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当下的力量(转)
个人日记
第一章 本体与开悟(1)
在受制于生死轮回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式之外,有一个永恒的、常在的至一生命。很多人用“神”这个字来描述它,但是我叫它本体(Being)。本体这个名词并没有说明任何事情,“神”这个字其实也是。然而本体却有一个优势:它是一个开放的观念。它没有把那无限的、无形的,化约成一个有限的实体,你无法在心中勾勒出本体的形象,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宣称他们独家拥有它。它就是你全然的临在,当你感觉到自己的临在时,你就是在感受本体。所以从本体这个字的字面意思,到实际经验到它本身之间,只有很小的一步距离。
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存在于每种生命形式之中——它就是每种生命形式最深处那份无形且不可毁灭的本质。这意味着你现在就可以碰触到本体,因为它就是你最深的自我、你的本性。但是千万不要尝试用你的头脑去攫取它,也就是不要试着去了解它。
只有当头脑静止下来时,你才能认识本体。当你临在、当你全神贯注于当下时,本体可以被感觉到,但它永远无法用心智(mind)去理解。
而所谓开悟,就是重新觉知到本体,并且安住在“感受圆满成就”(feeling-realization)的那种状态。
开悟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很“超凡入圣”,但小我就是喜欢这套。然而,开悟不过就是一种感觉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也就是与一个既不可测亦不可毁的事物的连结状态。吊诡的是,这个事物基本上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伟大。开悟就是在你的名字和形相之外,找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由于无法感知到这份连结,所以我们会产生与自己分裂、也与这整个世界分裂的幻觉。然后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视自己为一个孤立的碎片。接着,恐惧油然而生,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冲突也因而成为常态。
阻止我们体验这个连结的最大障碍就是与心智的认同,因而造成强迫性的思考。无法停止思考是个可怕的折磨,但我们无法意识到这点,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为此受苦,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完没了的心智噪音阻止你找到那份与本体无法分离的内在定静,也创造了由心智制造的虚假自我,投射出恐惧和苦难的阴影。
与心智认同会创造一个由观念、标签、形象、言语、批判和定义所组成的幽暗屏幕,阻碍你所有真正的人际关系。它挡在你和你自己之间、在你和你的朋友之间、在你和大自然之间,也挡在你和神之间。这个思维的屏幕创造了分裂的幻相——你和其他所有的存在是分离的。你因此忘却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肉体的表面和各自独立的形相之下,你和其他所有的存在其实是一体的。
如果使用得当,心智是个超级好用的工具;但若使用不当,它会有强大的破坏力。更正确的说法是:其实不是你使用头脑的方法错误,基本上你根本没有使用它,是它在使用你。这就是一种病态。你认为你就是你的心智,这是一种错觉。这个工具已经掌控了你。
这就好像是你被占有了,你却毫无所知,还把占有你的实体当成你自己。
而初步的自由解脱,就是了解到你不是这个占有你的实体——这个思考者。光是知道这件事就让你有能力去观察它,而在你开始观察这个思考者的那一刻,就启动了意识的更高层次。
然后你就会了解:有一个智性的广大领域是超越思想的,思想只是其中极小的一个面向。你同时也了解到,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这时,你就开始觉醒了。
撤离对心智的认同
好消息是,你可以从心智当中解脱。这是真正的自由,你现在就可以着手进行第一步。
尽可能经常倾听脑袋里的声音,特别注意那些常常重复的思考模式,它们就像陈年录音带一样喋喋不休地在你的脑海里重复了好多年。
这就是我说的“观察那个思考者”,也就是去倾听自己脑袋里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
当你聆听那个声音时,态度要不偏颇。也就是说,不要批判或责备你所听到的。因为一旦批判或责备,就意味着那个同样的声音又从后门溜进来了。你很快会发现:那个声音在那里,而我在这里听着它、注视着它。这份对于“我在”的了解,就不是一个思想了,它是对你自身临在的一种感知,是超越心智而生的。
所以,当你聆听你的思想时,你不但觉察到了思想,也觉察到自己在观察思想,一个新的意识向度就出现了。
第一章 本体与开悟(2)
当你聆听思想时,你会感觉到“有意识的临在”——在思想之后或之下一个更深层的自我。这样一来,你的思想就失去了掌控你的力量,而快速地减弱,因为你已不再经由认同你的心智,而赋予它能量了。这时,那种不由自主、强迫性的思考就开始步向终结。
