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习惯

个人日记

解题习惯
 
关键词:规范 秩序 习惯 提炼
 
 
  现时所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志在探究。有点向着目标努力迸发,勤于练习、乐于思考、爱于作业。课本,有如海绵般的,那知识就象海绵里的水,你只要去挤,总能挤到一点的。通过一番探究,学生慢慢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不会无缘无故地在你脑海里自然产生,恰似“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伴随研究方法的引入,数学知识不断地拓展,数学技能也渐见丰富。也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丰富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加强掌握技能的娴熟自信等数学活动过程中,体悟到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下面我就主要结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分述一下。
  一、数学语言的规范化
  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数学也不例外。数学所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图形的位置及其变化的关系。在《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主要体现为数量关系的是“实数”、“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参讨的几何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主要感受图形变化的是“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形结合,在本册中无疑是非常明显的亮点。譬如:“勾股定理”、“一次函数图象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如何学会使用数学语言?其中就得明确一些数学符号。也就象认识一个字符那般,要清晰这个符号的读法,要明确这个符号的意义。有些还得理解掌握如何处理这个符号所参与的运算。这明显是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说是源于数学的专用符号。(如:根号,平行四边形的符号。)只有熟悉这些符号,才会让我们在做数学的时候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这里面自然存在规则。就象我们平常走在宽阔的走廊过道上,一般来说是“靠右走”。或许我们也时有见到一些警视牌,上面写着“请靠右走”。大家若都按这个做法做好了。或许就象马路上奔驰中大大小小的车,各行其道,畅通无阻。秩序井然,如车流般靓丽。可见规则之美,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在数学中,也需要严格遵守数学的规则。譬如一些公式,一些解题模式(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当然,做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推理。从已知到未知的求导过程。这当中得遵循相关知识的特性,譬如:实数的化简,平行四边形的固有性质。在数学里,有“充要条件”之说法。就象勾股定理。如果说“直角三角形”是“两短边的平方和等于较长边的平方”的充分条件,那么“两短边的平方和等于较长边的平方”是“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当然,课本上只需要让学生明确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方法。这就象平行四边的性质,与判别平行四行形的方法(定理)。
做到有依有据,逐步进入规范化。有如强化自身的素质,如虎添翼,让你喜不胜收。大概是源于此,对于数学才的同学来说,那可真是越学越有劲。相反地,若那些不能遵照使用这些规范性的数学语言,不能遵循履行这些规范性的步骤,那么最终会成为数学的门外汉。甚至会有一种感觉,“数学干嘛老爱跟我为难?”解决不了数学问题,自然得不到数学成绩。“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奖勤罚懒”,在数学上看似一点也不含糊。
  二、规范成性,习惯成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有同学说到,某处有一人摆设擂台。现场,从1写到500,不出现错漏者,可得一辆自行车(作为奖励)。我自己也尝试了一下,不易达到。1、2、3、4、5、6、7、8、9、10、11、12、…、500。其实也就是一个自然数列的问题,很多人都懂。可,为何又写不出来呢?——这或许就牵涉到一个词:按部就班。写过之后,大家若有思考,或许从中也会有不少感慨?就这样近乎机械式的书写,干嘛人们还会犯错?的确,不犯错,很难!那么凭藉什么,能让自个儿少犯错呢?譬如那沉着、那淡定,中规中矩是不可或缺的。自古有道:“无规矩,难成方圆。”
  通过此例,我们对于如何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如何把我们心里所想的在书面上表现出来?这的确是一项大课题。任重而道远!或许就象“防火演学”那般,真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好?这的确是时有会让我们苦恼的。似否能象献血时,动手操作医生那般,一针见血?在技术上、学术上,我们更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精益求精。就象詹天佑所说的:“‘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词语不应该出现在工程人员的口中。”周晔与其伯父讲文学故事时,一番张冠李戴之后,引得鲁迅自然说了一句:“还是我的记性好!”真的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积极训练,勤于思考,努力提炼,勇于实践。
  一种投入,一种忘乎所以,陈毅错蘸墨汁吃面包的事儿,我们不会轻易忘记。知识在于积累,华罗庚也说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童第周从路灯下到厕所里看书,也可以见证。过程总含有艰辛。只有以此为乐,才会不断地见证着知识的成长。
  童第周成功解剖青蛙卵,是多么长国人的志气呀!华罗庚在昏黄的麻油灯下演算,提炼出了《统筹方法》。华罗庚数学学校、华罗庚杯数学比赛,都见证着人们对其方法的认同。练习、总结、提炼,不断地反复循环。就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正如鲁迅启导人们去思考那般,我们也得努力象曾“坐窝孵小鸡”的爱迪生那般勇于去探索,勇于去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正如“这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那般。譬如:小曹冲称象,化整为零;阿基米德走进浴缸,水溢了出来,得到启示测量出了皇冠的体积,进而推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牛顿在树下休息,给苹果砸了头。这个事件,引发牛顿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也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公式。
  从他人的故事中,我们也许能间接地从中感悟到什么?我们在学习知识,练习技能的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文章评论

悠然

[ft=#0000ff,4,楷体_gb2312]敬佩你的敬业精神和深刻的分析、总结能力,有你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幸事、教育界的幸事,我也要和学生们一起说:谢谢你![/ft]

悠然

[ft=#0000ff,4,楷体_gb2312]在我看来,数学的基本知识在书本中都涵盖了,书一定要吃透,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分析和解决各种题型的能力,总结规律和经验,准确用好数学符号、概念、公式和做题规范,举一反三,而不应是课外题的题海做法以及辅导再辅导的措施,抓好“本”,提高数学解题水平和能力。呵呵,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ft]

半塘清莲点点开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同时也特别的枯燥无味,刘老师能通过书面写出这么条理的文章,可见刘老师治学之规范,谨慎,这点是你的学生所深感荣幸和欣慰的吧。

舰长

学数学到底要不要题海战术,我也迷茫了。掌握某一定理性质的应用,不练何以成型?我看只是在真正把握以后别再重复罢了。

读者

现在有一大部分学生,就像身体抗药性 ,药量小了根本不管用。有些事老师学生都不乐意做,木偶办法,要不然就只有,面对卷子纸,干啃铅笔头了。

读者

[ft=,2,]数学是以点带面的严谨学科,无论解哪种类型的题,必须掌握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思路才清晰。赞同二楼的说法,教方法的人必须吃透教材,否则你能影像学方法的一生。掌握方法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老生又常谈了。[/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