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联入门

个人日记

 对联教材

【教材】成联入门(主讲:卓尔凡)

凡人看成联

(一)

  成联创作,初学者皆以为难,更有学联日久未窥其门径者,遂望而却步。
  教成联者,皆以春联、题赠、名胜、庆贺、哀挽……分类以教,遍观网络诸坛,概莫能外。窃以为此方法虽有其合理性,但却并非良方,原因有二:一是从较为深入点的层次看,各类对联的写作方法是相通的,各类对联之间并没有格格不入的全新的创作方法;二是讲授多以各类的具体特点为多,创作对联的基本技法仍然需要学员自己去摸索去感悟。而这些需要感悟的东西恰恰是写作的基本支撑点,有人引导则如清晨在雨后树林中采蘑菇俯拾皆是,没有引导往往莽里莽撞不得要领。
  大家都学过庖丁解牛,庖丁因为熟悉了牛体的脉络筋骨,解起牛来就游刃有余。我们学对联也是这样的道理,拿到题目后,如果能弄清如何审视、如何切入,也就可以做游刃有余的庖丁了。
  先看一个例子。2010年春,中楹论坛开贴为来者征集36岁寿诞贺联,堪称当时一大盛事。参与者不乏当今网联高手,当时我只记录了30联,下面我们逐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其切入的角度和基本技法。
  1.
  善以无形成大象;
  乐从清净养真如。(谢郎衣袖)
  ——颂其品格。
  2.
  去岁亦吾本命,叹生也偶然,故曰以非我者之日月才情供吾挥霍;
  今朝逢此良辰,觉贺犹唐突,无他嫌浅交人太心魂意气扰此清欢。(西江游鲫)
  ——由己及人。
  3.
  卅六年砥砺扛鼎雄才,更善目慈怀,足堪当济世达摩、匡时弥勒
  三五友须臾围炉琐话,及论诗品茗,浑不解青莲犹在、鸿渐何来(无字)
  ——颂其德才。自对。拉人作衬。
  4.
  荣期作三乐之谈,相较吾兄,犹输淡定;
  寿诞有百年之庆,且斟杯酒,齐祝椿龄。(故园天籁)
  ——化典,颂其品,祝遐龄。
  5.
  上苍以深邃眼光,审古审今,独怜来者;
  尘界凭横狂力量,摧红摧紫,不乱心花。(无穷江月)
  ——嵌名无痕,颂其睿智、淡定。
  6.
  料得平生异相,故而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诚能乃武斯文,方敢坐观天下,拔剑纵横(大江东去)
  ——嵌名(上幅嵌其网名,下幅嵌其实名),颂其才德。自对。
  7.
  浮生一弹指,念天地之悠悠,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诗酒两倾心,论河山之俟俟,舟横沧海,马跃昆仑(小猪没事乱哼哼)
  ——颂其超拔,自对。
  8.
  具殊人癖方可交,乃君好茗,乃吾好酒;
  录孔圣言以为贺,知者乐之,仁者寿之。(方无隅)
  ——以私交切,祝福,自对,非好友至交焉得此至。
  9.
  武堪养真,文堪执朴,三十六个春秋,惟有琴心携剑胆
  山者不欲,水者无涯,百千万回磨砺,方能茶酒论往来(汨罗江)
  ——颂其才德,自对,似乎私交不浅。
  10.
  前晤太匆匆,期再品茶香,夜雨春灯话知己;
  其人何淡淡,趁今逢寿日,仁山智水祝平生。(一脉花香)
  ——以交往切入,诚挚的祝福。谋面未多、神交已久。