当一个思想销声匿迹时,你会经历到心智续流中的一个间断——无念的间隙。起初,这个间隙可能很短,也许几秒钟而已,但是它们会逐渐变长。当这些间隙发生时,你会感到内在有某种定静和平安。你开始感觉到你与本体合一的自然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会被心智遮蔽起来。
随着不断练习,定静和平安的感受会加深。事实上,它的深度没有尽头。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深处散发出来的微妙喜悦,那就是本体的喜悦。
在这个与内在连结的状态中,你会比处于和心智认同的状态时更加警觉、更加清醒。你是全然地临在。而这个与内在的连结也提升了赋予你肉体生命的能量场的振动频率。
当你更深地进入无念(这是东方人常用的说法)的范畴时,你会领悟到纯粹意识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临在和极大的喜悦,因此所有思考、情绪、身体,还有整个外在世界相对来说都不重要了。这不是一个自我(selfish)的境界,而是无我(selfless)的境界,它带领你超越了你原先认为的自己(yourself)。那份临在就是本质上的你,但又不可思议地比你伟大许多。
除了观察思考者之外,把注意力导向当下也能在心智续流中创造一个间隙。你只要深刻地意识到当下时刻就可以了。
这是一件能让人获得极大满足的事。利用这个方式,你把所有意识从心智活动中撤离,进而创造一个无念的间隙。在这个无念的间隙中,你高度警觉,并带着觉知,但没有在思考。这就是静坐冥想的精髓。
在每天的生活中,你可以找一个本身没有什么目的性的例行公事来做这个练习,然后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让这件事本身变成一个目的。例如,每当你在家里或公司上下楼梯的时候,仔细注意每个步伐、每个动作,甚至你的呼吸——全然地临在。
或在洗手的时候,注意所有与这个动作有关的感官觉知:水的声音和感觉、手的每个动作、肥皂的味道等等。
或者,当你上车、关上车门以后,停几秒钟,然后观察你呼吸的流动,去觉察一种宁静但强而有力的临在感。
有一个标准可以用来确切衡量这个练习是否成功:你内在感觉平静的程度。
在你迈向开悟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习不与你的心智认同。每当你在心智续流中创造一个间隙,你的意识之光就会成长茁壮一些。
有一天,当你逮到自己对着脑袋里的声音微笑,就像你对孩子的调皮言行微笑一般,那就意味着你不再那么认真严肃地看待你心智的内容了,因为你的自我感已经不再依附于它。
开悟:超越思想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基于个人和文化上的制约,而塑造一个自己是谁的心理形象(mental image)。我们可以称这个虚假的自我为小我(ego),它由心智活动组成,而且只能经由不断地思考而存活。小我这个名词,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意义,但是当我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经由无意识地与心智认同而产生的虚假自我。
对小我来说,当下时刻几乎不存在,只有过去和未来才是重要的——完全颠倒是非。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心智处于小我模式时,功能完全失调。小我关心的始终是如何让过去存活下来,因为如果没有过去,那么你是谁呢?它也不断把自己投射到未来,以确保能继续存活,并且在未来寻求某种形式的慰藉或满足。它会说:“有一天,当这个、那个或其他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就会OK了、快乐了、平静了。”
即使当小我看起来是关切当下的,它所关切的也不是眼前的当下,因为小我看待当下的方式完全错误——它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的。或者,小我会将当下贬低为一个达到目标的手段,而它所谓的目标,却永远存在心智投射出的未来之中。观察你的心智,然后你会看见这就是小我运作的方式。
当下时刻蕴含着解脱的关键,但只要你认为你是你的心智,就无法找到当下时刻。
开悟意味着超越思想。在开悟的状态中,必要时你还是会用心智思考,但会比以前更专注、更有效率。你大部分是为了实际用途而使用心智,而且你摆脱了不由自主的内在对话,因而感受到内在的定静。
当你真的需要使用心智,特别是必须找到一个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时,你会在思想与定静之间、心智与无念之间来回摆荡,各停留几分钟。无念是有意识但无思想,这样才会有创意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思想才会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只有思想,而不与更广大的意识范畴连结在一块儿,那么这样的思想很快会变得?瘠、病态、具破坏性。
情绪:身体对心智的反应
我在这里使用“心智”这个词的时候,指的不单是思想,还包含了你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反应模式。情绪在心智与身体交会之处升起,它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或者可以说,它是心智在身体上的一个反映。
