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里的练字

资料

如何 炼字
       有了平仄格式,是不是随意填上几个字就可以了呢,昨天晚上,在联林看到有的群友转过来一些上联给我的感觉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出的上联的七个字,就是硬凑的七个字,没有一点灵动没有一点意境,这也是促使我今天讲出联技巧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学习对联,终其目的无非两个,一是生活中直接用的到的对联,比如婚丧嫁娶春联行业联等等,二就是为了写诗词,诗词中要用到对仗。这就要求我们的联句最起码要达到一般诗句的水平,甚至要更高于诗句的水准!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海量的词汇,并娴熟地运用之。说起来一句话即可,实际操作呢没三两年功夫恐怕是做不到的,下面就谈谈字句的凝练……
        文字不凝练,主要表现为词不达意(想表达的没有表达出来或没有表达好),再就是言词拖沓、画蛇添足。去掉这两大毛病,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和只言片语的“支招”就能解决得了的。要想很好地驾驭文字,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起码的句式都弄不明白的人会创作出经典的联句。所以,音韵啦、句式呀、词性啊、修辞呀、包括形式逻辑等等,这些语文基础必须夯实,它们是语言精练的必备条件。
        文虽以意为先、境为上,技为从,但语词是“意”和“境”的载体,作用巨大,确实忽视不得。对联的创作都有一定格式,这方面如果掌握了,那么,你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看来的,一是写来的。初学写作时容易热血澎湃,不大爱去精研那些已有定论的经典名篇,泛泛的读的最大恶果是我们似乎已经懂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譬如说,古典诗词中(尤其是词中)用典问题,如果你走马观花地过,很可能就稀里糊涂地忽略过去了。你虽看完了,但由于没有细参细研,对古人到底写了一些什么,还是一知半解,很难透彻地领悟全词的意境和内涵,这样对自己的帮助就很小了。“典”能以一胜十,使词句凝炼生动,古词中用典是非常多的,今词中也常用,这是说的用典。用词也是一样,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虽然未必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文采依然是打动人心的重要方面。把最恰当的词用到最恰当的位置,是我们为文者的毕生追求。在出联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求成,给自己多一些时间考虑、琢磨、润色、修改,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那个“词”、“那一句”时为止。我建议你认真地研读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那里有你登堂入室最需要的阶梯。
 
暂且摘录《人间词话》开头几句大家欣赏一下!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例:(1) 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 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 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诧换口旁〕。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希望大家把全文都读几遍,以提高自己的文字凝练能力有了凝练的文字基本功,就像盖大楼有了结实的砖瓦,很关键的一环!
意境
          意深境远,是古诗词对联孜孜以求的核心因素。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就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涵的或者体现出的含义隽永的境界,它是对形象更高的要求。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这样的形象是真正的生动的形象。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含蓄的手法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虚实相间,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也就是我跟大家屡次提到的“留白”!
       当然,“留白”是中国书画的一个术语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中国画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意境!
        怎样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首先,要理解“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象”和“境”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象”指的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境”指的是产生于具体意象之外的东西,比如传达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等。因此,能否达到意境美,重要的不在于逼真无误地刻画实境,而在于实中蕴虚,在意象之外传达意境。这就是所谓“象外传神”。深刻的意境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也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观点、认识,表达作者的情感,所以,要能达到意境美,还必须用力刻画好意象,写好实境。因此要“化理为象”。 其次,要善于运用“意境深远”的方法。
        ①采用比喻象征方法。比喻直接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用好比喻营造的往往是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 素心如雪清凉境==【虫】    寒潭水寂空凝玉==【虫】就是这种类型。
       ②借助虚化空白艺术。虚实相伴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主要指具体而直接可感的艺术形象,虚指由物象引起的联想、想像。一般来说,往往是先实后虚。我们的作品完全可以借鉴古代诗画虚实相生中的空白艺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多用虚词少用实词,多给读者一点想像的空间。满卷飞红香惨淡==【虫】   花落惊翻池底月==【虫】  就是这种例子。
         ③ 寓哲理于描写抒情。“意境深远”的联句表现在语言上往往蕴含哲理情趣。显然,这种哲理不是直露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一种理念。自古清香泥不染==【虫】  欲洗尘心常品月==【虫】 
                                                          衔接 
         有了意境有了文字是不是就能出联了呢,这还需要有较强的文字组合技巧,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也需要扎实的语法基础,比如词性、词组结构、主谓宾关系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的技巧,按照格式出好了的句子,一定要审视一遍,看看有没有自己觉得别扭、臃肿、拗口、或者庸俗的地方,假如自己都觉得哪儿不如意,就应该沉下心仔细推敲斟,斟字酌句,既要有气势又要灵动婉约,每个出好的句子都是一副胆小精悍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当然,初学之时,要敢于找到自己的不足,多让老师同学挑刺找毛病,一定要高水准起步,有了较高的起点,你就已经立于不败的平台!不要像那些每天漫天散发庸俗联的那些人一样,泛泛而出,日复一日了无进展!
        多读书多借鉴,大胆迈出出联这一步,不急躁、不气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断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跟意境的延伸!会对联会出联,熟练掌握自成联技巧,这样,你的诗词作品也会如虎添翼,突破一个个瓶颈、飞向一个有一个高峰!加油!




文章评论

平和

[em]e179[/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