  11.
  几度春秋时不待,云起龙骧,倚天抽宝剑
  无边景色岁难留,争分夺秒,秉笔赋华章(尘)
  ——主要颂其才,似无深交,亦了解不多,泛泛而谈故。
  12.
  交心称友,观字知人,六七年已成知己;
  淡逸如云,清情似水,一二字难酬故人。(水若兮)
  ——娓娓道来,交情立现。自对。
  13.
  相隔不外天涯远
  一曲已然情谊深(花魂鸟梦)
  ——似含仰慕之情。
  14.
  风雨故人,云师云友;
  性情君子,不惧不忧。(白衣孤鸿)
  ——以深交切入,情谊饱满。自对。
  15.
  与子毗邻,缘悭一面;
  以联遥寄,寿比南山。(国士无双)
  ——切以双方关系,寄以美好祝愿。
  16.
  椿龄应称蓬莱客;
  茶道重聆桑苎翁。(琴瑟静好)
  ——颂其清逸之格致。
  17.
  我从荒岛漂来,察才俊其谁?果然技压群雄,一坛儒士尊来者;
  君与灵椿共寿,饶哲人之望。又得年逢本命,三月和风溢寿杯。(漂流无岛)
  ——颂其才,切年龄、切时节,化典。
  18.
  讵言不识君,若闻名生义,恍与古贤推知己;
  我欲延后学,请寿者仁人,来从中道论斯文。(钱塘潮)
  ——初交,自贬身份以抬高对方。
  19.
  有云思遥寄,雁字频传,千里佳朋贺寿诞
  忆燕赵春来,鹿泉月上,一杯沧海话平生(卷子)
  ——相识日久,感情饱满。自对。
  20.
  虽得见无缘,然幸能本命贺君寿;
  若相逢异日,效醉折花枝作酒筹。(溪亭日暮)
  ——交亦非深,造境成功。
  21.
  论坛传古音,一贯勤苦功类犬;
  风雅自来者,两行文字意腾龙!(无欲堂主人)
  ——颂其德才。
  22.
  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卅六载大道天成,公真健者;
  歌伴酒、琴伴水、吟伴月、一万年情怀不老,君亦痴人。(海岳)
  ——取象拟人。自对。
  23.
  师从天地,行法古人,文擅武修,仰头一啸风云变;
  心系苍生,我为来者,虎威剑气,纵步八方神鬼惊。(箫声伴月)
  ——敬颂辞藻。自对。
  24.
  古人不见,来者可追,记谭艺论交,久钦素学;
  嘉木为朋,大椿祝寿,憾横山隔水,未话兰言。(谢青堂)
  ——化典无形,文雅之至,情感饱满,可知交情匪浅。
  25.
  逢辰见跟帖来宾,五十仁者,五十贤者;
  介寿借庄生吉语,八千为春,八千为秋。(香云纱)
  ——化典。自对。颂语雅切。
  26.
  其人淡,其性真,须毕恭毕敬,为先生寿;
  交如水,品似茶,只一碗一壶,足君子香。(踏波儿)
  ——癖好亦知,交自不浅。情真。自对。
  27.
  文章并寿,兄弟承欢,聊向中楹争处士
  伯玉同修,仙翁可算,试看百岁也狂生(大唐)
  ——颂、祝融合如一。
  28.
  倚太行而眺岭南,万井春浓君子寿;
  杯沧海其空冀北,五湖谁并我兄才?(抱犊散仙)
  ——以双方关系入,切以地理,颂其才、祝其寿。
  29.
  流水千年,君自如山吹不动;
  入心万象,寿来得意有余真。(月是故乡白)
  ——颂其品德。
  30.
  出太白一旬余二载春,早闻乎剑胆茶心,天涯不见称知己;
  赊西昆八首其三支乐,遥祝此才皇貌帝,酒后何妨演谪仙。(太李白)
  ——神交知己。化典,美好的祝愿。
  