你愈是与思考、喜恶、批判和阐释认同——也就是说,当你愈没有以观察者的意识临在时——情绪能量的负荷就愈重,无论你有没有觉察到。如果你无法感受自己的情绪,或是切断了与情绪的连结,那么你最终会在纯粹肉体的层面上经历到这些情绪,它们可能会变成生理问题或征兆。
如果你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可以先试着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这也会将你和你的情绪连结在一起。
如果你真想了解你的心智,你的身体始终会提供真实的反映。所以,试着在身体内看着情绪,或是去感受它。如果情绪和思想之间有很明显的分歧,那么思想永远是说谎的那一方,情绪则始终真实。这里所谓的真实,指的并非你是谁的终极真相,而是你当时心智状态的相对真实。
也许你尚未能将无意识的心智活动带入觉知之中,而使它们变成思想,但它们始终都会在身体上反映成情绪,而你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的。
用这种方式观察情绪,基本上和我早先说的“倾听或观察一个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差别就是,思想在你的脑袋里,情绪却有一个很强的生理成分,所以主要是在身体上被感受到。只要能观察到你的情绪,你就可以允许它存在,而不被它控制。你就不再是你的情绪了,你成了观察者,观察的临在。
如果你这样持续练习,内在所有的无意识都会被带到意识之光中。
习惯性地自问: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个问题会指引你正确的方向。但是不要分析,只要观察。要向内聚精会神,感受情绪的能量。
如果当时没有情绪存在,就把注意力更深地带入身体的内在能量场,那是进入本体的大门。
第二章 恐惧的源头(1)
心理形式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真实的紧迫危险无关。它会以多种形式出现:不安、忧愁、焦虑、紧张、压力、害怕、恐惧症等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来自可能发生的事,而不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你在此时此地,你的心智却在未来——这创造了一个焦虑的间隙。而如果你认同你的心智,且无法与当下的力量和它的单纯性连结上的话,那个焦虑的间隙就会与你长相左右。你可以应付在当下时刻发生的事,但是对于心智投射出的未来,你束手无策。
此外,只要你与心智认同,小我就掌控你的人生。小我因为它虚幻的本性,即使有精心打造的防御机制,还是非常脆弱,且充满不安全感,时时都认为自己正遭受威胁,就算外表看起来非常有自信,内在一样如此。我们刚刚说过,情绪是身体对心智的反应。那么,身体从小我——这个心智制造的虚幻自我——那里,不断收到什么样的讯息呢?危险!我正遭受威胁!而这个连续不断的讯息会导致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恐惧。
恐惧看起来似乎有很多肇因。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害等等,但最终所有的恐惧都是小我害怕死亡、害怕被消灭的恐惧。对小我来说,死亡始终随侍在侧。在这个与心智认同的状态下,对死亡的恐惧会影响你生活的每个面向。
比方说,在与人争辩时,很多人强迫性地需要让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就是为自己认同的心理立场辩护。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且“正常”的小事,就是小我对死亡的恐惧造成的。如果你认同一个心理立场,而你错了,那么你建立在心智之上的自我感就受到灭顶的严重威胁。所以,作为小我的你是无法承认错误的,因为承认错误就意味着死亡。很多战争都是因此而起,无数的人际关系也因此破裂。
一旦你不再认同你的心智,无论你是对是错,一点也不会影响你的自我感。因此,“自己必须是对的”这种极端强迫性且深度无意识的需求(其实是某种形式的暴力)就不存在了。你可以清楚且明确地陈述你的感受或想法,但其中不会有攻击或防卫。因此,你的自我感会来自内在一个更深、更真实的空间,而不是来自你的心智。
注意看看你的内在是否有任何形式的防卫。你在防卫什么呢?一个虚幻的身份,一个心智中的形象,一个假想的实体。当你意识到这个防卫模式,藉由观察它,你就不再与它认同了。在你的意识之光中,无意识的模式很快就会瓦解。
这就是所有争辩和权力斗争的终结——而争辩和权力斗争对人际关系有极大的破坏力。以权力凌驾他人之上,其实是一种伪装坚强的脆弱。真正的力量蕴藏于内在,而且你在当下就可以取用。
心智总是企图否定当下、逃离当下。换句话说,你愈是与心智认同,就愈受苦。或者你也可以这么说:你愈是能够推崇、接纳当下,就愈能从痛苦和受苦当中、从小我的心智当中解脱。
第二章 恐惧的源头(2)
如果你不想再为自己和其他人制造痛苦,如果你不想为那些还存活在你之内的残余旧痛添薪加柴,就不要制造更多时间,至少在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外,不要再创造更多时间。那么,要如何停止制造时间呢?
深刻地了解到:此时此刻是你所能拥有的全部。让当下这一刻成为你生活的主要焦点。
也许以前你常常停驻在时间当中,只是偶尔拜访一下眼前的时刻;现在不如转而多安住在当下,然后只在应付生活情境的实际所需时,才去短暂拜访过去和未来。
永远对当下时刻说:“是!”
