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印象之三

个人日记

 那山那水那人()

图片 

那一晚。渔峡口镇地处长阳西大门,西临巴东,南接五峰。离码头不远处,江面狭小得好似只有鱼可以游过,想必因此而得名。

 图片

山里的道路和房子,都是错落而建,我们拾级而上,开始寻找宾馆。我非常害怕走山路,很吃力,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网上颇受好评的宾馆,结果已关门大吉。最后,在镇政府的院子里找到了一家渔峡口宾馆,想必可以放心住此。

一楼服务台找一少妇登记,预付,要房卡。她说,没房卡,直接带我们上去。来到二楼一标间,推门,进去。放好行李,开始简单的收拾,检查房间的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发现两处小毛病,但不影响住宿。她说,没事,有什么也不会找我们。

稍稍梳洗,打算出去吃饭,发现门有内闩,但出去关不了。又去找她,她说,这边不用锁门,很安全的,东西放在房间丢了,她负责。反正没有贵重物品留在房间,我们半信半疑离开了。

出得院子,来到小镇的这条主街上,百米内有一家特色小炒店和一家饭店。先问小炒店老板,他正在隔壁打花牌,说炉火封了;又来到另一家饭店,所谓饭店,也就是住户的一楼,不大的一间店面,里面黑灯瞎火,不见人影,看来也没有人招待我们。

饥肠辘辘,莫说吃清江鱼,能有饭吃就谢天谢地,不再舍近求远,赶快转回宾馆问还有没有吃的。

饭有,菜有;鱼,没有,江边无鱼,这年头什么都不足为怪。在他点菜时,我问扫地的一个女孩,腊蹄子火锅怎么卖,“几十块钱。”我转身进屋说要吃火锅,少妇说:“一百四十。”正要发火,他扯扯我的衣裙,示意我不要冲动,“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最后点了两个菜,一份素炒土豆丝和一份熏肉炒青椒,要价53元,有如星级饭店的价格。

他将桌椅端到外面,说要对山享用晚餐。先前饿得厉害,当菜上桌时,我已经食欲全无。这边菜的特点是油厚,非绿茶无以下肚。

 图片

完毕,已是山气浓密,人影模糊。问这边的治安如何,“很安全”,有了这句话,我们放心夜逛小镇。

镇政府院落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地,上面有些健身器材,有大人,也有一些小孩在上面玩耍,这好像是我在这儿见过的唯一热闹的地方。

路灯亮了,家中的灯也亮了;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很多住户都是大门紧闭,见到的,或是妇女,或是老人,或是孩子;夜幕下的小镇安静极了,偶尔奔跑而过的汽车刺耳的声音更加增添了小镇的寂静。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将这条主道慢悠悠地逛了个来回。转回宾馆时经过机关的篮球场,音乐正响,一群女同胞在跳广场舞,三五男士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不由得感叹广场舞的普及度。时间还早,我们也加入他们,活动活动筋骨。

服务台要开水时,她这次很大方,一下给了四个一次性茶杯和半杯绿茶叶,哪里用得了这么多,退了一半。顺便闲话几句,她说这边很穷的(心里嘀咕,可菜价不便宜),没有开发商,所有的房子都是民宅,几乎没有外来人口。

山里的夜晚似乎特别的漫长,一切就绪,躺在床上看了一下时间,才九点多钟,山中一日闲,世上已千年。

那遗址。早早起来,收拾妥当,打算趁着返程前的间隙,去香炉石遗址看看

正欲提包下楼,他从楼顶跑下来告诉我:昨晚整个宾馆,除了工作人员,就我们两房客。所有的房间都是打开的,用具、铺盖应有尽有,单间客房还有接待间和麻将桌,楼顶堆放了一些材料,好像准备装修。生意也真是惨淡!

