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去医院,小病去药店”,这是多数国人的就医模式。
去医院难免遭遇“看病贵、看病难”,如今大小城市药店林立,买药似乎没那么难,可大家却发现,比起医院,去药店买药遇到的不愉快、不靠谱一点不少。
药店那些坑爹事
坑爹场景一:
“去给老妈买钙片,店员什么也不问,上来就拿了个398元的。问有没有便宜点的,店员说,给你妈买,还挑便宜的啊。又拿出个128元的……让她拿个便宜的极不情愿,走的时候,又说你妈腿疼,再买个膏药吧。什么人哪这是!”
坑爹场景二:
“身上长红疙瘩,去药店买药,一穿白大褂的看了眼说皮炎,就给我拿皮炎平,这时另一白大褂,也凑上来看,说你这个是皮癣,得用治皮癣的药,拿了另一个我没听过的药,40块,刚说皮炎的白大褂明显愣了下,接着附和,嗯,你这个是癣。晕死!”
坑爹场景三
“去楼下药店买感冒药,一个貌似坐店医生的推荐了中药制剂和消炎的,一次要吃8个硕大胶囊,吃了3天不管事。去找她时,人已经不见了。其他店员说,那是厂家来促销的!原来和啤酒小妹差不多啊!”
…………
“坑”是怎样炼成的
“坑爹”事每天都在药店里上演,总结起来,问题却是相似的:
药店导购员从来都只推荐贵的,不选对的(大概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便宜药要不没有销售,要不就没有放在陈列柜上;
不管什么疾病,都喜欢推荐保健食品、中成药,必称“天然,无不良反应”;
药店里穿白大褂的,不一定就是药师(更别说是坐堂医生)。药店普通导购员、商家促销员、临时穿上白大褂的阿姨,都有可能,真正药师难得一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并不难理解,药店和超市的管理虽然性质截然不同,但就目前来讲,营业模式却有很大的相似度。普通药店店员和超市的导购也类似,基本工资不高,收入的另一部分就是销售提成。
我们都很清楚,高价药的利润空间大,这样卖出一盒药能拿到的利润提成自然也更高,所以往贵里推荐就很好理解。又或者医药代理商以及厂商本身和店员存在“伙伴”关系,并非医药专业出身的店员对药品优劣没有认识,推荐时自然也和超市里推荐洗衣粉的导购一样,只服务于“伙伴型产家”。
而如果是厂家在药店设立专柜,并直接派销售员促销的,即使白大褂加身,也肯定自卖自夸(这是非法行为,但仍然存在)。
支招:如何拒绝被坑
对于药店碰上的那些不靠谱的“药师”以及不靠谱介绍,不少人早已知晓,为了减少忽悠,很多人都选择“直接告诉他们买什么名字的药,从来不听他推荐的,有什么活动的、买几赠几的,都是浮云,不听”。
对于清楚自己所需,或者手持医生处方,或者对所购买药物有所了解的消费者,这种视推荐如浮云的态度未尝不是减少受骗的方法。
若是自己不熟悉的情况呢?我们依然有法可依——
●买药前:揣一本“导购宝典”
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核心内容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是为医生所设(指导医生处方,解决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普通人自然难以掌握,即使如此,也值得每一位关心自己健康的国人好好学习。
《目录》对百姓最常用的基本药物的生产质量和零售价格作了统一规定,收录其中的药物,都是治疗某些疾病最基础,也相对便宜且疗效保证的药物。当然,药品目录并非一成不变,原则上国家每三年就会对目录进行调整修改。
如果是长期慢性疾病或者其他情况,需要自行买药者,了解相关的“基本药物目录”,就可以减少被店员忽悠的概率,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另外,虽然法规规定药店必须销售相关基本药物,但由于利润低,很多消费者会发现货柜上根本就没有那些药,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跟店员要。
●买药时: 小心连药都不是!
现在很多店员对于买药的顾客,常转而介绍价格更高,但也宣称有相似功能的保健品,甚至建议“不要吃药,该吃保健品”。但是,几乎所有被问及保健品功效的时候,医生都强调,保健品没有药物的治疗功能,不要随意停药换保健品。
●买药后:有疑问上网查
不得不承认,在今天,消费者的打假能力往往还是比不上制假者的造假能力,一些假药不仅外包装正规,产地、批号、批准文号、防伪标识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和公章,一般人难以辨认。
如果购买了心里没谱的药物,又看不出破绽,直接利用网络查询是最为直接的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以及部分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均有相应的药品、保健品、器械的查询功能。
输入相应批号、名称等信息,便可一目了然。如果批号和药名不相符,又或者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批号,假药立刻显形。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