终结时间的幻相
不再认同心智的关键在于:终结时间的幻相。时间和心智是密不可分的,把时间从心智中移除,它就停止了——除非你选择使用它。
当你与心智认同时,就被时间束缚,然后你会强迫性地几乎完全经由记忆和期望而活。这会使得你无止境地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让你无法尊重和认可当下时刻,并允许它如实存在。过去能给你一个身份认同,而未来则有着解脱和各种圆满成就的希望,因此你会强迫性地认同它们,但这两者都是幻相。
你愈是聚焦在时间上(时间指的是过去和未来),就愈会错失当下——世上最宝贵的事物。
为什么当下是最宝贵的事物?首先,因为它是唯一,也是所有你能拥有的。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的空间之中展开的,而这个永恒的当下也是唯一不变的常数。生命就是当下,你的生命从来没有一刻不是在当下,将来也不会有。
其次,当下是唯一能够带领你超越心智局限的切入点,它让你可以进入无时间性且无形无相的本体范畴。
你可曾在当下以外经历过、做过、想过或感觉过任何事物?你认为你将来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吗?在当下之外,可能有任何事物发生或存在吗?答案十分明显,不是吗?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在过去发生,它只能在当时的当下发生;没有任何事物会在将来发生,它只会发生在当下。
我话里的精髓无法被心智理解,但你一旦掌握了它,意识就会从心智转到本体,从时间转到临在。突然之间,所有事物都变得如此鲜活,散发出能量,绽放出本体。
第三章 进入当下(1)
随着无时间性的向度(dimension)而来的,是一份截然不同的知晓,这份知晓不会扼杀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灵性,不会摧毁生命的神圣与神秘,反而对众生都有一份深沉的爱和敬意。但心智对这份知晓浑然不觉。
学会破除那个否定和抗拒当下时刻的旧模式。当注意力不需要放在过去和未来时,练习将它收回来。在每日生活之中,尽可能跨出时间的向度。
如果你觉得直接进入当下很困难,可以先去观察心智习惯逃离当下的倾向。你会观察到,心智通常把未来想象成比当下更好或更差。如果那个想象中的未来是更好的,它会带给你希望或愉悦的期待;如果更差,则创造了焦虑。但这两者都是幻相。
经由自我观察,更多的临在就会自动注入你的生命之中。当你发现自己没有临在的那一刻,你就临在了。只要能够观察心智,就不会陷入其中,另外一个不属于心智的元素就会翩然来到,那就是:观察者的临在。
以心智的观察者临在——观察你的思想、情绪,以及你在不同状况下的反应。你对自己的反应,至少要像你对激起你反应的情境或人那样关注。
同时要觉察到,你的注意力有多常停驻在过去或未来。然后,不要批判或分析你观察到的,就只是看着你的思想、感受你的情绪、观察你的反应,而不要把它们变成个人问题。这样一来,你就会感受到比你观察到的那些更强而有力的某种东西——那个在你心智内容之后,宁静的观察者临在(静默的观察者)。
当某些特定状况触动了比较强烈的情绪负荷时,高度的临在是非常必要的。特定的状况可能是:当你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触发你恐惧的挑战、事情出了差错,或是过去某个情结被挑起了。在这些状况中,你会倾向变成“无意识”,然后反应或情绪会接管你——你变成了它。你会把反应或情绪表现出来,你会辩护、控诉、攻击、防卫……但它并不是你,而只是一个反应模式,是处于惯性求生状态中的心智。
与心智认同就赋予它更多能量,观察心智则可以将能量收回来;认同心智会创造更多时间,观察心智则会开启无时间性的向度,而从心智当中收回的能量就会转化为临在。一旦你能感受到临在究竟是什么,就能在实际生活上不需要时间的时候,轻易地选择从时间的向度中跨出来,而更深地进入当下。
当你为了实际用途而需要用到时间(过去或未来)时,这么做并不会妨碍你运用它们的能力。它也不会减弱你使用心智的能力,事实上,这个能力还因此变强了。当你真的在使用心智时,它会更加清晰、更加聚焦。
开悟的人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当下,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在“外围”,就像我们的眼睛聚焦在一件物体上的时候,还能看到周边的景物。换句话说,他们继续使用钟表时间,但能从心理时间当中解脱出来。
放下心理上的时间
学着在生活的实际面使用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钟表时间”),但当这个实际需求被满足之后,立即要回到当下时刻的觉知中。这样一来,就不会有心理时间的累积。所谓心理时间,就是经由认同过去,以及强迫性地持续投射到未来所产生的。
如果你设定一个目标,并且努力向它迈进,就是在使用钟表时间。你知道要往哪里去,但尊重自己在当下采取的那一步,并且全神贯注在其中。如果你变得过度关注目标——也许是因为你在其中寻找快乐、成就或更加完整的自我感——那么当下就不再受到尊重,而被贬低为一个进入未来的踏脚石,本身不具价值。钟表时间因而被转换为心理时间,你生命的旅程就不再是一个奇妙的探险,而只是一个为了到达某处、得到某物、达成某事的强迫性需求。你无法再欣赏路旁的花朵或闻到花香,也无法察觉生命中的美好和奇迹。这些生命中的美好和奇迹,是随着你临在于当下而在你周围展开的。
第三章 进入当下(2)
你是否总在试着要到达某处,而不是安住在你所在之处?你的所作所为大多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吗?你的成就、满足感是否永远在转角处等待,或者仅限于短暂的欢愉,例如性爱、食物、酒精、药物,或是激动和狂喜?你是否总把注意力放在成为、达到、获得,或是追逐新的刺激或享受?你是否相信如果你获得更多,就会变得更圆满,才会觉得够了,或是心理上才能感觉完整?你是否在等待一个男人或女人为你的生命带来意义?