  可以看出,尽管对联数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概括起来并没有多少花样,也就是寿联的主要切入方法并不多,大致为:切人、切事、切时、切情,初交者多拟泛泛而谈的颂语,深交者多从两者的关系出发切入,双方的兴趣、爱好、故事,乃至寿星的癖好皆可入联,感情饱满而不直白。化典、自对等技法,如运用得当,则立可增辉。这是从概括一点的层次而言,写联时当然要具体化,每一个视角,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具体的写出来又会有千变万化。比如,以上诸联中从双方的关系切入者颇多,数量上有四分之一强,但具体又各自不同,便如春天的花园般万紫千红。
  
  
  再看一组咏梅花的联:
  31.
  标格本清高,竟漫劳迁客思乡,诗人搁笔
  风情惟淡默,料厌说孤臣遗冢,处士山妻(老雨)
  32.
  佳偶信难求,想林和靖何能,入孤山作廿年夫婿
  几生修得到?只李青莲有幸,携玉笛过五月江城(铁未销)
  33.
  世外清名第一,无花态度,有雪精神,傲骨不吟风月色
  人间好友成三,近竹行藏,如松襟抱,高怀共话岁寒心(流动)
  34.
  一怒开成雪,一痴化作尘,俯仰之间,惟相惜处士情怀、将军肝胆
  几时待我归,几度醒人梦,家山以外,更重逢千年驿路、五月江城(断肠散)
  35.
  潋湖光而艳,汲月华而清,沥冰雪而香,岁报南枝,不许凡花开一处
  居茅舍而儒,隐山寺而禅,避泉林而道,自甘孑影,方知此木绝尘心(谢郎衣袖)
  36.
  非是我秀色三分,天虽有意,问乾坤如何谢幕?
  且任天春风万里,我不点头,看桃李谁敢开花!(梅花冷月)
  
  单纯写梅花本身绝不可能进入上乘。梅花一般有凌寒无畏、独立不随、避常脱俗、坚持信守高洁这类特色,即所谓“梅格”耳。“俏也不争春”;其实那清高不从众、守志不附流,才是它的本色。于是才成为正直孤高的古今文化人、知识分子颂赞的对象。以梅格喻人格,以梅品比人品,便能对人事、人生万象发出众多的议论来。因此写梅花其实是写人,说明做人要象梅花一样保持高洁优雅的品位、品味。以上诸联皆未出此法。大家不妨自己分析切入的角度,以及这个角度又是如何具体化的。
  
  以上分析了不少对联了,想说明如下观点:我认为写联的途径是,先分析切入的角度,事实上任何题目绝非只有一两个角度可以切入,而是可能有四五个乃至七八个甚至更多,你把他们找出来了,在立意的前提下,只要选择其中的两个角度,再加以具体化,就做好了写成联的准备工作了。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试着分析下面几组对联。
  
  一、大约是2010年秋,抱犊散仙到山东淄博游览周村大街,好友白云樵客、叶公好龙尽地主之宜,三人约定同题成联,以成就一段联坛佳话。所拟三题及作品如下:
  第一题,咏菊
  37.
  陶令枉多情,芳心只属秋风婿
  黄巢休猛志,傲骨不开春日花(抱犊散仙)
  38.
  一篱秋色新,莫忘吟诗,记当年屈餐陶采
  三径幽香满,最易把盏,欣此际月到风来(白云樵客)
  39.
  万古清高如对月
  重阳风雨是知音(叶公好龙)
  
  第二题,以“人到中年”意题题写成联。(要求比翼格嵌“齐、冀”二字)
  40.
  虽失中途,自矜冀马
  未登左席,独奏齐竽(叶公好龙)
  41.
  济世心高,任岁月如流,遇挫何曾抛所冀
  修身路远,有情怀似昨,见贤必欲与之齐(白云樵客)
  42.
  倏尔到中年,检点诗囊,齐贤脚步犹追日
  遽然醒大梦,摩挲霜鬓,冀我文心不愧天(抱犊散仙)
  
