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告的记忆
个人日记
如今的广告真是无处不在,就像空气被污染了一样,成了人类的灾难,让你不想听也得听,不想看也得看,连过日子都不得安生。我听说有一对老夫妻,想过一天没有广告的日子,于是赌气准备一整天不出家门、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不上网。可是才刚过了一会儿,电话就铃响了,老头一接听,是个卖保险的,他一生气就拔掉了电话线,再等一会儿,老太太的手机来了一条短信,是要给她办假证的,夫妻俩气得一并都关闭了手机,可是还没有等到中午,就从大门的下面被塞进一张保健品的广告进来,老头感慨的说道:“广告猛如虎啊!”但是,这洋相百出的各类广告,倒不如我童年接触的那些最原始的广告那么让人记忆深刻……
我最早接触的应该属于“立体广告”了。先是下乡的货郎,担子的一头是一个装废品的大筐,另一头则是一个用网片蒙起来的木盒子,里面放着花样繁多的小百货。最吸引女孩子的是扎头的头绳和花里胡哨的洋铁片发卡,而男孩子最向往的是陶泥“响吧”,这种响吧有两种,一种简单的有五分硬币那样大,扁扁的,吹起来像哨子一样;还有一种,鼓鼓的肚子,下面的两个尖上分别有个小孔,用手指一捂一放,可以吹出几个音调来。这些东西不卖,只能用废品置换。货郎的词是这样唱的:“拿破烂绳头子来换洋针洋火嗷……换大絎针、顶针子……换洋红呗换洋绿嗷(染料)……”货郎手里摇着一个很大的被叫作“召唤”拨浪鼓,摇几下唱一段,再摇几下、再唱一段,顺嘴而且好听。类似拨浪鼓的“召唤”还有像换牙糖的小云锣,敲起来“忒、忒、忒……”的响,那声音会吸引很多的嘴馋的孩子们。也还有扎簸箕、扎薳子的“恍锒”,恍锒是由一个木把和多个洋铁片连在一起的,只要用手一颠,就会发生“恍锒……恍锒……”很特别的响声。这两种只用特别的“召唤”而没有任何的广告语,但是老老少少都知道那是个什么营生。还有只有广告语而没有任何“召唤”的,像卖小雏鸡的和扒碗扒锅的匠人,他们的招牌就是被叫作“梁”的十分特别大扁担,大约有三米多长,两头向上翘得很厉害,他们的广告词很短,但是相当洪亮,足足能传到二、三里路之外的:“小鸡来嗨——卖小鸡了嗷——!”“扒盘子碗来——扒锅嚗——”。很多的手艺人,都有自己的专用广告形式,只有下乡剃头的,是唯一的不做广告的行业,他们挑着一头是用铁皮做的用来烧水的简易灶、另一头是像马扎的一个长椅子,不做广告,只能是在人多的地方干等着,也许他们的祖师爷不懂得广告的重要性。记得说大鼓书的曾戏弄似的送给他们几句广告词:“哎——锋快的刀子滚热的水,有毛来无毛去——我叫恁头上精光吆——”。 购粮证是当时政府发给农民买救济粮的凭证,是一个32开的土黄色牛皮纸,上面盖有粮管所的公章,写有救济粮每个月供应的数量,这种救济粮一般都是在春节以后发放,在麦收之前供应结束,是让老百姓能在这青黄不接的几个月内不被饿死。救济粮的数量大约每人每月十来斤,都是以山芋干、玉米为主的粗粮,每一个家庭,都把这粮食看得无比重要。这位汉子居然把购粮证给弄丢了,真是大祸临头了唉!街上的人们都议论纷纷……
鍠……鍠……鍠……“我叫×××,我的购粮证掉了,哪位父老乡亲拾到了,恁行行好吧,那是我家的救命粮啊,恁还给我吧……!救救我们一家子吧……”鍠……鍠……鍠……“我的购粮证掉了……,………!……”在大街的另一处,我又一次的看到了这位汉子,他急急忙忙,努力的想多转几圈,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他穿着一条大腰的单裤,用一根旧布条作为腰带,敞开的棉袄里面露着前胸,肚皮凹进去很多,更显露出那一根根凸出的肋骨,一顶破旧的黑线帽已被他拥到了后脑硕了,消瘦的脸上流出了很多的汗,一脸的沮丧、一脸的无奈、更多的是一脸的焦急……他继续在各条大街上敲着锣,喊叫着,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一丝希望……至今我也不知道,那位汉子有没有找到他的购粮证,要是找不到,他的一家七口人又是怎样度过那个饥荒的?
文章评论
车有路
[ft=,2,]我也见过其中的好多广告,换荒的、钯锅匠子、剃头匠子、还有碫磨得,还有骟猪,骟鸡,还有卖冰糕的,修钢笔的,卖豆腐豆芽子的,卖炕鸡 的,修理雨伞的。。。。。。。。。。。。。。。。还有好多。。。。。。。。。。。喊得都满好听的[/ft]
一笑
[ft=,2,]车叔的文笔越来越精辟了,看后,总让人不觉莞尔一笑。[/ft]
雪中漫步
[ft=,2,]前几年带儿子逛超市,儿子直奔购物筐,拿拿起一件物品就喊:“长一点再长一点”,惹得导购员都笑了,可见广告的魅力。广告-------让人欢欣让人犹[/ft]
江山美人
[ft=,2,]深刻!!!拜读学习。[/ft]
老农
[B][ft=#0000ff,4,宋体]您的文章又把我带会到生产队6——70年代,很多的东西让人记忆犹新,【破片渣滓换糖啊!铛!铛!铛!,铜科予子啊!(纺棉纱用的)】现在想起让人有很多的回味和感慨。[em]e179[/em][/ft][/B]
不老松
[em]e179[/em]
健康快乐
[ft=,2,]我拜读了您的全部文章;您太有才了佩服。[/ft]
怀念我的父亲
[ft=,5,]“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ft]——我们一定要赶上英国……。”当年的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十年赶上美国,十五年超过英国。那是1958年,到现在过去五十多年了,怎么叫人家越拉越远?还是发展中国家?[url=http://cnc.qzonestyle.gtimg.cn/qzone/space_item/pre/7/65399.gif][img]http://cnc.qzonestyle.gtimg.cn/qzone/space_item/pre/7/65399.gif?pt=3&ek=1&kp=1&sce=0-12-12[/img][/url]
绿杨晓晓
往事在记忆,甜酸在心头~~
心梦
小时候我听到最多的广告是“阉鸡哦.......补锅哦......”
仰望高山
呵呵,我小时候还赶上一段时间的这样的广告。记得剃头的走街串巷,手里拿着一个震子,走几步震一下,嗡嗡的声音不大,却能传老远。如今已经没有了。
杂拌人生
抹不掉的记忆
念慈
[em]e179[/em] 忒有才了,描写细腻,写法娴熟,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易懂易记深刻,这幽默的方式很清新,耐人寻味。欣赏
寒松
时代所需!没办法!
一叶扁舟
“……哎——大家注意了,我们一定要超过美国——我们一定要赶上英国……!”队长的广告词除了最后两句,很快的都雷厉风行做到了,看来比现在的广告要诚信得多,不懵人。”诙谐幽默耐人寻味[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