对于与心智认同或未开悟的普通意识状态来说,蕴含于当下的无限创造潜能和力量完全被心理时间遮蔽。因此,你的生命不再有活力、不再生机勃勃,也失去了神奇感。思想、情绪、行为、反应和欲望的老旧模式就不断重复地演出你的心理剧本,这给你某种身份认同,却完全扭曲或遮盖了当下的实相。而因为未来可被视为逃离当下的手段,所以心智为了逃离令人不满的当下,就会对未来产生迷恋。
而被你视为未来的,其实是你当下意识状态本质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心智背负着过去的沉重负担,那么你未来也会背负更重的担子,因为过去会透过临在的缺席而永续存活。能够塑造未来的是你此刻意识的质量,而未来,当然只能以当下的形式被经验。
如果未来是由你在当下的意识质量决定,那么决定你意识质量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你临在的程度。所以,唯一能让真正的改变发生,并让过去瓦解的地方,就是当下。
你也许觉得,要承认是时间让你受苦或造成你的问题,可能有点困难。你认为你的痛苦和问题是你生命中某些特定的情境造成的,而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真的。但是除非你从制造问题的本源,也就是功能失调的心智着手(这里指的是心智对过去和未来的执著,以及对当下的否定),否则所有问题实际上是互相轮换的,转来转去都是一样的肇因。
如果你所有的问题,或是被你视为痛苦或不幸的肇因都在今天奇迹般地消失了,但是你并没有变得更临在、更有意识,那么,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又陷入一连串相同的问题或痛苦的肇因之中,它们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因为问题终究只有一个:被时间局限的心智本身。
时间当中不会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获得解脱。
临在才是解脱的关键。所以,你只能在当下获得自由。
在生命情境之下找到你的生命
你所谓的生命,正确地说,应该叫做“生命情境”。它是心理时间——过去和未来。有些过去的事情没有按照你期望的方式呈现,你还在抗拒这些过去发生的事,然后你现在又在抗拒当下的本然(what is)。让你继续前进的动力是希望,但是希望也让你把焦点放在未来,而持续聚焦未来会让你不断地否认当下,也因此让你的不幸一直延续下去。
所以要暂且忘却你的生命情境,把焦点放在生命上面。
你的生命情境存在时间之中,生命则是当下。
你的生命情境与心智有关,生命则是真相。
找出“引导我们走向生命的窄门”,它的名字叫当下。把你的生命缩小为眼前这一刻。你的生命情境也许充满问题——大部分的生命情境都是如此——但是找找看你在当下时刻有没有任何问题。不是明天或十分钟以后,而是现在。你在这一刻有任何问题吗?
当你充满问题的时候,就没有空间让新的事物进来,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空间了。所以只要你能力所及,就腾出、创造一些空间,这样你就可以在生命情境之下找到你的生命。
你可以充分使用你的感官觉受。留意此时此地,环顾四周,光看就好,不要阐释。看着光线、形状、颜色、质地,觉察到每一件事物寂静的临在,觉察到那个让所有事物得以存在的空间。
第三章 进入当下(3)
倾听周遭的声响,但不要批判,而是去聆听声音之下的那份宁静。
触摸某样东西——任何东西——然后感觉并认出它的本体。
观察你呼吸的韵律,感受气息的进出,体会你身体内在的生命能量。允许所有事物如实存在,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允许所有事物的“如是”(isness),然后深深地进入当下。
此刻,你正把心智建构的、受制于时间的死寂世界抛诸脑后。你逃离了那个耗损你生命能量的病态心智,这个心智也逐渐地在毒化、摧毁地球。你从时间的大梦中苏醒,进入了临在。
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智的幻相
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然后告诉我,在这一刻,你有什么问题。
你没有回答我,显然此刻你是没有问题的。当你全神贯注于当下,是不可能有问题的。如果一个情境发生了,你不是去处理它,就是去接纳它。何必把它变成一个问题呢?