  第三题,题济南历下亭
  43.
  齐鲁重英豪,留此湖山,待复来多诗杜甫
  轩亭几鼎革,聆其风雨,休误作盛世唐朝(抱犊散仙)
  44.
  沐一亭柳影,有客飞觞,诗酒风流同醉月
  蘸十里藕香,凭君振笔,湖山大好待题楹(白云樵客)
  45.
  世事转浮嚣,盛得几处湖山,肯为诗人留一席
  文章曾鼎沸,溢成满亭风月,足供来者慨双清(叶公好龙)
  
  二、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自古颇多佳联,今人亦多佳构。试举几例:
  46.
  湖山本无主,到九曲回廊,莫向烟波诘姓字
  胜负俱千秋,剩一枰残子,徒留经纬待君臣(酒色贼)
  47.
  胜负楼台本空局
  江山儿女枉多情(李向隅)
  48.
  天地俱归枰,看日月星辰布局,烟雨输赢皆袖手
  古今争一气,把王侯将相收官,春秋过往不关心(瓶儿)
  49.
  将相王侯俱泯灭,剩大好河山,烟波千载对棋局
  荷花秋水两生愁,关谁家儿女?风月一湖入酒杯(李沧海)
  50
  世事如棋,遑论君臣,百变之身终弃子;
  江山易色,莫愁风景,四时而后又逢春。(易行舟)
  51.
  政亦如棋,且看吴头楚尾,虎踞龙盘,百代君臣争一局;
  民殇于此,忍听建邺城中,莫愁湖畔,几番风雨洗残枰。(易行舟)

 

二)


  这一讲谈几个联的具体构思过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我自己的作品,不是说我写的多么好,而是因为对别人的作品可能理解不透,有些话不便多说,请各位不要以为我是个非常自恋的家伙。
  前一讲说过,每一个题目绝不会是只有一两个可以切入的角度,而是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这绝不是虚言。先看第一个例子。今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我和夫人结婚二十二周年纪念日,此前两三天打算送夫人一联。这个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第一,我在某中学当老师,80年代初教师地位很低,到了谈婚的年龄,很多姑娘一听说我是老师连见都不见,可是我夫人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毅然决定嫁给我,对此我一直心存感激。第二,一直到结婚时我的工资也只有每个月不足七十元,夫人跟着我过穷困的日子,从无怨言,而且勤俭持家,把小日子安排的停停当当,有滋有味。第三,我是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的大家庭,夫人识大体顾大局,把各方面的关系处理非常圆满。第四,我工作忙,自从结婚之日起夫人便承担了所有家务,从无怨言。第五,我脾气急,日常生活中少不得磕磕绊绊,夫人总是让着我。第六,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夫人总是多给我一些。第七,在教育孩子上,从来不溺爱,也不和我唱反调,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而是背后沟通。第八,孝敬父母,对我的父母比对自己的父母还要孝顺。我母亲唯一的金首饰就是我夫人给买的。第九,对别人大方,对自己苛刻,多少次说是出去给自己买衣服,但总是带多少钱出去就带多少钱回来。第十,尽管我确实很没用,有些事情办得也很窝囊,但是夫人从不拿我跟别人的丈夫攀比,从不嫌自己的丈夫窝囊没用。第十一,我们的个人感情很好,平平淡淡中透着一份甜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但是总不能面面俱到,事实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从中选择两个最有感受的方面。经过深入思考,我决定选择第二、第十一这两个最普通而又最有感受的方面作为切入的角度:
  结婚纪念日与吾妻
  风有过,雨有过,这些年执手同行,晓寒深处不觉冷
  梦痕轻,靥痕轻,欣此日春风未老,帘幕半悬学画眉
  当我在结婚纪念日的早晨发给夫人时,她很是感动了一回。
  
