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丐

个人日记

     丐的类型有很多种,论资格就数“讨帐丐”了,我在很小的时候见过:一个老人,肩上背着个很歪的篮子,来到每一家的门口,始终都耷拉着脸,一声不吭,但是每个家庭都要或多或少的给他一些东西的。听老辈人说,他的祖师爷曾经借给孔夫子几担粮食,让孔老夫子和众多弟子度过了难关,孔夫子当时答应了他,这个债让他的后世传人来偿还,凡是贴对联的人家,都是他的传人。讨账人的标志,就是他肩上的那个歪篮子,这类丐者大都活动在山东曲阜孔庙方圆几百里之内;最底层的是“乞丐”,他们大爷、大娘、大哥、大姐的叫着,弯腰弓背手里端着个碗伸向对方,嘴里说着很多好听又可怜的话,完全是靠着别人那那微不足道的施舍来过日子;最无赖的是“开刀丐”,这种都是在集镇上,丐者手里拿着一把带有鲜血的菜刀,一个个摊位、一家家店铺的要钱,如果哪一家不给,他就用菜刀把自己的头给砍破,将鲜血胡乱的向商品上抹,弄到最后,生意都没法做下去,还要额外的给他些医疗和营养费,不然他会赖着不走的。这样的“开刀丐”,每回总会遇到“拧”的生意人,所以头上都有乱七八糟的很多刀疤,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怕惹麻烦,还是给钱了事;还有一类叫做“跑腿丐”,他们是专门光顾红白喜事的,先在账房里把自己的礼钱奉上,就用快板书的形式说唱起来,说辞都是些及其美满的吉利话,最后去厨房拜望厨师,好像说的是行内的黑话,回报都是好酒好菜,临走的时候,家主一定会退回他的全部礼金,如外还会再给两和一些赏钱。……虽然也还有别的一些丐类,但是大都是“名不经转”,而最花样繁多的就属于“艺丐”了。

    
      艺丐分为单人和多人、走家串户和撂地的多种类型,我在乡下最早见到的是贴门神的,那是64开的红纸刷的木刻,上面是财神爷沈万三的头像,丐者嘴里喊着“财神财神进门来,恭喜老板大发财……”然后给贴到大门上。像这类走家串户的艺丐还有拉琴的、唱玉鼓、扬琴和其他小曲的,我见到最棒的是一位唱凤阳花鼓的中年女人,她肩上背着一个腰鼓、胸前挂着一面小锣,歌喉响亮、韵调优美,锣鼓的伴奏及其到位,听她介绍,那是他们一代代传下来的,农闲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营生。朴实的农民对这些艺丐都是很接受的,或多或少的都要给些粮食。“农业学大寨”的那个年代,我们大队宣传队的三个人,用一支笛子、一把二胡和一把柳琴,去了山东地界走乡串户的演奏,一个星期下来,每人竟分得七八十斤山芋干子,在那个年代,山芋干子是口粮,那对于吃不饱的农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啊。事前他们邀我去拉板胡的,可是我没答应,因为我的父母根本不可能同意我去干这个营生的,不过至今想来多多少少的有点遗憾,不仅仅是那些山芋干子,那更应该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一个人单挑的艺丐最受人喜欢的就属于唱花巷的了,这类丐者,乡下和集镇上都有见到,他见到什么唱什么,从来都不重样,他唱的是数来宝,这种形式不像快板书那样从头到尾都得在一个韵上,而只需要几句一个韵就可以了,所以编起词来要容易得多。这种艺丐是有师祖的,听说来乡下的都是些学艺不佳的“半瓶醋”,有能力的都在集镇上,因为那样会收入的颇丰些。四十年代初,我们村的一个人曾经在徐州府见到过一位唱花巷的艺丐,就因为药店的一个小伙计的戏言:“你要是有本事的话,就把我们药店的所有草药都给唱了!”那位艺丐冷笑几声,就口齿清楚、滔滔不绝的开始了。每一种药草从药名到产地、从药理到药方,两顿饭的功夫,所有的草药才说唱近一半,据说,如果等到他给说唱完了,最底也得付给十块银元(相当于一个小职员一年的薪水),从后堂来的掌柜发现不妙,一直点头哈腰、赔礼道歉,又是拿烟又是倒茶,总算是没让他继续下去,最后给了两块银元才完事。
     