心智无意识地喜爱问题,因为问题会赋予你某种身份认同。这很常见,但也是病态。“问题”意味着你在心理上留驻在一个情境之中,并不真的想要,或是不认为有可能采取及时的行动,同时你是无意识地让问题成为你自我感的一部分。你被你的生命情境完全征服,以至于失去了生命感、本体感。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你脑子里背负了一百件你未来要做或可能会做的事,形成沉重的负担,却不把焦点放在一件你现在可以做的事情上面。
当你创造问题时,也创造了痛苦。这不过就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一个简单的决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不会再为自己创造更多痛苦,也不会再制造更多问题。
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选择,但也非常激进。除非你厌倦痛苦,受够了,否则不会如此选择。而除非你能取用当下的力量,否则也无法坚持下去。如果你不再为自己制造痛苦,就不会再为他人创造痛苦,然后也不会再以制造问题而产生的负面性来污染我们美丽的地球、你的内在空间,还有人类的集体心灵。
假设有个需要你在当下处理的情境发生了,如果你采取的行动是从当下时刻的觉知中升起的,那它将会清晰而准确,而且极可能很有效。这个行动不会是从你心智过去受到的制约而来的反应,而是一个针对当下情境而起的直觉回应。在其他的情况中,当受时间局限的心智开始反应时,你会发现如果什么都不做,而只是在当下归于自己的中心,反而会更有效。
本体的喜悦
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又受到心理时间的掌控了,这也可以当做警惕。
问你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喜悦、安逸和轻松呢?”如果不是,那就表示当下时刻被时间遮盖了,生命因此被视为负累或挣扎。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到喜悦、安逸和轻松,并不意味你必须改变你所做的事,改变做事的方法可能就够了。做事的方法(how)永远比你做的事(what)来得重要。看看自己能否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致的结果上面。无论当下呈现出来的是什么,都全神贯注在其中。这意味着你也要完全接纳事物的本然,因为你不可能全力关注一件事,同时又抗拒它。
只要你尊重当下时刻,所有的不快乐和挣扎就消融了,生命会开始流露出喜悦和安逸。当你的行动是出于当下时刻的觉知时,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带有质量,以及关怀与爱的感觉——即使是最简单的行动。
不要关切你行动的果实,而是关注行动本身。瓜熟自然落地,行动的结果也自然会在最佳时刻呈现。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灵性修持。
而当你不再强迫性地偏离当下,本体的喜悦就会流入你所做的每件事情当中。当你的注意力转向当下,你会感受到那份临在,那份定静,那份平安。你不再仰赖未来提供你成就和满足——你不会在未来之中寻找救赎。因此,你就不会执著于结果。无论失败或成功,都没有力量改变你本体的内在状态。你在生命情境之下找到了生命。
在心理时间缺席的状况下,你的自我感会从本体衍生出来,而不是来自你个人的过去。因此,想改变自己现况的这种心理需求也不存在了。就俗世来说,在生命情境的层次,你是可以变得更加地富有、学识丰富、成功、自由自在,但是在更深的本体向度中,你在当下就已经是完整且圆满的。
第三章 进入当下(4)
意识的无时间状态
当你身上所有的细胞都如此临在,都能感觉到生命的律动,同时当你能够时时刻刻都感觉生命是本体的喜悦时,那你可以说是从时间当中解脱了。从时间当中解脱意味着不再有从过去汲取身份认同,以及在未来寻找圆满成就的心理需求。它代表你能想象得到、最深远的意识转化。
当你初次瞥见意识的无时间状态时,你会开始在时间和临在的向度之间来回摆荡。首先,你会觉知到你的注意力真正放在当下的时候并不多,但光是知道你没有临在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了,因为这份知晓就是临在——即使它起初只会维持几秒钟的钟表时间,随即又消失。
然后,随着次数增加,你会选择让你意识的焦点维持在当下,而不是在过去或未来。当你觉察到你又失去当下的时候,这次你就能够停留在那里,不仅仅是几秒钟,而是更长的时间——从钟表时间的外在观点来看。
所以,在你能够稳定地在临在状态中安住下来之前——也就是说,在你能够全然地有意识之前——你会有一阵子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临在状态与心智认同状态之间来来回回转换。你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当下,然后又转回去。最终,临在会成为你主要的状态。
第四章 瓦解无意识(1)
有件很重要的事:在事情相对比较顺利的日常状态中,试着把更多意识带进你的生活。这样一来,你临在的力量就增加了。它会在你的内在和周围创造一个高振动频率的能量场,无意识、负面性、不和谐或暴力都无法进入这个能量场并存活,就像黑暗无法在临在之光中生存一样。
当你学会成为你思想和情绪的观察者时(这是临在的重点),你可能会第一次觉察到那些在背景里头、像静电干扰一样的普通无意识(ordinary unconsciousness),并且了解自己几乎很少享受到真正的内在平安。发现这点时,你也许会感到很惊讶。
在思考的层次,你会发现有很多抗拒,它们以批判、不满及偏离当下的心理投射等方式表现出来。而在情绪的层次,则会有不安、焦虑、烦闷或紧张等暗流。两者都是心智处于惯性抗拒模式之下的面向。
观察你是如何透过不必要的批判、对本然的抗拒,以及对当下的否定,而在你的内在制造出各种形式的不安、不满及紧张。
当意识之光照耀时,任何无意识都会消失无踪。
一旦你知道如何瓦解普通无意识,你的临在之光就会光芒万丈地闪耀。因此,当感觉到深层无意识像地心引力般拉扯你时,就比较可以从容应付。然而,普通无意识实在太让人习以为常,一开始可能不容易觉察到它。
你可以养成这个习惯:透过自我观察,随时监督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此刻我是否自在、平安?”就是一个可以常常问自己的好问题。
或是你可以问:“此刻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对内在发生的事,至少要像对外在发生的事一样感兴趣。如果内在搞定了,外在自然各就其位。首要的实相在内,次要的才是在外。
但是不要立刻回答这些问题。把你的注意力转而向内,看看自己的内在。
你的心智正在制造什么样的想法?
