindex.htm]2014年05月17日[/url] >>[url=http://www.chhzm.com/epaper/hzrb/content/20140517/page03bc.htm]03版:百姓周刊[/url]被茶浸润的时光 贺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17日 来源: 贺州日报 □霍凤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喜欢泡上茶去做事,比如读书的时候,比如思考问题的时候。清逸、淡泊、舒缓,是茶香中的光阴,爱极了这样的时光。 儿时,在院子的凉亭旁,种有一株茶树,听伯娘说,我还没有来到这人间时,它就存在了。按年纪的大小来描述,我私下给它一个外号——“老茶婆”。“老茶婆”并不代表“老”,其实很“嫩”,极具生命力。春天来的时候,院子的“老茶婆”一丛新绿长满了季节的枝头,嫩绿的芽儿怯生生地舒张着,随着日夜的更替,新芽长到一定的程度,我和伯娘便拿着一个小篮子,兴高采烈地哼着小曲到院子摘茶芽,一朵一朵茶芽从手掌心中滑落,像一个个腾跳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演奏着一首首诗一般的音律。 那时,茶芽的采摘多半在清明时节,烟雨朦胧,雨水滑落的茶芽如同刚刚出浴的少女,亭亭玉立,娇嫩欲滴。伯娘也是常在这时给我讲述如何炒制茶叶:刚从云雾里采来的幼芽翠叶,带着晶莹剔透的晨雾,但还不能称其为茶。绿叶要变身为茶需要炒制,炒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热锅里炒,经过反复炒制、揉炼,才能称之为茶……对于伯娘说的话,似懂非懂,但穿梭于光阴疏影之间,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那时,院子外,一缕葱绿润青山,水田里的农民头戴斗笠,一手牵老牛,一手持铁犁,穿梭在细雨中,有人儿插禾苗的,也有幼儿欢跃着呼喊归来的飞燕。院子内,一农妇,一小女孩,彼此的双手来回在茶树枝桠之间。伴着希望的季节,呢喃,微笑安然,让芳心沉醉在春暖风清的意境中。 后来,“老茶婆”因要盖房子而不得不将它砍掉的缘故,便结束了那一段故事。再后来,我常常把那时的光阴描绘成这样的一幅山水画:葱绿润泽的青山,薄薄雨雾,飘渺,寥寥几人春耕,两人采茶,幼儿欢呼飞燕,一寒舍,疏疏淡淡,简洁,空灵。人是瘦的,景也是瘦的,时光也是薄瘦的……祥和温馨的岁月里,静听远望,沐浴着温和的暖阳。 这个夏日的黄昏,能坐下来,品尝一杯清茶,其实,享受的也是一种瘦下来的时光,慢下来的时光。 我就这样的简单着,质朴着,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清幽,一个人细细品茶。细想,倘若能遇到明前新茶,一杯开水被细芽嫩叶染绿了,玻璃杯里的春茶载沉载浮,茶色碧绿澄清,茶味清醇,茶香清幽悠远入口后顿感恬静闲适,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 想起林清玄,他把喝茶与个人的修行、社会的奉献联系在一起:把茶壶比喻社会,把茶叶比喻个人,欲想融入社会,得先学习这社会这壶茶,做一片茶叶!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味其中的清香。林清玄喝茶之道,岂是我们这些俗人能及? [url=http://www.chhzm.com/epaper/hzrb/content/20140517/articel03005qy.htm#top] [/url]
☆莫小杰的第二时代☆
我总[em]e128[/em] 在兰兰的文章看到名家散文的较多的“文调”或说“笔调”,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呢。不过,这样好像比较理解你的想法。五四以来各家散文,都有看看。比较熟悉他们的想法。 现在年轻的文章,倾向表达灵动,活泼,个性化,也真,也深情,表达更强烈也较狭窄的自我。明显有别于过去的时期。
老树
宝贝可不“俗”,品茶写茶论人生,已有了大家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