   事实上,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角度都罗列出来,最感人的两个角度可能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再看第二个例子。我有个好友,当年刚开始学联时认识的,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去年冬天,她的独生爱女得了重病,今年三月份不幸辞世。可以想见一个年轻母亲的悲哀……这个过程从头到尾我了如指掌,在哀伤她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想尽量分担一些她的痛苦。后来,她加入了一个群——失独者家园,成员全是失独者,共同的遭遇使他们组成为一个独特地群落,他们相互劝慰、相互支撑,共同走过一个个灰暗的日子。五月下旬是群主的生日,我的朋友希望我能代拟一幅贺联,我当然义不容辞。可以说寿联我写了不少,但是给这样遭遇的人写寿联,还是第一次。尽管我对寿星不熟悉,但是我对朋友熟悉,她们的遭遇相同,他们的心情和愿望也应该是相似的,他们需要的不是祝福,而是理解和安慰。因此我选择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以谈心的方式说明,人在红尘中有所得亦有所失,此事古难全;二是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随着时间的流逝,心情会渐渐平复,看穿悲欢忧乐,平平淡淡才是真:
  代友贺友之寿
  彀中人许如是,拾庭外落花,有秋一瓣、有春一瓣
  此前事已成非,信安而能定,哭亦无多、笑亦无多
  我的朋友看到此联,对我说,就像是写给她自己的。第二天告诉我,她的朋友非常也喜欢。
  
   以上两个例子,或者是各个方面都很熟悉,或者是某个层面很熟悉,写起来就容易找到切入的角度。对于一点也不熟悉的人或事,也不是没有办法。比如,昨天才看到在我的《凡人印象》中悟途同学跟帖索联,说实话,我们初16班尽管组建了将近半年,可是有几个人之间真的熟悉呢?对这种情况,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嵌名,名字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志向等信息;二是望文生义法,从马甲的含义拓展开去。因此便有了下面这联:
  悟途
  清钟向晚,明明在下
  曲径通幽,燕燕于飞
  上联写悟,古寺的清钟往往使人开悟,就像光彩照耀而下;下联写途,优雅的环境有轻盈的燕子陪着主人公款款而飞。第二分句均集自《诗经》,使联句更加雅切而厚重。《凡人印象》中写给我们班学员的联作,多数使用的这个方法。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班级的成联活动专题中有意识的分析、运用一下。

 

(三)


  成联之作法,一般的《成联讲义》多分为:立意、取象、章法、润色四步进行,在此不想重复。这一讲我只想根据自己的体会支离破碎的谈几个关于成联创作的小技巧,希望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这一讲先讲短联的几个注意问题。
  短联贵在新奇凝练。简单点说凝练就是没有废字,比如有这么一句:“东海扬波翻巨浪”,前四字已经足够了,偌大个东海,不扬波、不翻巨浪,莫非平似镜不成?简直废话。新奇就是道人所未道,曾看到这样一个对句:
  出句:别梦依稀三月雨 [剑冷天河]
  对句:悲欢离合九州人。
  在我看来,对句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熟滑、无特色,味同嚼蜡。
  我们看下面的精彩例子,请用心体会整体视角新奇、字词凝练这两个特点。
  
  1.自题
  小月有缺寻句补
  闲身无累伴蝶眠[清风知者]
  上联意境颇佳,视角奇特,下联虽略弱,但也非寻常思维。
  
  2.枯荷
  生死无非一转眼
  枯荣不敢乱折腰[无穷江月]
  岂独切中于荷?真真警世良言也!
  
  3.无题
  澜归静水鱼无碍
  花住高枝蝶不知[谢青堂]
  作者笔下一派天真烂漫,童话般的境界。
  
  我也有几个短联自我感觉良好,供大家揣摩:
  4.赠友
  交至无言,一颦而契
  心于所止,不月以明[卓尔凡]
  
  5.自题
  偶因块垒蚀肠短
  聊以文章补气虚[卓尔凡]
  
  6.无题
  抱外云山迟倦鸟
  围中秋水涨红莲[卓尔凡]
  