你感受到什么?
把你的注意力导向身体。身体有没有任何紧张?
一旦你探测到一定程度的不安(背景里的静电干扰),试着看看自己是如何藉由否定当下,来逃避、抗拒或否定生命。
人们无意识地抗拒当下时刻的方法有很多种。经由练习,你自我观察及监督自己内在状态的能力都会加强。
无论身在何处,要全然地在
你有压力吗?你是否忙于前进到未来,因而把当下贬低为达成目标的手段?压力的产生,是因为你身在此地却想要到彼处,或是身在此刻却想要前进到未来。这个分歧将你的内在撕裂了。
过去的事是否占据你大半的注意力?你是否常常谈论、想着过去,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例如你过去的丰功伟业、你的冒险历程或经验,或是你身为受害者的故事和发生在你身上的可怕事情,又或者是你对其他人做的事?
你在想着过去时,是否感到内疚、骄傲、怨恨、愤怒、悔恨或自哀自怜?如果是,你就是在你的心灵中不断累积过去,藉以强化虚假的自我感,同时还加速了身体的老化。你可藉由观察周围那些喜欢抓着过去不放的人,来验证此言真假。
每一刻都对过去说再见,你并不需要它。只有在过去跟当下绝对有关的情况下才去引用它。感受当下时刻的力量及本体的圆满具足。感受你的临在。
你忧虑吗?你是否经常想到“如果……的话”?这样就是与心智认同。心智把自己投射到一个想象的未来情境中,进而创造出恐惧。你无法应付这样的情境,因为它不存在——它是一个心理上的幻影。
只要尊重、认可当下时刻,你就可以停止这个损害健康和生命的疯狂行为了。
去觉察你的呼吸,感受进出你身体的气息,感受内在的能量场。在实际生活中(相较于心智投射的想象),你需要应付、处理的,不过就是此时此刻。
问自己“此刻”有什么问题,不是明年、明天或五分钟以后,就是现在这一刻,你有什么问题?
你可以应付、处理“现在”,但是你无法应付、处理“未来”——你也不需要。解答、力量、正确的行动,或是资源,都会在你需要的那一刻出现,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
第四章 瓦解无意识(2)
你是一个惯于等候的人吗?你生活当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等待上面?在邮局排队、困在车阵中、在机场候机、等候他人到来、等着把工作做完等等,是我所谓“小规模的等待”。而“大规模的等待”,就包括了下一次的假期、一个更好的工作、孩子快快长大、一份真正有意义的亲密关系、成功、赚钱、成为重要人物、开悟等。有些人等了一辈子都还没好好开始生活,这也是很常见的。
等待是一种心智状态。基本上,它意味着你要的是未来,不要此时此刻;你不要你拥有的,要的是你没有的。无论何种等待,都会让你无意识地在两个状况之间创造内在分歧:一个是此时此地(你不想待的地方),另一个是投射出的未来(你想要去的地方)。这样一来,你会失去当下,也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例如很多人等待发财、丰盛,但它不会现身在未来。当你尊重、认可,并全然接纳你当下的实相——你所在之处、你是谁、你此刻在做什么——当你能全然接受你所拥有的,你会对拥有的这一切、对现状、对本体感到感激。而对当下和生命此刻的圆满感到感激,才是真正的丰盛。它无法在未来现身,然而随着时间的演进,那份丰盛会以不同的方式显化出来。
如果你对自己拥有的觉得不满意,或是对你现在的欠缺、不足感到挫败或愤怒,这可能会激励你去追求财富,但即使你真赚到了几千万,还是会继续经历内在匮乏的感觉,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感到满足。你或许会有很多金钱可以买到的刺激经验,但它们来了又走,总是留给你空虚的感觉,反而会让你感到需要更多肉体或心理上的满足。你不曾安住在本体之中,因此也无法感受到此刻生命的圆满——光是这份圆满就是真正的丰盛了。
放下“等待”这种心智状态。当你逮到自己又陷入等待之中时,赶紧撤离,转而进入当下时刻。然后停留在当下,并且享受那个存在的状态。如果你处于临在状态,就根本不需要等待任何事物。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说:“抱歉让你久等了。”你可以回答:“没关系,我没有在等。我只是自己站在这里享受——在我自己的享受之中(Enjoy myself—in joy in my self)。”
有一些习惯用来否定当下的心智策略,都是普通无意识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如此稀松平常,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其中之一就是那个在背景之中,像静电干扰一样的恒常不满足。但如果你经常练习监督你内在的心智-情绪状态,一但自己又被困在过去或未来之中时,就很容易能发现。所谓被困在过去或未来之中,就是一种无意识。如果经常练习,你也很容易就能从时间的幻梦中觉醒,进入当下时刻。
