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
个人日记
小时候,最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村东头的学校、学
校里的课堂,当我终于能进学校,坐在课堂读书,我
发现还有一件和课堂相关的事物同样吸引着我--------
钟声,伴和着上下课的钟声。
那是一个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的农业生产大队,两
个村庄相距3公里,为了照顾那个村庄的孩子来上学,
学校建在村东一公里外的山坡上。那架钟,就吊在两
根立着的木桩顶端的横梁上。确切的说,那不是钟,
只是哪个生产队里一个废弃的车钢锅,用8号铁线从
中间的孔洞穿过、吊起来,像一只大大的弓着背的乌
龟。敲钟用的工具,也不是影视作品里的用木头去撞
而是一把来自生产队木匠不能继续使用的羊角锤 。
乡村的小学没有校友,由老师轮流值班 ,周轮
一次,叫“值周 ” 。除了监管各班级分担区的卫生
就是敲钟。
可能是对钟声特别喜欢的缘故,才读到二年级,
我就能分别听出是哪位老师在敲钟了。左撇子吴老师
的钟声最脆,一点不沉闷,是123、456、789这样间
断的敲两遍,可能是她和其他老师敲的不是同一部位
比较好分辨;王老师个矮,力量不够也不均匀,他的钟
声散乱、没规律,不好听;教地理的张老师,整日里
慢条斯理,他的钟声,撞击力不足,但有悠扬的尾音
1234567,1234567,只十四下,多一下也没有,然后
任凭余音在学校的上空回旋;麻老师,可能是教音乐
的缘故吧,12345---678910,在间隔时,他会用小羊
角锤轻擦一下“钟”的某一部位,“嗡儿”是悦耳的
轻音,需细辩才能体会那妙处,从他的钟声里能找到
只有音乐里才有的抑扬顿挫的美感-----
是啊,村头向阳的那一面山坡上,那座简陋的村
办学校,土房,水井,生产队木匠做的篮球架,单双
杠,木马,简单的旱厕,各生产队抽调的人用河卵石
(师生们一起去干河套里捡的)干垒的墙,加上泥盖
的帽也不足一米高,就在那样没法再乡村的神圣的地
方,有一个更神圣的器物------那架吊起来的钢锅------
钟!春、夏、秋三季,下课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三个
方位的农田里那么多的人在耕、在耘,在收,他们有
时也会跟着学校的钟声作息。我们的家长就在我们看
得见的田里劳动,他们的孩子就在他们仰头擦汗之际
就能望到的校园里读书。不知读书声、钟声是不是他
们田园生活里最美的音乐,那钟声之于我,都是最早
最美的乐音。它是流动的,多少年过去,至今想来,
犹在耳畔,它是凝固的,在我心灵的空间,那一切的
合成,是一幅永不磨灭的画卷 。而被那钟声凝聚起来
的,自然是我心灵受洗的教堂
当然,在那么小我就受到了内容重于形式的最生
动的教育,可以说,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朴素的
种子,几年钟声的陪伴,是不再的又是永远的课堂,
老师的教育,奠定了心灵飞扬的基础,那萦绕心灵空
间的钟声,却是和着天籁的滋养,当时我们没有一点
震撼之感,多少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感受到的依
然是朴拙的美好,但却认识到,那段生活与自己的生
命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我们的学校》似乎读过书的人都写过这篇小学
作文,我也曾给老师交过这样的作业,不知今天的这
篇《钟声》还有没有学习委员收走,由哪位老师来批
阅?
校里的课堂,当我终于能进学校,坐在课堂读书,我
发现还有一件和课堂相关的事物同样吸引着我--------
钟声,伴和着上下课的钟声。
那是一个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的农业生产大队,两
个村庄相距3公里,为了照顾那个村庄的孩子来上学,
学校建在村东一公里外的山坡上。那架钟,就吊在两
根立着的木桩顶端的横梁上。确切的说,那不是钟,
只是哪个生产队里一个废弃的车钢锅,用8号铁线从
中间的孔洞穿过、吊起来,像一只大大的弓着背的乌
龟。敲钟用的工具,也不是影视作品里的用木头去撞
而是一把来自生产队木匠不能继续使用的羊角锤 。
乡村的小学没有校友,由老师轮流值班 ,周轮
一次,叫“值周 ” 。除了监管各班级分担区的卫生
就是敲钟。
可能是对钟声特别喜欢的缘故,才读到二年级,
我就能分别听出是哪位老师在敲钟了。左撇子吴老师
的钟声最脆,一点不沉闷,是123、456、789这样间
断的敲两遍,可能是她和其他老师敲的不是同一部位
比较好分辨;王老师个矮,力量不够也不均匀,他的钟
声散乱、没规律,不好听;教地理的张老师,整日里
慢条斯理,他的钟声,撞击力不足,但有悠扬的尾音
1234567,1234567,只十四下,多一下也没有,然后
任凭余音在学校的上空回旋;麻老师,可能是教音乐
的缘故吧,12345---678910,在间隔时,他会用小羊
角锤轻擦一下“钟”的某一部位,“嗡儿”是悦耳的
轻音,需细辩才能体会那妙处,从他的钟声里能找到
只有音乐里才有的抑扬顿挫的美感-----
是啊,村头向阳的那一面山坡上,那座简陋的村
办学校,土房,水井,生产队木匠做的篮球架,单双
杠,木马,简单的旱厕,各生产队抽调的人用河卵石
(师生们一起去干河套里捡的)干垒的墙,加上泥盖
的帽也不足一米高,就在那样没法再乡村的神圣的地
方,有一个更神圣的器物------那架吊起来的钢锅------
钟!春、夏、秋三季,下课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三个
方位的农田里那么多的人在耕、在耘,在收,他们有
时也会跟着学校的钟声作息。我们的家长就在我们看
得见的田里劳动,他们的孩子就在他们仰头擦汗之际
就能望到的校园里读书。不知读书声、钟声是不是他
们田园生活里最美的音乐,那钟声之于我,都是最早
最美的乐音。它是流动的,多少年过去,至今想来,
犹在耳畔,它是凝固的,在我心灵的空间,那一切的
合成,是一幅永不磨灭的画卷 。而被那钟声凝聚起来
的,自然是我心灵受洗的教堂
当然,在那么小我就受到了内容重于形式的最生
动的教育,可以说,从那时起,心里就埋下了朴素的
种子,几年钟声的陪伴,是不再的又是永远的课堂,
老师的教育,奠定了心灵飞扬的基础,那萦绕心灵空
间的钟声,却是和着天籁的滋养,当时我们没有一点
震撼之感,多少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感受到的依
然是朴拙的美好,但却认识到,那段生活与自己的生
命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我们的学校》似乎读过书的人都写过这篇小学
作文,我也曾给老师交过这样的作业,不知今天的这
篇《钟声》还有没有学习委员收走,由哪位老师来批
阅?
文章评论
差半车莜麦秸
李姐[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