 图片

走出院子,来到街上,才发现镇政府对面的那排房子,还是规划过的,可惜太短,就十来户的样子。

香炉石遗址位于小镇东南一里处,山上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山石,因形似香炉而名曰“香炉石”。

图片

他想爬山,又担心赶不上上午的船,一直催促我快点,我们弯小道,紧赶慢赶来到香炉石遗址,不料,还没人上班,大门紧闭,只好望而兴叹。人生如旅途,旅途亦如人生,会有意外和惊喜,也会有无奈和遗憾。

奔向码头的途中,整个镇子好像还在沉睡,街上行人稀少,想寻一家过早的门店都不成。

那码头。这儿该是每天最早闹腾的地方,据说乘坐客车也在这边等。我们原本想走山路返程,看不一样的风景,但他们说山路不方便,很多地方修路,也许是他们更习惯走水路。好在沿途返回,风光无限美好,极为安慰。

靠近码头的台阶边上有一个早点摊,有豆浆、稀饭、肉包子、糖包子、油饼和土豆。本想喝豆浆吃肉包子,店主胖姐可能瞧我们是外地人,告诉我们豆浆是咸的,肉包子不是现蒸的,要重新热一遍。我看见有人正吃肉包子,肉馅粗糙,可见丁块大的肥肉,于是换成了土豆和稀饭。

店面只有胖姐一个人顾着,很忙。等待时,见墙角边有一背篓,旁边站着一中年男子,向他借过,他笑着点头同意。我拎起背篓站在台阶边上正拍照,一位老婆婆冲着我喊:“我的背篓,里面还有东西。”店子里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她只是照个像,不要紧”赶忙过去向婆婆解释,道谢。那中年男子又给我找来一个编有花纹的精致的背篓,很感谢他,但用不着了。婆婆的背篓尽管拙陋,可拙有拙的好,更为简洁、古朴。

图片

我们的早餐已备好,我夹起土豆尝了一小口,不想再来第二口,又油又咸,勉强喝了几口稀饭,好在背包里还剩一点零食;他表现不错,学着山民的样子,蘸着辣酱,津津有味吃着土豆……可我做不到“随乡入俗”的模样。

走下台阶迈向码头,正值峡口处驶来一艘渔船,好一幅“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图片

那女子。返程途中,渔峡口是起点站,我们在船尾平台上占好位置,可以更好地欣赏两岸风景。那时,寥寥数人,我提起裙角转着圈问夫君:“像不像土家族女子?”他笑而不答。这时,坐在长凳上一位瘦瘦的女子笑着对我说:“一点也不像,一看你就是汉族女子。”我们就这样相识了。

她,荆门京山人(说起来半个老乡),深圳龙岗打工,婆家在渔峡口山村,这次回来看孩子,男孩,七岁。

她问我的话特别而有趣:“你和那个人是一起的?”“你们在一起几年了?”可见她是一位实诚的、传统的女子。我都一一作答。

她说,她和丈夫打工认识的,现在都还在那边打工,孩子婆婆带,平常难得回来,有时几年回来一次。婆家不在镇上,在山村,出行很不方便。这边的人有穷有富,喜欢穿品牌,卖东西“宰客”;普通人家一年杀两头肥猪,猪大都在五百斤以上,全年就不用买什么菜了;吃的很油腻,喝很浓酽的绿茶,对胃很不好,她很不习惯这边的生活。

话虽如此,但她却对这儿的山水赞叹不已,不断地邀我站起来,指着远山近水对我说:“真是太神奇了!如果不是嫁到这边,我不知道会有这样美的一条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知何时,上来一群武汉自助游的游客,两三个小孩、四五个男子,六七个女子,一共十多人。他们的到来,让船尾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几个女子变魔术似的,拿出了好多道具:几条彩巾、遮阳帽、太阳镜、阳伞……那些孩子和男子也成了她们的道具,一会儿站这儿,一会儿站那儿,帮着扯彩巾,做造型,掀裙子……她们中还有人在补妆,换发式。

所有看景的目光一下投向了他们,那女子以羡慕的口气对我说:他们真会玩,那些女的好会打扮,个个都漂亮。

我劝她说,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的。我们好好欣赏,秀色可餐,中餐都可以免了。

一阵热闹过后,一切都归于平静,我们继续看景聊天。

她说,她希望再辛苦几年后能够回来,在宜昌买一套房子,做点小生意度日,那时候孩子也大了,不想永远在外漂泊。

图片

不曾问彼此的姓名,也没有来得及告别,我们就这样同行一程。当我们上船从长阳转车到宜昌东站登上回家的动车时,想必她也已乘上了开往深圳的列车,但愿她的渐渐远去离她的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