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技巧(九)

个人日记

 第九课 倚声填词的方法


我们对词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再来谈词与诗的区别。而易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论点,很久都没人能够说清楚,王国维论词中说到:词之境阔,诗之言长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即杳渺,形容深远也;宜修,绵长也)。能言诗之所不能,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不但解读了易安之论点,也从文学史上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历史推演,阐明了诗与词各有千秋之意。
既然词有别是一家之说,那么倚声填词就不能与做诗一样,也就是说,填词必须考虑到词的特点。在设题之初,须先择词调,诵而审之,以求其抑扬顿挫,与自己所思暗合,从而可以尽倾己言。
选择词调的目的,就是为了求音协。分别是:择腔、择律、按谱、押韵。张炎在其《词源》认为:词欲协音,腔不韵(和谐的气度)则不作,律不应(呼应、合适),则不美。虽然理论上填词比较讲究,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选调择律则是填词前必须要深思斟酌的前提。

选调择律以后,我们怎样构思和布局,并对篇章结构进行周密设计呢?下面就来谈这些问题。

(一)、词的构思与方法

填词的方法,一般是分三步:首先是构思立意和选材;其次是布局长短结构与离合;最后就是色调、文采与音节。
1、构思立意和选材。词之构思,首先是立意。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红楼梦里黛玉和香菱论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所以填词要先下意。词之有意则如人之有骨。人如无骨,不过行尸走肉也。立意高则境界高,词则自佳,所以立意不可草率。如何立意?如何才能够使意格高韬?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立意贵深。古人云:言简意深,一语胜千百。所以,意贵深,言贵浅,意不深则会流于浅俗。
(2)立意贵新。我们所读名家之词,往往取神题外,设境意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个性。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文学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不可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所谓意新,就是别于常人所闻所见而创之意。也就是与众不同。
(3)词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求。白石《念奴娇》咏荷: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晏几道的《林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这些词句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4)词意贵真。词者,随事命意,遇景得情,传神写照,皆贵于真实。所以贵自生活中来。这是我们初学者要注意的地方,贵来自真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过:敢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我们来看一首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立意贵锐。贵于言外得之。立意之初,必然会遇到难和易两种途径,初学者往往舍难而求易,不太注重意为先的道理,一味的凑句。所以作品就显得支离破碎和凌乱。就是不注重炼意所致。我们说:炼句不如炼意,意到语自工。炼辞得其句,炼意得余味。思深远而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初学者,对练意感觉很难,认为填词时,连味内味尚不能得,如何得味外味?我认为除了多读、多联练习外,第一要紧处是要在立意时,要出新意,去陈言!尤其不可拟古,乱用意象景物。

(二)、词的题旨和铺陈

白石老人在论诗词中说:小诗精深,短章蕴籍,大篇开阖乃妙。就是说,诗要精深,词章短的要含蓄而不显露,蕴藉、敦厚、隽永。长调要跌宕起伏。对词章分别做了概括的描述。下面我们逐一阐述:

1、题旨。前面我们说过,词的构成无非是”“”“,题旨是围绕其展示的。题旨一但确定,就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词要尊题,不可脱离题旨。一般是抱题出句,词篇紧扣题旨,抱题之,这样可避免风马牛不相及之患。故而前人说题有题面,有题意,必须认之,肖之,方为匠手。肖题者,无所不肖,肖其神、肖其气、肖其声、肖其貌....以词旨为中心,巧妙切入。要求有题目时,切而肖之,无题字处,补以肖之。至于分合明暗,反正倒顺,曲而荡开,直而断义,起伏变化,全看作者的功力和手段。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不可不切题,亦不必太着题,太肖太切就显得局促,不能纵横自如,减弱了词的宛转遂志,润色形容,错综尽变的特点。如:易安《念奴娇》春情词,结句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忽然宕开,不为题旨束缚,也不为本意所苦,胸臆似云般舒卷自如。

2、铺陈。《蕙风词话》云:词学程序,先求妥帖、匀停,再求雅秀,乃至精稳、沉著。所以,初学词,先求妥帖、匀停,然后渐渐深入。意不晦,语不琢,才称好作。另外,在词句上力求自然,要情真、景真,恰到好处,不可太做,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作词最忌一个矜字,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思路,舒卷胸臆。楚楚作态乃是大忌,是作词大疵。当然妥帖还是要先重意,而后方及言外,不可颠倒。

