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
个人日记
开家长会,是有过学生的家庭都必然经历过的事,本没什么可讲,但那次不同,开会的内容,关乎一个很严肃的话题:素质教育。所以,时间过去十几年了,我依然记得,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每想起来就不舒服······
班主任老师讲,科任老师讲,不知是觉得没讲明白还是为了强调内容之重要,又搬出教导主任讲······
素质,乃人之构成的基本元素,与个体基因有关,有高低之分,但没有无之别(所以有些人动辄指手画脚的说别人没素质,此说法有待商榷 ,这里不讲),但于同一社会生活,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必须接受教育的义务。事实证明,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文化素养和技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有教无类”这一中华文化教育宗师的理念不枉为后世教育者奉为圭臬。受教育者当然只是责无旁贷,无能也来不及细究、深辩施教者孰优孰劣,便一哄而涌入学堂。因为该受教育的人实在太多了,受了教育后,不管卖给谁,也都是为了自己能有个饭碗。社会又何尝不需要大批受过某种教育的人支撑一种管理软件的运行?而国家开办的学校就必须配合这种需要,对某些需要的人才进行强化教育,有时是视市场需要而定,有时因为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或教育资源短缺、或来不及更新、或无力更新教育内容,便会出现和其他一些纯物质产品一样的或短缺、或过剩······
就如那年城区周边的菜农,阴差阳错少有种辣椒的,致使蔬菜市场搭配失衡,虽然给一些看到商机的菜贩子制造了发财的机会,但给市民制造了麻烦的同时也给当地菜农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一时间辣椒成了缺货,虽有菜贩子调剂,但今天有明天没的,餐桌上的文章有时成了主妇的难题。菜农因为把本该种辣椒的土地多种了茄子芹菜,造成辣椒缺货的同时,茄子芹菜因为供过于求也出现贬值。蔬菜品种的失衡成了市民的焦点话题。比这更值得关注的事是接下来持续了二、三年的蔬菜品种浪涌现象······
菜农们不是记住了市场失衡的教训,而是菜贩子的偶然得利,第二年市场辣椒泛滥,几两重一个的红的绿的光鲜的辣椒,降到5分钱一斤的新闻很快就被辣椒烂在地里的新闻覆盖。市民们甚至可以拉帮结伙的挎着菜篮子拿着布袋子去地里装而不付分文······
忘不了那一年家家户户墙上都有的辣椒串;窗台上、墙头上,过道边 到处是剥开晾晒的辣椒片,平时三两闲坐边闲话边织毛线的老太太们,都换成或绳穿辣椒或刀剪辣椒片······几万人的边远县城,被辣椒“美化”了一回,满城尽挂红辣椒啊!壮观归壮观,壮观的背后是菜农的悲哀。悲哀是宏观的微观的决策失败造成的,但,谁能替他们买单呢?
正是小城上演辣椒悲喜剧的时候,我和儿子同学的父或母被通知到学校开家长会。四十多孩子的父或母 ,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听他们的老师讲素质教育。
时间过去十五年了,具体哪位老师都说了什么?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最后班主任总结性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有音乐素质,所以学校决定把我们班定为竖笛音乐班,希望各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明天每人带一百块笛子钱,如果家长们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就请与学校积极配合。
九十年代末,在中华大地上处于神经末梢的北方县城,平民百姓还没有发声的能力和习惯,就在我儿子就读的那个小学,其他的班级于那天的家长会后,孩子们忽然的都变成了具有各种艺术潜质的待培养天才 ,好像不发掘是学校的罪过,不出资培养家长就是罪人一样,但等分班购买了某一种乐器,再经学校变魔术般的素质教育后,成为某些高人意念里的艺术神童,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神话。
也许是教育者发现自己的教育太老套了,想出新招与时俱进一把。来不及忌讳揠苗助长、牵强附会,强拉硬拽;也许是质疑皇帝的新装,并不只像那个小孩子说的不过是个概念,大胆借来披一披 ,在里面解解乏,感受一下;也许是孩子们真的应该提高一些音乐素养,总之,家长应该配合教育者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尽管有很多不情愿,很多提心吊胆······
一个学期过去后,儿子回来说,学校要组织表演乐器,家长可以去当观众,是为了迎接上面的什么人来检查关于素质教育的事。还说老师告诉他和好多不会吹笛子的同学明天都参加,我问“你不是停止音乐学习课了吗,还去干什么?’儿子说:“老师交代,我们动作跟着就行,不准吹出声。“啊!””我心疼的看着只有九岁的儿子天真的小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后来还知道好多班级里所谓特长班的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之前,都接受了和我的孩子一样的临时“素质”教育,看来那次家长会上,我对老师、教导主任,含混的“素质教育”的说法之不解,还真是冤枉了他们,把他们放在整个事件里看,他们又与我那被告知不准吹凑出笛音的儿子的遭遇何异?孩子交给学校,成才与否,成就如何,都不可强求。毕竟是系统的教育,求个德智体全面发展
,将来能融入社会生活做个好公民也就是了,谁知道他们会有如此“高超”的“素质”教育啊?天啦!!!