  短联的写作,建议大家先从五言、七言、八言练起。五言、七言最好写律句,八言一般是两个四言分句,写好了有如读诗(诗经),特别有味、特别出感觉。而这几种写好了,重新组合就可以写出九言、十一言、十五言……等句子。
  在立意、取象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新奇、凝练呢?说白了就是炼字。我把一个朋友的一段文字拿来与大家共享:
  (1)小字称轻重。字的轻重:中国字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思。应用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字的语意、上下文的关联等诸多问题。轻:是指对要表达的意境表现力不够。重:是指对要表达的意境过于突出而影响整联的顺畅或喧宾夺主使整体联的意境有偏失。一个联的字间轻重要如何把握呢?
  例子:秋萧倒后山真切(注:秋萧倒后,没看懂。为尊重原作,未加改动)
  句子是要表现秋天花落叶枯后能见山水本来面目。其中:“倒后”用字重了,使得“山真切”失去重心。使整体联意纷杂容易产生误解。改为:秋将尽处山真切。再看“秋将尽处”过于隐转,与原意境有背,就是轻了。再改成:秋风过尽山真切或秋声落尽山真切,联基本达到平衡。
  (2)换境
  好多文字经常使用,并不感到其中有差别。但放到某一特定环境中(如一个对联中)为应和上下文就会出现差别。主要影响两个方面:
  A 联中环境的大小:
  例一 增加空间厚度
  前日点评时见得一联:山平水远苍茫外===帆隐霞迷浩淼中
  “中”,浩淼之水有界,如果改成“间”,就是无界之水,应了上联的山平水远。又有一联:南屏向晚纳余声。如果为:南屏向晚纳余音,则成了可见之物发音,远不如声开阔。
  例二 增加时间厚度
  “一夜东风枝透绿”表现出的突然性,“留窗看水”表现出的刻意,“乡音只带月随身”表现出的苍桑,都是由时间的厚度带来的效果。
  B 联中“我”的位置:
  “牵帆一抹云”若做“连帆一抹云”,联中“我”即是在船下,远景观之,原联中乘风破浪向天边的感觉就没有了,换之以海阔天空之境。“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推敲之变,联中“我”是主是客、是独是群,就会不同。

 

(四)


  这一讲谈一下长联的有关问题。
  一、长联重在气脉顺畅。
  单边一个分句的称为短联,单边两个分句的称为分句短联(更接近短联而不是长联),单边不少于三个分句的称为长联。长联由于分句多,所以气脉是否顺畅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初学者一般试写出的长联应对的痕迹多,内容也反反复复的,让人读后感觉在气脉上或跳跃、或间断、或阻滞、或死寂,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叫对联,最多只能叫一段杂乱无章的话。
  怎样才能做到气脉顺畅呢?借诗词的话说,就是要在起承转合上做足功夫。有人认为,上联的前后分别为起、承,下联的前后分别为转、合,我想讨论的更细致一些、更深入一些。就单边而言,也存在起承转合的问题,试看下面一个例子:
  1.题项羽
  诛宋义,诛子婴,诛怀王,独未诛刘季,权衡常走眼,何关天也
  失陈平,失韩信,失英布,竟又失范增,豪杰尽离心,能不败乎[时习之]
  时老先生紧紧抓住项羽的两个最大的性格弱点作为切入点,一是妇人之仁没有政治眼光,二是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我以为,如果作为一个平民,则太屈才,如果作为一个将军则可人尽其才,但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他当了统帅,这就是悲剧命运的根源。
  第一讲、第二讲已经专门探讨了角度切入问题,在这一讲的所有例子中,将跳过这一环节,但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自己补上这个环节。
  话题再回到这一联的起承转合上来。单边六个分句,前三个分句为起,四分句为承,五分句为转,六分句为合。更多的时候由于分句不多、句义凝练,承转分的不是太清楚而交融在一起,例如:
  