但要注意的是,那个虚假、不快乐的自我(奠基于心智认同),是依赖时间为生的。它知道当下时刻就是它的死期,所以备感威胁。这个虚假自我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把你带离当下,试图把你困在时间之中。
在某个观点上,临在的状态可以比喻做等待。临在是一种不同质量的等待,需要你全然地警觉。任何时刻都可能有某事发生,如果你不是完全地清醒、完全地定静,就会错过它。在那种状态中,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当下,没有做白日梦、思考、回忆和期待的余地,也没有紧张和恐惧,只有警觉地临在。你是用你整个本体、用你全身的每个细胞来临在。
在那种状态下,那个有着过去和未来的“你”(你可以称之为“人格”),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却未曾错失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基本上还是自己,事实上,你比以前更加完整地成为自己——或是应该说,你现在才真正地成为自己。
过去无法在你的临在中生存
不管无意识的过去当中有什么是你必须知道的,目前生活上的挑战都会把它们带出来。如果你试图探究过去,它会成为一个无底洞,永远探究不完。也许你认为你需要更多时间去了解过去或从中解脱,换句话说,你认为未来终究会将你从过去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幻觉。只有当下才能将你从过去中释放,更多的时间不会让你从时间之中解脱。
取用当下的力量——这是关键。当下的力量就是你临在的力量,就是你那从思考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意识。所以,要在当下的层次中解决过去的事。你愈是关注过去,就赋予它更多能量,然后你很可能就会从中制造一个“自我”出来。
第五章 美丽在你临在的定静中升起(1)
我们需要临在,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壮观和神圣。你是否曾在一个清朗的夜晚,凝视夜空的无限,对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广大无垠感到无比敬畏?你是否曾经聆听,真正地聆听森林里山涧的声音?或是在寂静的夏日黄昏聆听一只黑鸟的歌声?
想对这些事情有所觉知,心智就必须定静。你必须把个人问题、过去和未来的包袱,以及所有的知识暂时放下来,否则你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全然的临在是必要的。
而在这些外相的美丽之外,有更多无以名之、无法形容的东西,一些深沉、内在、神圣的本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美丽存在,这个内在本质就会闪耀出来。而只有当你临在的时候,它才对你展露。
那么,你的临在是否有可能和这个无以名之的本质是合一且相同的呢?
没有你的临在,它还会存在吗?
深入它,自己去找出答案。
了解纯粹意识
当你观察心智时,就把意识从心智的形相中抽离了,然后撤离的意识就变成所谓的观察者或见证者。这样一来,观察者——超越形相的纯粹意识——就变得更强,而心智构造就变弱
文章评论
花念夏
这一篇开发智慧的文章,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觉得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我,让美丽在临在的定静中升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意义,我在探索生命的道路上,走了很多的弯路,也吃了不少的苦,希望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生命解脱之路......[em]e100[/em]
秋叶
一个人从你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当痛苦来袭时,信仰或许会暂缓你的痛苦,可它却未必能真正带走一个人心底的痛苦·······【个人见解,对于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来讲也许会有不同】
湘楚雁丽
[em]e179[/em] 早安
液态的阳光
人们都是未开悟的佛,我们很注重人格,国外注重心里,不管信仰什么,对父母好,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好,不刻意伤害别人,活出真我,灵修一生[em]e160[/em][em]e160[/em] 人们都是未开悟
玄石玉翎(拒聊)
周未快乐[em]e160[/em][em]e160[/em]
紫嫣
周末愉快……夏安!
慧质兰心
文字好长,不过值得一读
橘子红了 【不加群】
橘子来学习了!很长知识。谢谢好友