     撂地的单人艺丐是戳狐狸子的(表演木偶),他挑着两个大筐,里面装着各种木偶,找个人多的地方用扁担竖起来搭一个帷帐,就表演起来了,丐者躲在帷帐内,一个人要担任多个角色,手里既要拿着木偶做各种动作,也还要用脚去敲锣,嘴里含着个哨子,学着各个木偶的语音,既有对白也有唱词,这类的木偶剧大都是西游记的片段或是其他的童话故事,表演结束以后,就挨家挨户的讨要粮食。小团体的艺丐撂地大都是耍把戏的(变魔术),表演杂技的等,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的应允,只要敲打锣鼓能招呼来人就行,也是在表演结束以后再到各家去讨要粮食或食品。东北的二人转也是属于这类,都是先表演后讨要,二人转在四十年代以前是女人参加表演的,二人转的名字也是五十年代才叫的,之前只是叫“唱蹦蹦戏”的,上装(粉装)下装(丑装)都是有男人扮的,多是说唱些肉麻的黄段子来取悦听众。天气暖和的时候在农村的场院里,冷的时候大都在大车店。这个戏种自从有了女人的加入,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特别是这些年来,经赵本山的不懈努力,把这些艺丐都彻底的变成了艺人,让他们登上了全国的大舞台,不过在表演的时候,也还会流露出一些原始的东西来。

     城市里的艺丐都是撂地的,我在南京遇到了不少。我听的时间最长的是一位拉板胡的,因为我实在是喜欢那种乐器;我最吃惊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他用一个二十多根苗的笙,吹出了极其美妙的三和音;我最意外的是一个小女孩吹的唢呐,不论是功底还是技巧,都属于上流;我最欣慰的是在鼓楼广场的东边,看到两个年轻人,男孩弹电子琴伴奏、女孩吹萨克斯风带唱歌,那个晚上,我觉得他们俩应该收入四百多元钱吧;我最不满意的是在三牌楼大街看见一个中年男人,二胡拉得特别棒,但是他的面前地上却摆着一张写着毛笔字的说明:说他以前是什么文艺单位的,后来自己办了个二胡培训班,现在倒闭了,因为自己不能干体力活,没办才来这里卖艺的等等,干嘛啊,何必遮遮掩掩的,根本就不需要写这个说明,艺丐有啥不光彩的啊?要是我就干脆写上“我是艺丐”四个大字,有多好啊!那是我唯一的一次不给钱的,就是因为他自己看不起艺丐;我最想学习的是艺丐拉的弦子鼓,那是坠胡与板胡的结合,我仔细的端量它的式样与原理,突发奇想的想自制一把,可是当我揣着卷尺,想仔细的确定尺寸的时候,骑车转了两天,却再也没有找到他,打听到他可能让城管给赶跑了。这些大盖帽,你们何必呢? 他们不会给城市带来灾难的,只会有快乐。相声的最初阶段,就是北京艺丐们兴起的,他们撂地在天桥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相互的戏弄、讽刺、挖苦、侮辱着对方及其家人,定时向围观的人群要些钱。当这种形式涌向天津以后,才有现在相声的雏形,是第六代传人李三立、侯宝林等,才把这门艺术发展的极致。现在的相声,相互戏弄、侮辱的语言依旧还有,因为那永远都是相声的根。

     最有才华的艺丐,就数“西单女孩”任月丽了,她的歌声感动了无数人,当在央视春晚上看见了她演唱那一曲《想家》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衷心的祝福这位美丽的天使,希望她永远幸福!更希望她能永远要尊重艺丐,不要忘记那是自己的根本!另外,在我的空间分享里,有两个唱花巷的艺丐,虽然他们唱得不是十分很好,但必定是有心人拍录的一个难得的视频,估计以再想见到这类艺丐,恐怕就很难很难了。
 
 
 
 
    

文章评论

小文阁

[ft=,2,]写得真详细,有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学习了。[/ft]

老农

[ft=,4,]没见过这样的,您描写得很仔细,也就有些了解,乞丐现在也很少了。谢谢[em]e183[/em] 让我们了解到艺丐也是一种文化。[em]e179[/em][em]e160[/em][/ft]

不老松

[em]e179[/em][em]e160[/em][em]e181[/em]..........。

上善若水

[ft=,2,]长见识了,谢过了![em]e183[/em][em]e160[/em][/ft]

心和顺

[ft=,2,][em]e179[/em]归结透彻[em]e183[/em][/ft]

叶子

[ft=,2,]丐原来分为好多种,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不知全国都这样还只是南京有这样多的丐?[/ft]

...

我们这里以前有见过的,一对夫妇拿着小琴、拉二胡、等等、挨家挨户走走窜窜,唱歌啊之类的。然后我们都给他们几毛钱一块钱又或者给吃的给他们。 你写的好详细啊!顶你

财运★亨通

[ft=,2,]你的生活经历很丰富,佩服![/ft][em]e183[/em][em]e181[/em][em]e160[/em]

伊凡

[ft=,4,]乞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现象,当然有的乞丐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有的应属艺术行为,[/ft] [ft=,4,]给大家带来了享受,他们得到的报酬无可厚非。[/ft]

可儿

[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徐意

老先生的知识真丰富,道道真多,佩服!学习了。

江山美人

我第一次见到艺丐,是在一个火车站的地下,一个清瘦的学生模样的人,在那里弹琴,我就在他面前的盒子里放了五元钱。喜欢给乞讨的人钱,尽管有一些人是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