  2.隐心复起
  古意萃长襟,濮水波清,濯我偏多三两点
  遥天悬小月,青萍风起,凝眉已绿数重山[卓尔凡]
  一分句为起,二分句为承转,三分句为合。
  
  二、关于起句
  按不同的标准,起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句式结构可分为领起式、分起式、总起式等;按笔法格调可分为平起式、突起式、问起式等。例如:
  3.中楹印象
  虽权高一卒无,虽位重一文无,任此劳劳,各有才情待来者
  或酒友之谊在,或联朋之意在,对兹眷眷,历多风雨自悠然[一散人]
  此联双边均利用分起式起句,在一二分句起句的基础上拓展延续、承转作结。
  
  4.曹操
  我公乃不世出之雄,政余试作四言诗,独承风雅
  人力有不可及之事,天令未成一统业,岂在孙刘[老雨]
  此联为总起式,后文皆为第一分句的具体化,为第一分句提供论据和支撑。
  
  5.秋游植物园
  循桃花旧迹而来,疑秋风雨后,春归山外碧云寺
  问芹圃笔耕之所,从落日桥边,路转溪头黄叶村[一脉花香]
  此联为领起式,分总关系不甚明显,但是后文皆有第一分句引出。此联亦为平起式,为下文的发挥留下了广阔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起法,如果第一句就把自己逼到了墙角,不是高手将很难有起死回生的余地。
  
  6.无字碑
  是英雄以功业自豪,别无憾也
  有人物与山河同古,未可名之[汨罗江]
  突起式。开篇一句劈空而来,没有铺陈、没有注脚、也没有支撑,细细想来也不需要铺陈、不需要注脚、不需要支撑,尽在不言中。
  
  7.
  何必入南溟?击层云一啸清绝,任雪雨风霜,不蚀脊骨
  无心争爽气,凭老翅只身跌荡,把长天秋水,让与蒹葭[南唐猪三]
  问起式。起句设问,将全联气势推至苍莽,浩荡而下,无限跌宕。
  
  三、关于结句
  结句亦分为分结式、总结式、问结式等,各有其妙。分起式多配以总结式,总起式多配以分结式,是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如前面所举联例之123
  
  8.无题
  倚孤城梅雨歌来,自沉吟鸟倦花飞,为情多故,亦愁多故;
  临百越蛮烟岭外,莫虚负清谈啸咏,乐地僻乎?笑性僻乎?[邹玉麟]
  此联使用问结式,句终而韵不绝,深可味之。
  
  有人说结句的好坏是整联的最大看点,此言可能有失偏颇,但绝不是没有道理。就格致略而言之,结句或宜激越,或宜清丽、或宜蕴藉……最忌平淡无味。大家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反复品味之。
  
  四、关于承转
  初学者往往把重点放在起句和结句上,而对中间的过度不够重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对联这种特殊的文学题材,承转可能分为两三句,也可能浓缩为一句,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可等闲视之,这个环节决定着整联是否连贯、有序、一致、匀称。
  体会这几方面的作用,教大家一个方法,这就是把别人发表的公认比较好的长联,去掉中间的分句后,再细细品味一下差别。
  
  9.题武汉大雨
  放眼入苍茫,看九万里风雷,呼啸而过
  举身试清冷,将二十年尘垢,洗劫一空[饭量憨大]
  如果我们把二分句去掉,变成:
  题武汉大雨
  放眼入苍茫,呼啸而过
  举身试清冷,洗劫一空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气脉间断了,前后少了关联,就像一个人断了脊梁骨。
  
  10.中秋
  我在北,燕飞南。凝睇望千重,问异地冰辉清几许
  饭不香,盏未动。寡言人两个,数座间木箸少一双
  这是我的孩子大一那年我在中秋日写的一联。如果把第三分句去掉,变成:
  中秋
  我在北,燕飞南,问异地冰辉清几许
  饭不香,盏未动,数座间木箸少一双
  虽然过渡的急了些,毕竟气脉未断,但是在体格匀称性方面觉得差了许多。
  