3、手法于心,事在文先。前面我们讲到词的立意有很多,有的属于题意,有的属于题绪,有的属于题眼,故有顺、逆之虑,顺者从题首铺陈下去,逆者,从题末绕将上来。然而,意多难扼,惟有精粹,不可累赘重复。更要注意的是,文要与题意相符,题义有而文无,是谓制之减题;题义无而文有,是谓之添题。由于词更讲究,言外之意,讲究余味,文中常常用双关语,所以只要适度,以以达到点染或联想的效果,也不是不可。应注意不伤题旨为上。不另生节枝。
(三)、词的布局结构、起结和换头

填词,不外言情、写景、记事、咏物四种。
词的布局结构是在确定词旨、题意之后,必须精心安排和调整的问题。作词要先搭架子,把事与意有计划的分别安排在词的上下片中,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匀停。只要有新意即可,不可太高远,使人摸不着头绪。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匀停,忌平板;长调最忌演凑,处处相逢,饶不出来,要缘情布景,节节转换,要操作自如,忌粗率。长调之所以难于小调,在于它难在语气贯穿,不亢不复,徘徊婉转,自然成文。双调之词,一般是前半泛写,后半专叙。
而我们说的结构者,不外乎于起、结、换头(承转、照应)。所谓章法也指如是。词中章法要求就是:词贵开宕,不欲沾滞;乍喜乍悲,忽远忽近,方为绝妙。现在我们就词的章法的起、结、换头分述如下:
1、词之起--发端

(1)我们知道诗重发端,词也一样。要求起句见要见所咏之意,不可掺入闲事,或另入别意。而咏物词尤其不可,同时注意,词不可油腔滑调、浓妆艳抹,或是陈词滥调,《蕙风词话》也说过:词要谨避俗。俗者词之贼也。切切不可为之。

(2)长调词起处,必须笼罩全阕,紧扣词旨。现在我们作词,长调大多是景语徐引,到第二韵才约略到题,这种手法,往往会有意浅笔弱的感觉,此非起句的最佳手法。起处不宜泛泛写景,宜实不宜虚,起处便笼罩全阕,纵有它意也移挪不得。
如: 张 先词《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上片是情中之景,下片是景中之情。起句写愁所生,结写恨余所想。起处笼罩全阕,紧扣词旨。上片倒叙。本是情人离去,渐行渐远,柳丝引愁,飞絮惹恨,从而觉得伤高怀远,无穷无尽。进而产生无物似情浓的念头。但词人一上来先谈由自己切身的具体感受而悟出的一般道理,将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概括为伤高怀远 几时穷是问句,而下面却不作正面回答。却说无物似情浓,所以这 几时穷乃是说无穷无尽。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意。人孰无情?有情就会伤高怀远,况且此情又是极其浓厚,无物可比。

(3)词之发端,贵能开门见山。如能够从题前着笔,精神犹易振起。如易安的《念奴娇》,写的是:春情,词起句: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它就是从题前说起,然后层层围绕题意展开。再看元代的曾允元的《水龙吟》(春梦)起调:日高深院无人,扬花仆帐春之暖。从题前摄起题神,以下意境逐层引入。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首三句就是从题前说起,曾经情事。

(4)词之发端忌一个字。即不要忸忸怩怩,装模作样。发端要求凝重,就是要厚重、沉重、庄重。要从容整炼。凝重中有神韵。如苏轼的咏梅词《西江月》起拍: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它的起拍不仅开门见山,笼罩全阕,而且精练凝重。蕴意很深。

(5)词的起处,或渐渐引入,或蓦然顿入,其妙就在于笔未到而气已吞,气格悠然揽入,格高韵远。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渐渐引入。白石的自度曲《石湖仙》(寿石湖居士),起句:松江烟浦,是千古三高,游衍佳处。蓦然顿入。

(6)起处以扫为生。如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这样的起句都是这种句法。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都是歌西湖好,惟独这首是以扫为生起句,先说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这样触绪牵情,非常容易产生无限伤感的西湖好,岂不一反常态?然而正是这样的起,恰好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心理惊觉,不能不看下去。然后逐步写到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人空。给我们的却又是一番新鲜景色!那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蕴意是:细雨中双燕飞来给你传递远方人的信来了。实在是意境妙也!如果不先扫怎么生出这样的意境来?

