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阅微草堂笔记》经典章节(3)

个人日记

 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唐生戏塾师

 

原著:纪昀(纪晓岚) 

    一、故事原文:
河间唐生,好戏侮,土人至今能道之,所谓唐啸子者是也。有塾师好讲无鬼,尝曰:“阮瞻遇鬼,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语耳。”唐夜洒土其窗,而呜呜击其 户。塾师骇问为谁,则曰:“我二气之良能也。”塾师大怖,蒙首股栗,使二弟子守达旦。次日委顿不起。朋友来问,但呻吟曰:“有鬼。”既而知唐所为,莫不拊掌。然自是魅大作,抛掷瓦石,摇撼户牖,无虚夕。初尚以为唐再来,细察之,乃真魅。不胜其嬲,竟弃馆而去。盖震惧之后,益以惭恧,其气已馁,狐乘其馁而中之也。妖由人兴,此之谓乎?

    二、原文翻译:
河间的唐生喜好闹着玩,当地人至今还知道有这么个人,所谓“唐啸子”就是他。这位私塾先生好讲没有鬼,说:“阮瞻遇见了鬼,哪有这种事?这不过是和尚们造谣罢了!”夜里,唐生往私塾先生的窗户上洒土,然后又呜呜叫着打门。私塾先生惊问是谁。回答说:“我是二气相聚结的鬼。”私塾先生大惧,蒙头躲在被窝里发抖,叫两个弟子守他到天亮。早晨,他瘫在那儿起不来了。朋友来问,他只是呻吟着说有鬼。后来大家知道是唐生干的,都拍掌大笑。然而从此以后便闹起真鬼来,抛瓦扔石、摇晃门窗,没有一天晚上有安静之时,开始还以为是唐生在瞎闹,后来仔细观察,才知是真鬼。私塾先生受不了,竟丢下学馆离去了。这是因为他受过惊吓之后,加上惭愧,他的勇气已消减,狐鬼便乘机而入。“妖由人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风渡感言: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不少,作者塑造了唐生和
私塾先生这样两个非常鲜活的人物。唐生虽然喜欢恶作剧,但他心中无鬼。使技吓人也只是为了验证一下私塾先生对有无鬼神的可信度,然而,私塾先生最终没有经受住考验。这说明了什么?除了作者提出的“妖由人兴”的道理以外,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还能发现一些问题:第一、理论与实践。私塾先生常说无鬼,这就是所谓的理论,因为他之前从没有遇到过“鬼”。后来“鬼”来了,这就是实践。事实告诉我们,凡事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第二、信念与坚持。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信念,动摇且不坚持,心中的信念也是不堪一击的。私塾先生正是如此,他虽然笃信无鬼,但他由于心生旁婺,片面的相信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没有做更多的求证,才导致落荒而逃的结果。第三、纳言与固执。后来有人告诉私塾先生此事是唐生所为,而他固执己见,心理防线已经荡然无存,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只相信自己,这就是固执。该故事虽然短小,但折射出来的道理却不少。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感知它的娱乐性,更要探寻其深层次的道理。世无鬼,这毋容质疑,心有鬼,才更可怕!
 

文章评论

诗馨雨兰

好一个心有鬼,才更可怕![em]e113[/em]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em]e113[/em]

雁悦秋容

我的友,我非常赞同你的解析,很好。除了“内心要强大不给外物以可乘之机”这样的道理外,我又衍生了一点哲学的想法,即“有无相生”的道家思想。故事中,鬼的有无虚虚实实,开始私塾先生是根本不相信世间有鬼,而作者也并不去给出有鬼和没鬼的答案,只是引出了好嬉闹的唐生来装鬼戏弄他,结果私塾先生被假鬼倒是吓得十分狼狈。作者在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非常高超,短小的文章中,情结却一波三折、起伏跌宕,频现高潮。当私塾先生被吓到后开始大喊“有鬼”,而当时真鬼其实未现,可是鬼却已由心生,当得知自己只是被假鬼吓到后,他和众人一样对之后几次来捣乱的的“真鬼”都当成假鬼来对待的,这说明他们对鬼这东西是半信半疑的。作者的笔调是如此的冷静和客观,总是在有无之间快速切换,正如道家之阴阳、静动一般,对立统一又相互依存转化。有无同出于道,而不是相互否定,有而见无,无又见有,有无相互对照。世间本无鬼,但是心性虚弱,鬼便相生,作者在最后指出“妖由人兴”,鬼的有或无只依附于人的意念。这个故事也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的智慧,多去体会事物相互依存又对立统一的关系。 [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