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规范津补贴”(转载)

个人日记

        国税系统规范性津补贴在全国基层国税干部职工历时八年的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半遮半掩地推了出来。方案一经推出,犹如一石击破水中天,貌似和谐的国税系统顿时暗流汹涌,很多基层国税怨声一片。平心而论,规范津补贴是大势所趋,国税总局苦心孤诣制定并大费周章让中央终于同意了这个方案,着实不易。也许在整体上而言,这个方案最大化地维护了国税系统干部职工的既得利益,算得上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方案了,但在公平性而言,却颇有不足。 
 
    一、在同城同待遇方面,让人迷惑不解。此次津补贴改革,吃亏最大的是县、区级国税部门。相对而言最受益的是地市级国税部门。通过论坛和实际交流得到的信息,此次改革后,在地、市局国税机关工作的干部职工月工资,要比在县、区局工作的同级别的干部职工普遍高出20%以上(因系统内部保密,省局与市局的情况无从比较)。早就听说过,长沙县区局的不愿到长沙市局工作,长沙市局的不愿到省局工作。估计这次改革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了。不是说方案要求同城同待遇吗?不是说限高稳中托低吗?不是说经费保障要向基层倾斜吗?同样限高,同在国税,同一个城区,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差别呢?这次改革之所以上级国税部门一再强调稳定,顾全大局,而诸多基层国税仍然群情汹汹,言者谆谆而闻者藐藐,就在于地市局与县区局差异过大,而理由让人存疑。吃肉的让啃骨头和喝汤的放宽心怀,总是不那么让人信服的。
  
    二、方案进一步固化了不同县区的待遇差别。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我孔老二听说那些诸侯王公,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中国人向来就有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痛恨不公平的传统心理。今年国税系统津补贴改革之前,同一地市的各个县区国税部门,虽然也存在待遇差距,但各个县区能够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压缩、节省公用经费,通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和收入任务,通过协调地方政府关系,可以尽量提高干部职工待遇,向待遇较好的县区看齐、靠拢,各县区局之间的经济待遇可以通过横向比较而互为促进,存在一种良性竞争,对提高基层国税队伍工作热情也很有激励作用。2006年中央规范津补贴政策,本意是要缩小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待遇差距,而国税系统此次的改革方案,则以文件的形式强化并固化了同一行业同一地市不同县区的这种差距,不但与2006年中央六部委关于规范津补贴的文件精神大相径庭,而且也有悖公平的传统,对广大基层国税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严重的挫伤。 
 
    三、方案恶化了基层干部职工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此次津补贴改革后,不但基层国税人员现有的待遇将大幅降低,还实行了对津补贴逐年递减、直至最后与地方一致的办法,称曰“缓冲期”。这同时也意味着,不仅现有的待遇将大幅降低,在随后的这几年里,不管国家的经济如何发展,不管工作如何努力,与国税干部职工的收入都无关,未来几年他们的收入都是要实实在在递减的。实行同城同待遇以后,国税部门以后在发放津补贴时要参照当地上一年的标准,这也意味着国税系统的干部职工所拿的津补贴永远不会比当地的高,而只能跟在当地的水平后面亦步亦趋,甚至还得晚上几个月或者一年才能拿到与当地一样的津补贴。而更让国税部门没有办法参照执行的是,政府在提高当地干部职工待遇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比如某地在获得一项国家级荣誉后,地方财政可以为当地的干部职工加发几个月的基本工资,比如某项专项考核任务完成后,为全县的干部职工加发单项考核奖金,但这些政策却与国税干部职工无缘。此外,地方干部在政治上的发展空间要广泛得多,工作一些年限后,提升成副科级是很容易的事,地方上很少有工作二三十年后仍是普通科员的干部,但国税系统则不同,职位有限,工作二三十年仍是普通科员的比比皆是。即使国税近年推出的三十年工龄的科员通过推荐享受副科级的政策,仍然僧多粥少。在经济待遇上向地方看齐,在政治待遇上向国税看齐,这让基层国税人员情何以堪?这是基层国税人的荣誉还是基层国税人的悲哀?基层国税干部职工的职业荣誉感、职业自豪感、职业归宿感今后靠什么承载?这次津补贴改革,既不太公开,又不太透明,实施的结果让不少基层国税人员神伤气沮,不仅削弱了他们对中央政策的认同感,也增加了他们对上级机关的疏离感。当一个人经济待遇上低人一等,政治待遇上没有前途,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时候,还会奢谈什么理想情怀和家国责任?孟子说过,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基层国税人员与中央、与上级机关的关系当然不是什么君臣关系,但其中的辩证关系则是一样的,司方略者,尤其是居庙堂之高者,不可不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