(7)飞鸟侧翅式。就是先把题意说了,马上又从侧面另生一意来。这种起句很多,犹常见于长调。如张炎的孤雁《解连环》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吴文英《忆旧游》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也有先说一层,随即又归到题意。如白石的咏蟋蟀《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张炎《台城路》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这也是飞鸟侧翅式。

(8)起句之前,似有无限之语,起处乃从千回百转中突然而发!如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尽还生,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易安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此类。

(9)单起之调,起处贵异军突起,突兀惊警。如东坡的大江东去吴梦窗的渺空烟四远等,对句起处(用对仗起首),贵从容整炼。如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样的起句很多。

总之,还可以例举很多不同的起句方法,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纳几点:
A、可以从开始,点出中心;
B、可开始从容,渐入佳境;
C、可由景始,景中含情;
D、可由情始,情中有景;

而我们常见的起句法有三类形式:
一是造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如东坡《老夫卿发少年狂。左牵黄,右牵苍。
二是造境。由景切入,引出主题如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是造思。先设置问题,发人思索,继而铺陈。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最后,我们要注意,词的起处,最要注意的是:发端用语要工!不可随意,更不可凑。
2、词的换头(过片)

词的换头是最复杂,最难把握的,尤其是对初学者。在填词时,小令难于变化,长调难于融通。变化和融通很大的一个地方就是过片。在换头时,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要富有力量,景中见情则显得淡远,情中布景则显得弄至。过片的具体作法千模百式,并无成规可循,一般我们把换头划分三种类型:

(1)直接换头。A、由景直接转为抒情:辛弃疾的《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B、由往事直接转到当前(或由当前转入追忆)。如姜白石《念奴娇》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2)从容转折。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地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姜白石《念奴娇》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尘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3)变换音节句法形式来过渡。杜——《念奴娇》·石头城 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一自髯孙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 玉树声销,金莲影散,多少伤心事!千年辽鹤,并疑城郭是非。   [当日万驷云屯,潮生潮落处,石头孤峙]。人笑褚渊今齿冷,只有袁公不死。斜日荒烟,神州何在?欲堕新亭泪。元龙老矣,世间何限馀子。
赵鼎臣《念奴娇》:惆怅送子南游,南楼依旧否,朱栏谁倚。 
李汉老《念奴娇》:谁念鹤发仙翁,当年曾共赏,紫岩飞瀑。
把第二作五字句,第三作四字句,变换音节亦是一法也。

换头一般以换笔、换意者居多。也有承接上意不断者。在《唐宋词欣赏》里,夏承焘谈词的过片作法分了七种:
A、承上接下,曲意不断的。笔断意不断,上下紧相连。这是最普遍的做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意思虽上下紧接,但写法上有明显的顿宕,使人一听便知是另起了一段。张炎推崇的姜夔的《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就是这种做法的典范。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是写由蟋蟀的鸣声而引起幽思的。词有序说明作词的缘起:与张功父会
饮,闻壁间有蟋蟀鸣声,乃相约为词。功父先成,辞甚美。姜夔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词的起句就是呼应词序的,突出了一个字,也是全词情调的总括。听功父之词已有愁思,更何况又听到蟋蟀那象私语般的凄清的鸣声。这样,作者一开篇便把愁思与虫声紧结在一起了。接着,作者以寻声探索过渡,转入对蟋蟀悲鸣的刻画。他用机杼声、暗雨声、砧杵声、丝竹声,细致入微地比况虫声,又由这虫声联想到思妇无眠,候馆迎秋,离宫吊月,突出一种孤独、思念的感情,由此回忆到儿时的呼灯灌穴,捉虫为戏。两相对比,越感到幽思无限。这一切部是连缀直下,很难截然分开的。而作者却却十分奇妙地抓住了西窗又吹暗雨一句作为过片。前片尾句已经说到夜凉独自甚情绪! 在这凄冷的寒夜中独自一人听秋虫悲鸣已经感到难以忍受了;岂料西窗外又传来隐隐约约冷雨敲窗的声音!一个字,既把上下片紧紧地连接起来,又使之明显地划成两段,手段确是不凡的。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同样精采。作者先写低头看着那郁孤台下饱含着千千万万宋代难民血泪的江水,然后写举头北望故都,丛山苍莽遮断了关切的目光,上片就结束在字上( 可怜无数山)。接着,下片又从说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由青山又回应到江水。这两相连的过片,衔接得那么紧凑而节奏又多么分明!

B、下片另咏他事他物的。
异峰突起,对比明显。过片处十分鲜明,看上去,好象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一看,才发现整个的意境、感情、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样的过片,峭拔险峻,跟上片结句有个明显的对比。辛弃疾的《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就是个较好的例子。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老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作者俯视剑溪,幻想取出神剑,以实现杀敌救国的壮志,却受到当权者的阻挠。上片结句风雷怒,鱼龙惨,情调是很苍凉的。可是过片处却出现了一个十分挺拔峻峭的形象:峡束苍江对起,一下子把人的视线导向峰顶,接着吐出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上片以咏志起首而结于悲愤,下片以抒愤为主而起于激昂,界线分明,以对国家无比关切而又无能为力的***贯穿起来。

C、上片结引起下片的。一总一分,直接过渡。
上下片一总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