  当成联有了雏形,进行精细加工时可考虑如下方法:
  (1)添。感觉气脉间断时使用此法,可以添加分句,也可以添加领字。例如:
  梅
  经年苦酿春,一寸心襟、几分情胆
  割爱香如故,孤山庐畔,恒岳庵前
  气脉间断的感觉极为明显,在二分句前添加领字可变为:
  11.
  经年苦酿春,只赢得一寸心襟、几分情胆
  割爱香如故,又何妨孤山庐畔,恒岳庵前
  
  (2)缩。感觉气脉拖沓不畅时可用此法。例如:
  12.情为何物
  山海太无私,盟尽管盟。待看到春老秋深,问几人永以为之好?
  心田虽不远,寄何从寄。空负了月圆花美,凭红豆怅而感此凉!
  窃以为第三分句拖沓不畅了,可以改为:
  情为何物
  山海太无私,盟尽管盟。待春老秋深,问几人永以为之好?
  心田虽不远,寄何从寄。对月圆花美,凭红豆怅而感此凉!
  其实末分句亦有缩减的余地。
  
  (3)补泻。借用中医术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盛则泻之,弱则补之。例如:
  山行
  攀草登高,不尽欢欣,抬脚踢翻云一朵
  缘溪寻路,渐无所去,回头已是月中天
  第二句太实,无美感可言,大煞风景,即所谓“质弱”的毛病,可以改为:
  13.山行
  攀草登高,忘我忘机,抬脚踢翻云一朵
  缘溪寻路,渐行渐远,回头已是月中天
  
  成联有法,又不为定法,见仁见智,各自不同。以上也只是从气脉这一个角度谈了一点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果如是,则无憾矣。
  
  
   下面是我个人的部分作品,大家可以试着用上面的方法加以分析、修改:
  14.贺友寿
  神仙或作戏谈。当月落青樽,笛纵无腔,不碍与山吹到老
  心字多兼况味。每庭生旧雨,桐开满树,如约对座话从头
  15.脱罟
  界限无非穷弩未穿之缟,叹世人陈迹相因,几曾半步迈出过
  章荣乃是腐儒所耻之行,问今日知音何在,同唱一声归去来
  16.听钟
  楼合暮霭中,云曾宿此,月曾宿此。将深院敞开,以俟潮声携信至
  景在行程外,奇又如何?秀又如何?把心猿束住,闲看苔色上衣来
  17.游万仙山
  我来自黄海之滨,携沧溟气色,呼来水势淬山势
  风起于青萍之末,合万古清佳,并作沉吟或放吟
  18.江月印象
  初觉敬,复觉近,继觉亲,最难坦荡襟怀,有如长者;
  学乃高,性乃真,格乃逸,纵食凡间烟火,不落俗流。
  19.游某寺有感
  推开门去,只见些白鹤青云、卧石流泉,许是凡间皆净土?
  进得槛来,且放下凌云心气、摘星手段,当真菩萨误英雄!
  20.贺黄老太君八十大寿
  无所谓喜,无所谓忧,积两万日高风,流传乡里
  也不算多,也不算少,祈二十年后福,献与寿星
  21.胜利陵园牌坊联
  先此曰寄,后此曰归,天地允留片壤
  淳风远播,惠风远济,箕裘克绍余馨
  22.自挽某马甲
  为酒而生,因酒而亡,壶里乾坤参未半,斯诚憾矣
  先叮老伴,再叮小女,坟前杯盏莫稍空,万望如之
  23.嵌“我是糊涂虫”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磨平意气存真我
  春读花露,秋读霜彩,入夜鸣虫是玉箫
  24.嵌梅闲人
  窗前梧碧,池底鱼闲。无闹市尘嚣,秋水长天同一色
  墙角古筝,案头长卷。唯斯人雅胜,疏梅劲竹证双清
  25.回音
  濮访庄周,台望严陵,两处古人皆不见
  汝心何属,此情怎寄,一声长问久盘旋
  26.
  法外法,身外身,是镜像虚烟,无端幻化
  拈难拈,抹难抹,添黄粱一粟,便又重来
  27.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