班主任老师讲,科任老师讲,不知是觉得没讲明白还是为了强调内容之重要,又搬出教导主任讲······
素质,乃人之构成的基本元素,与个体基因有关,有高低之分,但没有无之别(所以有些人动辄指手画脚的说别人没素质,此说法有待商榷 ,这里不讲),但于同一社会生活,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必须接受教育的义务。事实证明,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文化素养和技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有教无类”这一中华文化教育宗师的理念不枉为后世教育者奉为圭臬。受教育者当然只是责无旁贷,无能也来不及细究、深辩施教者孰优孰劣,便一哄而涌入学堂。因为该受教育的人实在太多了,受了教育后,不管卖给谁,也都是为了自己能有个饭碗。社会又何尝不需要大批受过某种教育的人支撑一种管理软件的运行?而国家开办的学校就必须配合这种需要,对某些需要的人才进行强化教育,有时是视市场需要而定,有时因为缺少必要的宏观调控、或教育资源短缺、或来不及更新、或无力更新教育内容,便会出现和其他一些纯物质产品一样的或短缺、或过剩······
就如那年城区周边的菜农,阴差阳错少有种辣椒的,致使蔬菜市场搭配失衡,虽然给一些看到商机的菜贩子制造了发财的机会,但给市民制造了麻烦的同时也给当地菜农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一时间辣椒成了缺货,虽有菜贩子调剂,但今天有明天没的,餐桌上的文章有时成了主妇的难题。菜农因为把本该种辣椒的土地多种了茄子芹菜,造成辣椒缺货的同时,茄子芹菜因为供过于求也出现贬值。蔬菜品种的失衡成了市民的焦点话题。比这更值得关注的事是接下来持续了二、三年的蔬菜品种浪涌现象······
菜农们不是记住了市场失衡的教训,而是菜贩子的偶然得利,第二年市场辣椒泛滥,几两重一个的红的绿的光鲜的辣椒,降到5分钱一斤的新闻很快就被辣椒烂在地里的新闻覆盖。市民们甚至可以拉帮结伙的挎着菜篮子拿着布袋子去地里装而不付分文······
忘不了那一年家家户户墙上都有的辣椒串;窗台上、墙头上,过道边 到处是剥开晾晒的辣椒片,平时三两闲坐边闲话边织毛线的老太太们,都换成或绳穿辣椒或刀剪辣椒片······几万人的边远县城,被辣椒“美化”了一回,满城尽挂红辣椒啊!壮观归壮观,壮观的背后是菜农的悲哀。悲哀是宏观的微观的决策失败造成的,但,谁能替他们买单呢?
正是小城上演辣椒悲喜剧的时候,我和儿子同学的父或母被通知到学校开家长会。四十多孩子的父或母 ,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听他们的老师讲素质教育。
时间过去十五年了,具体哪位老师都说了什么?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最后班主任总结性的发言: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有音乐素质,所以学校决定把我们班定为竖笛音乐班,希望各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明天每人带一百块笛子钱,如果家长们都愿意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就请与学校积极配合。
九十年代末,在中华大地上处于神经末梢的北方县城,平民百姓还没有发声的能力和习惯,就在我儿子就读的那个小学,其他的班级于那天的家长会后,孩子们忽然的都变成了具有各种艺术潜质的待培养天才 ,好像不发掘是学校的罪过,不出资培养家长就是罪人一样,但等分班购买了某一种乐器,再经学校变魔术般的素质教育后,成为某些高人意念里的艺术神童,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神话。
也许是教育者发现自己的教育太老套了,想出新招与时俱进一把。来不及忌讳揠苗助长、牵强附会,强拉硬拽;也许是质疑皇帝的新装,并不只像那个小孩子说的不过是个概念,大胆借来披一披 ,在里面解解乏,感受一下;也许是孩子们真的应该提高一些音乐素养,总之,家长应该配合教育者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尽管有很多不情愿,很多提心吊胆······
一个学期过去后,儿子回来说,学校要组织表演乐器,家长可以去当观众,是为了迎接上面的什么人来检查关于素质教育的事。还说老师告诉他和好多不会吹笛子的同学明天都参加,我问“你不是停止音乐学习课了吗,还去干什么?’儿子说:“老师交代,我们动作跟着就行,不准吹出声。“啊!””我心疼的看着只有九岁的儿子天真的小脸,一句话也说不出······
后来还知道好多班级里所谓特长班的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之前,都接受了和我的孩子一样的临时“素质”教育,看来那次家长会上,我对老师、教导主任,含混的“素质教育”的说法之不解,还真是冤枉了他们,把他们放在整个事件里看,他们又与我那被告知不准吹凑出笛音的儿子的遭遇何异?孩子交给学校,成才与否,成就如何,都不可强求。毕竟是系统的教育,求个德智体全面发展
,将来能融入社会生活做个好公民也就是了,谁知道他们会有如此“高超”的“素质”教育啊?天啦!!!
文章评论
胡说石言
着不是乱炖呀!是很有哲理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